-
疳渴
出《小儿药证直诀》。指疳疾兼有口渴喜饮,饮不解渴,伴心神烦热不安等。胃热,宜清热和胃,用小儿疳渴方(《证治准绳·幼科》:人参、干葛、黄芩、柴胡、甘草)。津液不足,宜益气生津,用清热甘露饮(《医宗金鉴》:生地黄、麦冬、石斛、知母、枇杷叶、石膏、甘草、茵陈蒿、黄芩)或生脉饮。
-
胡黄连散
《圣惠》卷九十三:胡黄连散:处方:胡黄连1分,母丁香1分,桂心1分,木香1分,犀角屑半分,肉豆蔻1分(去壳),当归1分(锉,微炒),麝香1分(细研)。用法用量:每服半钱匕,空心、日午用生地黄汁小半盏调下。主治:小儿诸渴及疳渴。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7分,生姜1片,煎5分,入蜜3-5滴,同煎至4分,温服。
-
人参麦冬散
用法用量:水煎,和竹沥、乳汁服。《痘疹心法》卷二十二:别名:人参麦门冬散、人参麦冬汤组成:麦门冬2钱,葛粉2钱,人参、甘草、升麻各等分,白术1钱。痘疹,便实燥渴,津液枯耗,中气不足,血热不荣,斑点不化。附注:原书云:治疗小儿疳渴,先以集圣丸去莪术、砂仁,加人参、白术治之,兼服本方。
-
清热甘露饮
处方:生地黄麦冬(去心)石斛知母(生)枇杷叶(蜜炙)石膏(煅)甘草(生)茵陈蒿黄芩功能主治:清热生津。用法用量:灯心为引,水煎服。摘录:《医宗金鉴》卷五十二《金鉴》卷五十二:方名:清热甘露饮组成:生地黄、麦冬(去心)、石斛、知母(生)、枇杷叶(蜜炙)、石膏(煅)、甘草(生)、茵陈蒿、黄芩。
-
疳
又称疳证、疳疾、疳积。多见于营养不良或慢性消化不良和小儿结核病、寄生虫病及其他慢性传染病的损害。较常见的,如以五脏分类及病因病理命名的有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疳痨、蛔疳等。以症状命名的有疳热、疳渴、疳泻、疳痢、疳肿胀、疳黄等;以病变部位命名的有脑疳、眼疳、口疳、牙疳、脊疳、鼻疳等。
-
柳絮矾散
处方:柳絮矾半两,铅白霜1两,马牙消1分,芒消1分。功能主治:小儿疳渴不止。用法用量:上为散。每服1字匕,冷水调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
推水散
《卫生总微》卷十二:方名:推水散组成:天仙子(不以多少,新瓦上焙干,4月间采,又名水仙子,乃蝌蚪也),干姜1两(炮),乌梅肉1两(焙秤),汤瓶碱半两,甘草1分。主治:小儿疳渴,众药不效者。用法用量:每服半钱或1字,煎水索头汤放冷调下,无时。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清香丸
《幼幼新书》卷二十引张涣方:方名:清香丸组成:胡黄连、青黛、朱砂、鹤虱各等分。主治:小儿疳渴,引饮不休,肌体羸劣。用法用量:每服3丸,米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豮猪胆汁为丸,如绿豆大。
-
愈金汤
《圣济总录》卷一七二:方名:愈金汤组成:山栀子(炒黄)1两,瞿麦半两,木通(锉)半两,滑石(研)1分,甘草(炙)1两,竹叶(切,焙)1两。主治:小儿疳渴喜水,小便淋。用法用量:2岁儿每服1钱匕,水1盏,入沙糖皂子大,同煎5分,去滓温服,1日2次。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金粉地黄膏
处方:郁金1两(皂荚水煮软,切,焙),地黄粉半两(生),雄黄(水飞)1分,绿豆粉半两,白术1分,人参1分,甘草(炙)1分,牛黄1钱。功能主治:凉心经。主小儿膈壅疳渴。用法用量:2岁1丸,1岁半丸,薄荷汤化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
青香丸
《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引张涣《遗方》:方名:青香丸组成:胡黄连、青黛、朱砂、鹤虱各等分。主治:小儿疳渴,引饮不休,肌体羸劣。用法用量:每服3丸,米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獖猪胆汁为丸,如绿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