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扫光
主治:《本草纲目》卷五十引《怪证奇方》之一扫光主治牛皮风癣。《疡科心得集·方汇》卷一方之一扫光:组成:烟膏2斤,苦参2斤,红砒1两,明矾半斤,川椒(炒)半斤,升药底半斤,硫黄半斤,樟冰4两,枯矾半斤,蛇床子半斤,小麦(炒黑)8合,大风子200粒(一方有黄柏、木鳖肉、水银、轻粉,无升药底、小麦)。
-
一上散
《洁古家珍》方之一上散:《洁古家珍》方之一上散组成为生半夏(为细末)、雄黄(另研)各一字,巴豆一个(去皮,研为泥)。《兰室秘藏·疮疡门》卷下方·一上散:《兰室秘藏·疮疡门》方之一上散组成为雄黄(另研)、狗脊、炒蛇床子、熟硫黄(另研)各五钱,寒水石(另研)六钱,斑蝥(去翅足,研碎)十三个。
-
九里明
概述:九里明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即《本草图经》记载的千里光之别名。性味:苦,寒。主治:①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炎,肺炎,细菌性痢疾,肠炎,阑尾炎,黄疸型肝炎,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疮疖肿毒,急性淋巴管炎,丹毒,煎服并捣敷;药理作用:氢醌和对羟基苯甲酸对流感杆菌等均有抑菌作用。
-
千里及
概述:千里及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杀虫,明目。①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炎,肺炎,细菌性痢疾,肠炎,阑尾炎,黄疸型肝炎,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疮疖肿毒,急性淋巴管炎,丹毒,煎服并捣敷;药理作用:氢醌和对羟基苯甲酸对流感杆菌等均有抑菌作用。
-
大疥
多因风、湿、热邪郁于皮肤,接触传染而成。如因搔抓破皮引起继发感染化脓者,则称脓窝疥。先以花椒9g,地肤子30g煎汤熏洗,再选用蛇床子散、臭灵丹、一扫光、硫黄软膏等外搽。建国后,由于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卫生条件改善,本病已少见。《诸病源候论·疥候》分疥为:大疥、马疥、水疥、干疥与湿疥等。
-
黎辣根
《*辞典》:黎辣根:出处:《植物名实图考》拼音名:L L Gēn别名:梨罗根(《中国树木分类学》),红点秤、一扫光、铁包金(《南宁市药物志》),黎头根、琉璃根、土黄柏(《湖南药物志》),马灵仙(《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癞痢柴(《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拿蒟(广东《医药科技动态》(3):10,1972)。或浸酒饮。
-
除湿消风饮
处方:当归4钱,川芎2钱,赤芍3钱,黄柏3钱,栀子3钱,胡黄连3钱,茵陈3钱,葳蕤仁3钱,苍术2钱(炒),防风2钱,白芷2钱,土茯苓3钱,薄荷2钱,泽泻3钱,草决明3钱,甘草1钱。功能主治:迎风赤烂症(溃疡性睑缘炎)。用法用量:水煎服。临床应用:迎风赤烂症:李氏,女。
-
长节耳草
别名:黑头草、小绣球、一扫光来源:茜草科长节耳草HedyotisuncinellaHook.etArn.[Oldenlandiauncinella(Hook.etArn.)O.Kuntze.],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辛、酸,温。功能主治:祛风,散寒,除湿。主治风湿关节疼痛。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干疥
干疥为病名。病因肺经燥气偏盛所起,证见皮肤粗糙干枯,瘙痒,搔之有白屑脱落。《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疥疮多生于足指间,染渐生至于身体,痒有脓汁…先以花椒9g,地肤子30g煎汤熏洗,再选用蛇床子散、臭灵丹、一扫光、硫黄软膏等外搽。建国后,由于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卫生条件改善,本病已少见。
-
老婆子针线
出处:《峨嵋药植》拼音名:LǎoPoZǐZhēnXi n别名:粘人裙(《中国药植志》),毒蛆草(《中国土农药志》),一马光(《陕西植药调查》),一抹光、一扫光、小青(《贵州草药》),药蛆、麻荆芥(《中药通报》3(6):250,1957)。①《峨嵋药植》:搽治疮毒。③治疥疮:老婆子针线、花椒、木鳖子、冰片、黄柏、硫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