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疟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
-
风伤卫疟
此言先后者,言多少也,言热多寒少之疟,是以不曰恶寒,而曰恶风、自汗、烦躁、伸欠也。治法如疟在太阳有汗,桂枝石膏汤;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暴疟
指疟邪盛发于三阳经者。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柴胡羌活汤
《症因脉治》卷一:柴胡羌活汤:处方:柴胡羌活防风枳壳桔梗青皮苏梗功能主治:主感冒胁痛,风邪在表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症因脉治》卷一《慈航集》卷下:柴胡羌活汤:处方:柴胡1钱,羌活1钱5分,紫苏1钱5分,淡豆豉3钱,制半夏2钱,青皮1钱5分,草蔻仁1钱(研),生甘草5分。主治:少阳风寒眩晕,左脉弦紧。
-
解肌蠲暑饮
处方:枳壳8分,桔梗8分,麦冬3钱,香薷3分,黄芩2钱半,杏仁1钱半,生甘草6分,滑石3钱,粉葛1钱半,生扁豆1钱,川连1钱,元参1钱半,防风4分。功能主治:风疟兼暑疟。寒热往来,头痛,口渴,溺赤,舌苔焦黄,甚或谵语,脉浮滑兼数。
-
芎苏饮
功能主治:《简明中医内科学》(南京中医学院)方之芎苏饮主治风疟,症见脉浮大,恶风自汗,烦躁头痛。功能主治:《医略六书》卷十八方之芎苏饮主治感冒风邪,头疼胸满,壮热憎寒,脉浮缓者。《女科切要》卷七方之芎苏饮:组成:川芎、苏叶、枳壳、前胡、葛根、木香、桔梗、甘草、陈皮、半夏。
-
发作无时疟
《诸病源候论·发作无时疟候》:“夫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则腠理开,开则邪入,邪入则病作。《内经》称疟、痎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桂枝羌活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桂枝羌活汤:处方:桂枝羌活防风甘草(炙)各15克制法:上药研为粗末。主治:处暑前疟病,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有汗。风疟,先伤于风,后伤于寒,先热后寒,热多寒少,身自汗出。用法用量:每服半两,水1盏半,煎至1盏,温服清,迎发而服之。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足太阳药也。
-
疟邪
《内经》称疟、痎疟;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针灸治疗:以大椎、间使、陶道、后溪等穴为主。
-
血疟
《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血疟者,或衄血,或便血,或女人月事适来,皆是血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