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属
中文名榆属拼音名yushu拉丁名Ulmus中国植物志22:335描述UlmusL.榆属,榆科,约40种,分布于欧洲、亚洲和美洲,我国有23种,南北均产之,除产木材外,亦为很好的观赏树或行道树。叶2列,互生,有锯齿,羽状脉,基部常偏斜;雄蕊与萼片同数;子房1室,无柄或具柄;果为一扁平、圆形或卵形的翅果。
-
刺榆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C Y 别名:枢(《诗经》),荎(《尔雅,),柘榆、梗榆(《广雅》),钉枝榆(《中国树木分类学》),刺梅(《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榆科植物刺榆的根皮、树皮或嫩叶。幼枝灰褐色,具密毛或疏生柔毛,有粗长的刺。雌蕊歪生,花柱2裂。生境分布:生于山麓、路旁、村落附近。
-
榆钱
概述榆钱为榆树科植物榆,春榆(白榆)、黑榆(山毛榆)的嫩果。香味甜绵厚实,自古就有食用它的习惯。清吴其睿《救荒本草》中载:“榆钱树,采肥嫩榆叶,热水浸润,油盐调食,其榆钱煮靡羹食,甚佳。”榆钱使用提示每餐约50克榆钱的营养价值榆钱具有清心降火、止咳化痰的功效。
-
半拉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拉子:别名:见风干来源:榛科鹅耳枥属植物千金榆CarpinuscordataBlume.,以果穗入药。秋季采,晒干。性味:甘、淡,平。功能主治:健胃消食。用于胸腹胀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备注:(1)华鹅耳枥(小果千斤榆)CarpinuscordataBlumevar.chinensisFranch.与上种极相似,同供药用。
-
榔榆茎叶
出处:《闽南民间草药》拼音名:L nɡY JīnɡY 来源:为榆种植物梅榆的茎叶,夏、秋季采。功能主治:治疮肿,腰背酸痛,牙痛。附方:①治疮肿尚未成脓者:鲜榔榆叶适量,洗净,红糖少许,共捣敷,日换一次。(《闽南民间单药》)②治腰背酸痛:榔榆茎半两至一两(洗净,切碎),猪脊骨数量不拘,和水、酒适量各半炖服。
-
避火丹
处方:刘寄奴、生熟地榆、川军各等分。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火伤烫伤。用法用量:香油调擦。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
-
生地榆根汤
《圣济总录》卷三十三:组成:生地榆根1斤(洗,切)。主治:热疮。用法用量:以水1斗,煎取5升,去滓,温洗疮上,冷却温,每日2次。制备方法:上锉细。
-
榆橘属
中文名榆橘属拼音名yujushu拉丁名Ptelea中国植物志43(2):103属下物种榆橘
-
肥目
肥目病证名。系指白睛生点注如浮萍或榆夹,粉色或青黑色,类似羹上脂,目暗不明的病证,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本病世呼为肥目。
-
八木火
八木火即松、柏、竹、橘、榆、枳、桑、枣八各木材燃烧的火。古时认为此八木火不宜用于艾灸的燃点。《黄帝虾蟆经·辨灸火木法》:“八木之火以灸,人皆伤血脉肌肉骨髓。”《外台秘要》卷十九:“《小品》论灸有八木火”;清·《医宗金鉴》:“灸治古忌八木火,今时通行一炷香。”说明当时灸治一般采用线香点火。
-
䃈石之火
^^石,古代取火的器具,色黑似玉。古时常用以点燃艾炷。参见八木火:八木火指松、柏、竹、橘、榆、枳、桑、枣八种木材燃烧的火。出《黄帝虾蟆经》。古时认为八木火不宜用作燃艾。
-
普榆膏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方名:普榆膏组成:生地榆面1两,普连软膏9两。功效:解毒止痒,除湿消炎。主治:一度烧、烫伤,亚急性湿疹、皮炎、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阴囊湿疹等。用法用量:涂敷患处。制备方法:混匀。
-
葵榆汤
处方:葵子1升,榆皮(切)1升。功能主治:大小便不通。妊娠小便不通,脐下妨闷,心神烦乱。用法用量:上以水5升,煮取2升,分3服。摘录:方出《千金》卷十五,名见《济阴纲目》卷九
-
榆白皮敷方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名:榆白皮敷方组成:榆白皮。功效:小儿颈生瘰疬。用法用量:烂捣如泥,封颈上,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