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碱
《*辞典》·石碱:出处:《本草衍义补遗》拼音名:ShíJiǎn别名:花碱(《圣济总录》),碱(《本草衍义补遗》),灰碱(《纲目》),水碱(《本经逢原》),枧砂、干饼药(《疬科全书》)。性味:咸苦,温。治积块,噎膈反胃,目翳,疣赘。"附方:①消积破气:石碱三钱,山查三两,阿魏五钱,半夏(皂荚水制过)一两。
-
石碱丸
《明医指掌》卷四:组成:海粉、三棱、蓬术(醋炙)、五灵脂、红花、香附、石碱、瓦龙子(火淬)。主治:血瘕。用法用量:白术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经验良方》:组成:石碱8钱,芦荟2钱,大黄2钱。主治:黄疸并肝脾闭塞。
-
治血块丸
《丹溪心法》卷三:方名:治血块丸组成:海粉(醋煮)、三棱、莪术(醋煮)、红花、五灵脂、香附、石碱。主治:痰、食积、死血所致之积块。制备方法:上为丸。附注:《冯氏锦囊》本方用海粉(醋煮)、三棱、莪术(醋煮)、红花、五灵脂、香附各等分,石碱减半。每服30丸,白术汤吞下。
-
消痞阿魏丸
用于症瘕积聚,痞块疟母。江苏省药品检验所起草《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名:消痞阿魏丸组成:阿魏1两,川连1两,制南星1两,姜半夏1两,瓜蒌仁1两,白芥子1两,连翘1两,神曲1两,川贝1两,麦芽1两,山楂1两,莱菔子1两,风化消5钱,食盐5钱,胡连5钱。诸般积聚、癥瘕、痃癖。服后食胡桃肉以除药气。功效:消痞。
-
水碱
概述:水碱为中药名,出自《本经逢原》,为《本草纲目》记载的灰碱之别名。来源:从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碱汁,和以面粉,经加工而成的固体。性味:咸、苦,温。功能主治:软坚,消积。1.治积块,噎膈反胃。虫牙痛,研末填蛀孔内。化学成分:石碱主要含碳酸钾、碳酸钠等无机物质,又含淀粉及蛋白质等。
-
灰碱
概述:灰碱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别名:石碱、花碱、水碱。来源:从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碱汁,和以面粉,经加工而成的固体。性味:咸、苦,温。功能主治:功在软坚,消积。1.治积块,噎膈反胃。2.治疣赘,研末调敷;虫牙痛,研末填蛀孔内。化学成分:石碱主要含碳酸钾、碳酸钠等无机物质,又含淀粉及蛋白质等。
-
小阿魏丸
《丹溪心法》卷三方之小阿魏丸:方名:小阿魏丸别名:石碱丸组成:山楂3两,石碱3钱,半夏1两(皂角水浸透,晒干)。附注:石碱丸(《医学入门》卷七)。《医学纲目》卷二十五引《得效》方之小阿魏丸:方名:小阿魏丸组成:三棱(醋炙)1两,蓬术(醋制)1两,青皮(醋制)2两,胡椒3钱,木香1两,麝香2分,阿魏2钱半。
-
化块丸
处方:海粉(酒煮)1两,三棱1两,蓬术(并醋煮)1两,红花1两,桃仁1两,五灵脂1两,香附子1两,石碱5钱。摘录:《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六《东医宝鉴 杂病篇》卷六:组成:海粉(酒煮)1两,三棱1两,蓬术(并醋煮)1两,红花1两,桃仁1两,五灵脂1两,香附子1两,石碱5钱。制备方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石碱膏
《经验良方》:组成:石碱72钱,密陀僧72钱,黄蜡12钱。主治:癞疾,足心等腐蚀者。用法用量:贴患部。制备方法:上文火炼和,下火而俟稍冷,加龙脑1钱,麻油少许,研和为膏。
-
消块丸
《脉因证治》卷下:方名:消块丸组成:三棱1钱5分,莪术1钱5分,青皮1钱5分,陈皮1钱5分,香附1钱5分,桃仁1钱5分,红花1钱5分,灵脂1钱5分,甘草1钱5分,牛膝1钱5分,石碱1钱5分,黄连1钱5分,吴茱萸(炒)1钱5分,益智(炒)1钱5分,葵根1钱5分,白术1钱5分。加减:皮里膜外多痰,加二陈汤;食块,加山楂。
-
秘丹
《脉因证治》卷上:方名:秘丹组成:川芎、栀子(炒)、苍术、香附、石碱、干姜(炒)。主治:心痛。久则成郁,郁久必生火原。《脉因证治》卷下:方名:秘丹组成:黄连、花粉、人乳、地黄汁、藕汁。主治:三消。用法用量:徐徐留舌上,以白汤送下。制备方法:上药蜜为膏。
-
点药
点药外治法之一。常用方有硇砂膏(硇砂生用一钱,石矿灰一两,白丁香三钱,黄丹半斤共研细末,再以碱一斤,淋水五碗,煎作一碗待冷,将前药末加入,瓶贮备用。制备方法:先将杏仁捣细,加雄黄、轻粉细末,再研匀。附注:熏洗方:番打麻、雷丸各五钱,朴消、地骨皮各一两,黄芩一两半,用河水五碗煎药味出,先熏后洗。
-
化积健脾汤
别名:消积化聚汤处方:陈皮、厚朴、苍术、半夏、香附、枳实、青皮、山楂、槟榔、茯苓、甘草。功能主治:儿有积滞,面目黄肿,夜间身热,肚热尤甚,腹痛覆卧;积块而泻,先用小黑丸,后服本方去半夏、槟榔,加白术、白芍;气积,倍香附,加桔梗、砂仁;实热,加黄连;冷,加木香、丁香;小便不利而肿,加泽泻、猪苓。
-
灰皂散
处方:新出窑石灰、楠皂自然水(楠皂又名石碱或土丙药)、黄丹。制法:楠皂不拘量,放在房内通风的地方,使其自行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慢慢溶化出液体,即叫自然水,溶多少倒多少,用玻璃瓶装好备用。功能主治:有腐蚀性作用,能使痔核发生干性坏死。主中、后期能脱出肛外的内痔。摘录:《中医外科学讲义》
-
五灰膏
《外科启玄》卷十一:方名:五灰膏组成:桑柴1斗,秫秸1斗,茄根1斗,养麦秸(烧灰)1斗,石灰5升(风化的)。主治:瘿瘤。《解围元薮》卷四:方名:五灰膏组成:桑柴灰5升,毛竹灰5升,豆箕灰5升,栗柴灰5升,荞麦灰5升。功效:烂恶肉,除毒根。主治:倒睫拳毛。制备方法:烧灰淋水煎,次白石灰淋水刺入,共煎成膏。
-
调息丸
处方:陈皮、蔻仁、射干、紫菀、桑皮、桔梗、石碱、海浮石、旋覆花。制法:水泛为丸。功能主治:降气清热,开痰散结。有胁下如覆盆状,令人洒洒寒热,背痛呕逆,喘咳。用法用量:《外科证治全书》有白芥子。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一
-
龋齿中药局部填充法
龋齿中药局部填充法是用中药填塞龋齿蛀洞治疗龋齿疼痛的方法,系外治法之一。浅洞微痛可用樟脑霜,或苏叶、细辛各等份,或石碱、冰片研末取少许直接或用棉花包住塞入蛀洞,每日1次。深洞剧痛者可用砒霜、信石、雄黄研末和蜜为丸,填塞入蛀洞中,亦可用六神丸、花椒末等填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