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麦芽
概述:大麦芽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汇言》。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胃经。2.治断乳时乳汁郁积、乳房胀痛。15g(回乳炒用60~另含大麦芽碱(Hordenine),甜菜碱,胆碱,腺嘌呤,氨基酸,细胞色素C,维生素B、D、E,磷脂,麦芽糖,葡萄糖等。大麦芽碱药理作用类似麻黄碱,为支气管扩张剂,还有放射性防护作用。
-
大麦
注意《本草经集注》:"蜜为之使。(孙思邈)③治蠼螋尿疮:大麦研末调敷,日三上。"摘录《*辞典》大麦的食用量每餐约80克大麦的营养价值大麦具有益气、宽中、化食、回乳之功效,有助消化、平胃止渴、消渴除热等作用。对滋补虚劳、强脉益肤、充实五脏、消化谷食、止泻、宽肠利水、小便淋痛、消化不良、饱闷腹胀有明显疗效;
-
麦蘖
概述:麦蘖为中药名,出自《日华子诸家本草》,为《本草纲目》记载的麦芽之别名。性味归经:甘,平。2.治断乳时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另含大麦芽碱(Hordenine),甜菜碱,胆碱,腺嘌呤,氨基酸,细胞色素C,维生素B、D、E,磷脂,麦芽糖,葡萄糖等。大麦芽碱药理作用类似麻黄碱,为支气管扩张剂,还有放射性防护作用。
-
麦芽
2.治断乳时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另含大麦芽碱(Hordenine),甜菜碱,胆碱,腺嘌呤,氨基酸,细胞色素C,维生素B、D、E,磷脂,麦芽糖,葡萄糖等。出芽率:取本品10g,照药材取样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A),取对角两份供试品,检查出芽粒数与总粒数,计算出芽率(%)。功能与主治: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
-
助脾散
处方:干姜草豆蔻神曲大麦芽陈橘皮各60克甘草30克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温中健脾。治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摘录:《鸡峰普济方》卷十二《鸡峰》卷十二:组成:干姜2两,草豆蔻2两,神曲2两,大麦芽2两,陈橘皮2两,甘草1两。用法用量:每服1钱,空心、食前白汤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鲜红薯制麦芽糖
用鲜红薯制作麦芽糖,需先将新鲜红薯洗净,剔除病害、变质的部分,然后用刨丝机或带洞眼的礤床儿将鲜红薯刨成细丝,并随即放入锅中煮熟,使鲜红薯的细丝中没有硬心。开始发芽时温度较高,每天应泼冷水2-3次,待温度下降需进行翻动,出芽长度达到麦粒的2.5倍,即可取麦芽汁。
-
盐煎散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盐煎散:处方:草果仁(去皮.麸炒)、良姜(油炒)、茯苓(去皮)、大麦芽(炒)、茴香(炒)、川芎(洗)、甘草,各二两。用法用量:每服1钱七,水8分,入盐煎至4分,空心、食前和滓温服。主治:冷气攻冲,胸腹刺痛,脉沉者。此温中破滞之剂,为冷冲胸腹刺痛之专方。加减:冷痛,加官桂。
-
麻糖
麻糖制作方法芝麻的脱壳处理工艺流程芝麻→风选→浸泡→漂洗→脱壳→冲洗去皮→晾晒→焙炒→筛选→冷却操作要点芝麻脱壳处理要求彻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成品色泽纯白,酥香,入口无渣。大麦芽的制备工艺流程大麦→精选→浸泡→发芽→干燥→粉碎→成品操作要点大麦芽的质量好坏,决定糯米饴糖的得率和成品的颜色。
-
诸蛊保命丹
《医学入门》卷七:方名:诸蛊保命丹组成:肉苁蓉3两,青矾1斤,红枣1斤,香附1斤,大麦芽1斤半。主治:蜘蛛蛊胀。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以酒送下。制备方法:先将苁蓉、青矾入罐内,同煅烟尽,和前药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
-
梅花普度丹
主治:暑痧疟痢,经络拘挛,头晕腹痛,手足厥冷,一切伤寒、伤风、痰痫诸症。小儿照引加钩藤1钱,北地照引加大黄2钱,煎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另用梅花瓣5分(如无花时,用枝叶嫩头3个,无梅树处用霜梅、乌梅去核代之),桂枝5分,天泉水煎1碗,匀洒药末上,再用甘草8钱煎汤为丸,如弹子大,每丸重2钱,辰砂2两为衣。
-
小荜澄茄煎
《鸡峰》卷十二:方名:小荜澄茄煎组成:青橘皮2两,陈橘皮2两,缩砂1两,荜澄茄1两,神曲2两,大麦芽2两。主治:脾气虚,心腹胀。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米饮送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
-
漆雄丸
《医学入门》卷七:方名:漆雄丸组成:真生漆1斤(锅内溶化,麻布绞去滓,复入锅内熬干),雄黄1两(为末)。主治:水蛊。用法用量:每服4分,大麦芽煎汤送下。制备方法:为丸如梧桐子大。
-
芝麻糖
芝麻糖原料配方主要原料有玉米(或小米)、大麦、芝麻等。芝麻糖加工工具一只大锅、两口小锅,簸箕、水缸、舀具、抬糖板等。加水的目的是为了将原料蒸透焖熟。2.在蒸熟的原料中搅拌35%的大麦芽,(大麦用温水浸泡1小时,放在室内发芽,发芽后用打浆机打或用石碾碾成糊状),放到锅内蒸半小时左右,然后取出置缸内发酵。
-
介休贯馅糖
“贯馅糖”本应当写为“灌馅糖”。一般配料是:小米37.5公斤,大麦8.5公斤,熬成水粞31.5公斤,再制成老粞25.5公斤,最后制成白粞25.5公斤。大麦芽用碾子碾烂,然后放在水缸里泡成白糊糊状。淋缸里必须经常保持25公斤的底水,淋缸的周围要空6.7厘米,以便受热面积均匀。
-
红薯饴糖
红薯饴糖制作方法1.选料:选择无黑斑、无腐烂的鲜红薯或无霉薯干均可。10%,入缸发酵糖化,糖化时注意温度保持55~8.脱色:过滤后的液体,再放入锅内,慢慢加热到80℃左右,加入原红薯重的2.5%比例的活性炭,充分搅拌,再继续加温使糖液升至100℃,保持恒温30分钟左右,使糖液完全脱色为透明白色。
-
五套丸
概述:五套丸为方剂名,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方记载的丁香五套丸的别名。功能主治:主治胃气虚弱,三焦痞涩,不能宣行水谷,而为痰饮,结聚胸膈之间,令人头目昏眩,胸膈胀满,咳嗽气急,呕吐腹痛,伏于中脘,亦令臂疼不举,腰腿沉重,久而不散,流入于脾,脾恶湿,得水则胀,胀则不能消水谷,又令腹中虚满不能食。
-
产后青肿
产后青肿为病证名。指产妇分娩后身体某部皮肤出现青肿。陆成一《女界须知》:“妇人经验方云,此血水积也。干漆、大麦芽等分为末,新瓦罐铺漆一层,麦芽一层,层层令满,泥封煅赤,取出研末,热酒调服二钱。”
-
补脾助元散
处方:白术(新者)3两(米泔浸1宿,晒干,铜锅内隔纸炒过),白茯苓(坚者,去皮)1两,莲肉(去心)1两5钱,广陈皮(去白)1两,大麦芽(炒去壳,取粉)5钱。制法:上为极细末,和匀,入白糖霜2钱,瓷器盛贮。功能主治:大补元气,令人能食。主用法用量:常安火边,空心或食远滚白汤调下2-3匙。摘录:《摄生众妙方》卷五
-
补血退黄丸
处方:针砂4两(用醋煅透3次),茵陈1两(煮汁),皂矾2两(煅透烧至红色),泽泻1两,大麦芽2两,茯苓1两,苍术1两,广皮1两,厚朴1两,熟地1两,大枣8两(去皮核),肉桂4钱。功能主治:贫血黄肿,四肢酸软,心悸头眩,气短气胀,食欲失常。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京方)
-
补中汤
《兰室秘藏》卷下:补中汤:处方:升麻柴胡当归各0.6克神曲0.9克(炒)泽泻1.2克大麦芽面苍术各1.5克黄耆7.5克炙甘草2.4克红花少许五味子20个功能主治:主面黄,汗多,目赤,四肢沉重,食欲不振,腹中时痛,咳嗽,两手寸脉短,右手脉弦细兼涩,关脉虚。功能主治:泄泻。每服4钱,水1盏半,煎至6分,食前热服。
-
大麦芽散
处方:大麦芽(炒)1合。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产后腹胀闭结,膨闷气结,坐卧不安。用法用量:每服3钱,陈酒调下。摘录:《医学从众录》卷八
-
大全牛膝散
处方:牛膝、大麦芽。制法:上为细末,以新瓦罐子中填1层麦芽,1层牛膝,如此填满,用盐泥固济,火煅赤,放冷,研末。功能主治:产后遍身青肿疼痛,及众疾。用法用量:每服2钱,热酒调下。摘录:《赤水玄珠》卷十二
-
桂浆
《御药院方》卷二:桂浆:处方:生蜜3斤,熟水1斗,赤茯苓(去皮,为末)3两,大麦芽(末)半两,细曲(末)半斤,桂(去粗皮,为细末)3两,杏仁(汤浸,去皮,生研如泥)100个。用法用量:口服摘录:《御药院方》卷二《本草图经》引《续传信方》(见《证类本草》卷十二):方名:桂浆组成:桂末2大两,白蜜1升。
-
经验消肿散
处方:干漆、大麦芽各等分。各家论述:《医略六书》:产后血瘀不下,夹食滞而脾气不磨,胃气不化,流于经络,散于四肢,故遍身随处结核青肿疼痛焉。干漆灰化瘀血为水,麦芽灰化食滞通经,热酒调下,务使滞化血行,则经络通畅而血气调和,安有遍身结核青肿疼痛之患乎。
-
益中丸
《杨氏家藏方》卷六:方名:益中丸组成:神曲2两(炒黄),干姜2两(炮),枳壳(去瓤,麸炒)半两,陈橘皮(去白)1两,高良姜2两(炒),大麦芽2两(炒香熟),肉豆蔻(面裹煨)半两,丁香半两。功效:健脾暖胃,消冷化痰。主治:中满胀闷,噫气吞酸,心腹时痛,不进饮食。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香曲散
处方:大麦生曲制法:上熬曲令微香,研末。功能主治:治饮食过饱,心烦脘闷,但欲卧而腹胀者。用法用量:每次服2克。如无曲,用大麦芽亦得。摘录:《普济方》卷一七二
-
秦绫锦家二十四味养脾丸
主治:风冷寒湿邪气,腹胀痞满刺痛,肠鸣泄泻,吐逆吞酸,羸弱困怠无力,不思饮食,一切脾胃之疾。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附注:秦家二十四味养胃丸(《医统》卷二十三)。
-
大腹木香汤
功能主治:胃寒肠热,腹胀泄利。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3枚(擘破),同煎至6分,去滓,稍热食前服。主治:脾气虚弱,心腹胀满,呕吐痰逆,胸膈不利,腹胁刺痛,不思饮食。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枚(去核),同煎至7分,去滓,稍热食前服。
-
范志神曲
制法:上为细末,用干面1斤做成曲糊,将药拌入作方块,放食盒内,用桃叶衬盖,庵黄起毛,即取出晒干。功能主治:搜风解表,开胸快膈,调胃健脾,消积进食和中,解酒止泻,利水,痘疹初发用托邪毒外出。主四时不正之气,感冒发热,头眩,咳嗽,及伤食腹痛,痞满,呕吐,泄泻,不服水土,瘴气,疟,痢,痘疹初发。
-
干木瓜丸
处方:干木瓜(无盐)1两,干紫苏1钱,白术1钱,甘草1钱,干生姜1钱,乌梅肉1钱,神曲1钱,大麦芽1钱,丁香半钱,百药煎三字1分,人参1分,茯苓1分。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功能主治:理脾胃,生津液,止烦渴。
-
椒姜大麦汤
处方:大麦芽1升(炒),川椒1两(炒),干姜3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谷劳不能食。怠惰嗜卧,肢体烦重,腹满善饥而不能食,食已则发,因谷气不行。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日3服。摘录:《医学摘粹》卷二
-
橘红汤
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三引孙尚方,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四:橘红汤:处方:橘皮2两(汤浸,去瓤,锉)。功能主治:诸吃噫,干呕。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三引孙尚方,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四《鸡峰》卷二十五:方名:橘红汤组成:盐2两,黄橘4两,生姜半斤,甘草2两,神曲、大麦芽1两,草豆蔻1两。
-
血郁汤
香附(童便制)6克牡丹皮赤曲川通草穿山甲降真香苏木山楂肉大麦芽(炒,研)各3克红花2.1克功能主治:《证治准绳·类方》卷二册方之血郁汤主治挫闪跌仆,身有痛处,胸膈不宽,大便黑色。主治七情郁结,盛怒叫呼,或起居失宜,或闪挫跌扑,致瘀血内停,身有痛处如针刺,胸胁不宽,大便黑色,脉沉涩而芤。
-
生漆
《*辞典》:生漆:出处:《本经》拼音名:ShēnɡQī来源:为漆树科植物漆树的树脂。漆酚具有毒性,能引起皮肤强烈起泡与过敏性皮炎。性味:陶弘景:"毒烈。"功能主治:治虫积,水蛊。"②《本经逢原》:"用真漆涂鲮鲤甲煅入药,破血最捷。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四分,大麦芽煎汤下。(《医学入门》漆雄丸)摘录:《*辞典》
-
虉草
出处: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2卷2期》。原形态:虉草多年生草本。孕花外稃宽披针形,长3-4mm,上部具柔毛,短于颖,软骨质,无芒,有5条不明显的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5-3200m的林下、潮湿草地和水湿处。辛功能主治:调经;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民间常以全草主治妇女红、白带和月经不调等症。
-
仙传一块气丸
主治:气喘,心气、膈气、胁气、疝气、腰气、脚气、积气、瘴气,及不服水土气;取积,陈皮煎汤下15丸;如伤食,就以所伤之物煎汤下。制备方法:醋糊为丸,如绿豆大。附注:不助虚阳,不损真气,又能杀虫。
-
裨脾散
别名:建脾丸(《奇效良方》卷十三)。处方:附子(炮)30克蜀椒(汗)30克桂心60克赤石脂黄连人参干姜茯苓大麦芽陈曲(炒)石斛当归各60克钟乳90克(研)制法:上十三味,捣筛,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温健脾胃,和中止泻。主脾胃虚寒,泻痢不禁,饮食不消,雷鸣绞痛。摘录:《外台秘要》卷二十五引《集验方》
-
沉香快气丸
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十种臌症。注意:忌房事、辛辣、油腻、湿热之物,避暑湿,并忌盐酱油醋。摘录:《摄生众妙方》卷六
-
万补丸
《鲁府禁方》卷一:方名:万补丸组成:苍术8两,厚朴5两(去皮),陈皮5两,甘草3两,小茴(略炒)3两。主治:脾胃不和,溏泄晨泄,一切脾气不足;男子遗精,女人赤白带下。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用米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研匀,用木瓜15个,去瓤蒸烂,同药末捣和得所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
-
九仙王道糕
处方:莲肉(去皮心)4两,山药(炒)4两,白茯苓(去皮)4两,薏苡仁4两,大麦芽(炒)2两,白扁豆2两,芡实(去壳)2两,柿霜1两,白糖20两。制法:上为细末,入粳米粉5升,蒸糕晒干。功能主治:养精神,扶元气,健脾胃,进饮食,补虚损,生肌肉,除湿热。主用法用量:不拘时候,任意食之,米汤送下。
-
丁香五套丸
概述:丁香五套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方。又名五套丸。其组成为天南星(每个切作十数块,同半夏先用水浸三日,每日易水,次用白矾二两,研碎调入内,再浸三日,洗净焙干)、半夏各二两,炮姜、白术、高良姜、茯苓各一两,丁香、木香、青皮、陈皮(去白)各半两。或伏于中脘,则臂疼不举,腰腿沉重;
-
助脾丸
《鸡峰》卷十二:组成:川椒3分,香豉3分,干姜3分,神曲3分,大麦芽3分。主治:脾胃久虚,饮食难化,腹胁胀满,脐腹疼痛,噫闻食臭,肌体羸瘦。用法用量:每服30丸,生姜汤送下。以知为度。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