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陆类
倍足类亦称马陆类。由于躯干部的背板与侧板融合形成大形环甲,故左右步足基部几乎接近于腹面正中线。头部有1对棒状触角。大颚、小颚在基部融合成特有的颚唇(gna-thochilarium),有1对由数个乃至数十个单眼集合而成的聚眼。每1体节还有两对神经节,表明在发生过程中2体节融合为一。但这只是通称,并非系统上的分类。
-
马陆
《中医大辞典》·马陆:马陆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别名:千脚虫、大草鞋虫来源及产地:圆马陆科动物约安巨马陆Prospirobolusjoannsi(Brolemann)或其他马陆类动物的全虫。长约12厘米,宽约7毫米,全体由多数环节组成,从颈板到肛节,约有体节64个。附方:①治鼻息肉:马陆醋炙研末,棉花蘸塞鼻孔中。
-
百节
概述:百节:1.全身关节的泛称;2.中药马陆别名。《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马陆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别名:千脚虫、大草鞋虫。来源及产地:圆马陆科动物约安巨马陆Prospirobolusjoannsi(Brolemann)或其他马陆类动物的全虫。功能主治:破积,解毒。1.治癥瘕,痞结。
-
倍足类
倍足类亦称马陆类。由于躯干部的背板与侧板融合形成大形环甲,故左右步足基部几乎接近于腹面正中线。头部有1对棒状触角。大颚、小颚在基部融合成特有的颚唇(gna-thochilarium),有1对由数个乃至数十个单眼集合而成的聚眼。每1体节还有两对神经节,表明在发生过程中2体节融合为一。但这只是通称,并非系统上的分类。
-
土壤生物群落
土壤生物群落是在土壤中生活的生物群的总称。在日本的自然土壤中,大型土壤动物(蚯蚓类、马陆类,蜘蛛类、蜈蚣类、甲壳类)的数量每1平方米为102,双翅目幼虫为103,姬蚓类、蜱螨类、跳虫类各为104,自由生活的线虫类则为105—106,细菌类每克表层风干土达106—107,菌类则为105(菌丝总长达1—6公里)的量级。
-
唇足类
唇足类系节肢动物门大颚亚门之一纲。躯于部的体节(最后的2-3节除外)中各有步足1对,各体节的背板、侧板、腹板有明显区别。在头部有由10余个至400个小节构成的1对长触角,以及数个单眼或1对复眼。口器由大颚、第一、二小颚和毒颚(toxi-cognath)组成,毒颚具第一节的附肢变态而成的毒爪。
-
大草鞋虫
概述:大草鞋虫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马陆之别名。别名:千脚虫、大草鞋虫来源及产地:圆马陆科动物约安巨马陆Prospirobolusjoannsi(Brolemann)或其他马陆类动物的全虫。性味:辛,温,有毒。功能主治:破积,解毒。1.治癥瘕,痞结。2.治痈肿,恶疮。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内服宜慎。
-
千脚虫
《中医大辞典》·千脚虫:千脚虫为中药名,出自《分类草药性》。别名:千脚虫、大草鞋虫来源及产地:圆马陆科动物约安巨马陆Prospirobolusjoannsi(Brolemann)或其他马陆类动物的全虫。1.治癥瘕,痞结。生境分布:四川。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破积解毒。主治腹中症积,化瘜肉,并治扁桃体炎。外治一切疮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