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麸
麦麸是小麦的种皮,呈褐黄色。主含淀粉、蛋白质及维生素等。麦麸性味甘、淡,能和中益脾。与药物共制能缓和药物燥性,消除药物不快之气味,增强疗效。常以麸制的药物有枳壳、枳实、僵蚕、白术等。
-
麸炒
概述:麸炒(stir-fryingwithbran)指净药材或切制品加定量麸皮熏炒的炮制方法。属中药炮制法中用辅料进行炒制的方法之一。麸炒的目的:麸炒的目的是:增强疗效,具有补脾作用的药物,麸炒后,可增强疗效;将药材放在锅内加热,炒至一定要求。炒时不加辅料叫清炒;加辅料同炒的有:麸炒、土炒、米炒、酒炒、醋炒等。
-
五和汤
《活幼心书》卷下:组成:当归(酒洗)半两,赤茯苓(去皮)半两,甘草(炙)7钱半,大黄7钱半,枳壳(水浸润去壳,锉片,麦麸炒微黄)7钱半。功效:宣利脏腑积热,调和荣卫。主治:小儿丹毒,风热疮,唇肿。小儿惊丹。《仙拈集》卷三引《碎金》:组成:好酒半杯,麻油半杯,白蜜半杯,鸡蛋白半杯,童便半杯。
-
香糟
概述:做黄酒剩下的酒糟经加工即为香糟。香糟香味浓厚,含有10%左右的酒精,有与黄酒同样的调味作用。香糟可分白糟和红糟两类:白糟为绍兴黄酒的酒精加工而成;红糟是福建的特产,为了专门生产这种产品,在酿酒时就需加入5%的天然红曲米。20%炒熟的麦麸及2~香糟的营养价值:可以补充多种蛋白质、维生素及其他营养元素。
-
加减清膈化痰丸
处方:陈皮(去白)1两,贝母(去心)1两,半夏曲1两,天南星(汤泡,姜汁浸,炒)1两,白茯苓1两,天花粉1两,片芩(去芦,酒炒)8钱,香附子(童便浸,醋炒)8钱,枳实(麦麸炒)8钱,苍术(米泔浸,去皮,炒)8钱,海石(另研)8钱,桔梗6钱。制法:上为细末,烧竹沥,加生姜汁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痰饮。
-
太平丸酒
《寒温条辨》卷五:组成:糯米酒糟(晒干,炒黄色,为末)2两4钱,红曲(陈久者佳,炒黄黑,为末)2两4钱,六神曲(陈久者佳,炒黄黑色,为末)4两8钱,小麦麸(陈麦麸佳,去净面筋,晒干,炒黑色,为末)4两8钱,白僵蚕(白而直者,黄酒炒黄褐色,为末)8钱,全蝉蜕(去土,为末)4钱。加减:加枳壳、木通,治食滞饱闷。
-
白疹瘙痒
白疹瘙痒为症状名。体表疹之并有瘙痒者。见《本草纲目》卷三十六枸橘:“遍身者,小枸橘细切,麦麸炒黄为末,每服二钱,酒浸,少时饮酒。初以枸橘煎汤洗患处。”附方引自《救急方》。
-
加减理中丸
处方:半夏(汤炮7次)1两,白术(麦麸炒)1两,干生姜1两,梓朴(锉,姜制炒)1两,附子(去皮脐,姜煮)1两,人参(去芦)1两,荜拔半两,丁香半两(不见火)。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快膈,壮脾胃,消痰饮。主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食前米饮送下。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五
-
截水丸
处方:缩砂仁2两(炒),蓬术1两半(汤浸1宿,炒),汉椒1两(炒出汗,去目),桂1两(不见火,去黑皮),苍术1两(麦麸炒,去油),青皮1两,茱萸1两(醋浸1宿,炒),雄黄半两(通明者)。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水肿;心痛,不消饮食。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二九引《吴氏集验方》
-
快气消块散
处方:陈皮(去白,炒)1两,京三棱(切片,酒浸一宿)1两,石菖蒲(节密者)1两,益智仁(大者,剪破尖,用麦麸炒令黄色,去麸)1两,北细辛(真者,去叶土)1两(净),蓬莪术(炮)3钱,青木香3钱,吴茱萸(汤泡7次,炒)3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积聚,痃癖气块,肿硬疼痛,噎寒。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九
-
苓术补脾饮
处方:冬白术5钱(土炒),云苓5钱,白芍5钱(酒炒),炙甘草3分,车前子3钱,陈皮1钱5分,枳壳1钱5分(麦麸炒),煨姜2钱,大元枣3枚。功能主治:瘟疫愈后,脾虚,食物作泻,人瘦脉弱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如有虚热,加青蒿3钱;如腹痛,加煨广木香1钱;如泻下热者,火泻也,加酒炒川连3分。摘录:《慈航集》卷下
-
延龄膏
《博济》卷一:组成:虾蟆、鹤骨、丁香、枣叶、鳗鲡、木香、猪牙皂角各等分,麝香(另研细)少许。治劳,煮散3-5服为妙。初出汗,频换手帕揩之,约两炊饭久,肠劳随泻下1度,别用盆1个盛之,其虫皆微壮,浮在上面动。用药禁忌:服药后忌一切动劳等物,一生永忌触犯药,苦参、人参、空青、麦冬、乌头切忌服之。
-
麦麸散
《普济方》卷三九○:方名:麦麸散组成:麸皮(炒黄)。主治:小儿盗汗不止,日渐消瘦。用法用量:每服半钱,煎猪脊髓汤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简明医彀》卷四:方名:麦麸散组成:麦麸(炒黄)1钱半,防风1钱半,白术1钱半,牡蛎1钱半,黄耆1钱半。
-
消谷丹
《魏氏家藏方》卷五:方名:消谷丹组成:肉豆蔻(面裹煨)、肉桂(去粗皮,不见火)、皂角黄、丁香(不见火)、白茯苓(去皮)、木香(不见火)、诃子肉、白术(麦麸炒)、人参(去芦)、白姜(炮.洗)、橘红、神曲(炒)、厚朴(姜制1宿,炒)、麦糵(炒)、荜茇(洗净)、良姜(炒)各等分。
-
秘传乌药顺气散
《松崖医径》卷下:方名:秘传乌药顺气散组成:乌药1两,川芎1两,熟地黄(酒洗)1两,防风1两,枳壳(去瓤,麦麸炒)1两,桔梗1两,白芷1两,僵蚕(汤洗净,姜汁炒)1两,羌活1两,当归(酒洗)1两,白芍药1两,木瓜1两,槟榔1两,南木香1两,秦艽1两,川独活5钱,甘草5钱。用药禁忌:忌食猪肉。妊娠妇不宜服捉虎丹。
-
秘传治肠风下血丸
《松崖医径》卷下:方名:秘传治肠风下血丸组成:干柿饼(烧存性)2两,酒瓶箬(包酒过2-3年者,烧存性)2两,乌梅肉(烧存性)2两(净),百药煎1两(如无,以五倍子炙焦黄色代之),槐花(炒焦黑)半两,枳壳(麦麸炒黄色)半两,槟榔半两。主治:肠风下血。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秘传槟榔丸
主治:小儿疳病,积气成块,腹大有虫。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
-
小健脾丸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武汉方):方名:小健脾丸组成:党参8两,陈曲5两,扁豆5两,谷芽6两,砂仁3两,甘草3两,茯苓4两,枳壳4两,山楂5两,广陈皮4两,白术(焦)6两,桔梗4两,建莲6两,山药6两,生姜2两,红枣4两。主治:身体衰弱、面黄肌瘦,饮食无味,久泻不止。制备方法:荷叶煎水,打老米糊为丸,如绿豆大。
-
整痛膏
《圣济总录》卷八十一:方名:整痛膏组成:草乌头(去尖皮,生用)1两,干姜(生用)1两,五灵脂(生用)1两,浮麦(炒焦黑)1分。功效:引脚中气,消肿止痛。主治:脚气肿痛,行履无力,及打扑伤折,痛不可忍。又取麦麸拌醋,和得所,铫子内炒热,帛裹熨疼处;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每用醋1盏,入药3钱匕,熬成膏。
-
蚕沙膏
处方:原蚕沙2升(炒,研),麦麸3升。制法:上和匀,米醋4升煮调,瓷器盛。功能主治:伤折,恶血不散。用法用量:量损处多少涂敷,以绢帛裹之,日2次。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
简妙膏
处方:桑椹(自熟落地者,研自然汁)半升,诃子10枚(麻油内煎令熟,又诃子10枚,用麦麸炒令黄色,并去核,为细末)。制法:将诃子末同桑椹汁和停,以银器盛,重汤煮成膏子,瓷瓶盛,密封收。功能主治:染髭。临用,次早以胡桃、松子研细润之。摘录:《医方类聚》卷八十三引《吴氏集验方》
-
疯气膏药
《墨宝斋集验方》卷上:疯气膏药:处方:川乌8两,闹洋花8两,川山甲4两,草乌8两,血余4两。每药油6两,下松香1斤(其松香先日熔化,滤去滓物,待冷打碎,用葱、姜汤拌,晒干),共熬滴水成珠,倒入水缸内,拔去火毒,将瓷物盛了,用清水浸之。功能主治:疯气。注意:贴时勿见火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