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口疮
白口疮为病证名。见《幼幼集成》。痘后余毒,舌上生疮,其疮白者,名白口疮,此热在心肺二经。内服洗心散;外用朱矾散敷之。
-
遍地金
《全国中草药汇编》:遍地金:拼音名:Bi nD Jīn别名:小疳药、雀舌草、痧子草、青鱼胆、肝炎草、蚂蚁草来源:金丝桃科遍地金HypericumelodeoidesChoisy,以全草入药。主治口腔炎,小儿白口疮,小儿肺炎,小儿消化不良,乳腺炎,腹泻久痢,痛经。涩归经: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2.《云南中草药》:收敛止泻,解毒。
-
大白顶草
《*辞典》:大白顶草: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D B iDǐnɡCǎo来源:为菊科植物大白顶草的全草。叶互生,叶片长倒卵形,有不规则的羽状浑裂,裂片边缘具小尖齿。总苞钟状,苞片线状披针形,基部有数枚线状小苞片;生境分布:生于村边路旁。分布贵州、云南等地。功能主治:《贵州草药》:清热解毒。治小儿白口疮,疔疮。
-
黄瓦韦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Hu nɡWǎW i别名:金鸡尾、大石韦、七星剑(《贵州民间药物》),瓦韦,石茶(《宁夏中草药手册》)。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黄瓦韦的根及全草。外治小儿白口疮及刀伤出血。(《贵州草药》)②治尿路感染,小便涩痛,尿血:瓦韦、蒲黄各三镇,茅根一两。③治疮痈肿毒:瓦韦三钱,水煎服;
-
苦葛根
《*辞典》:苦葛根: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KǔGěGēn来源:为豆科植物峨眉葛藤的根。三出复叶互生,具长柄;托叶盾状,椭圆形,小托叶狭披针形。生境分布:生于草坡或灌木丛中。性味:辛苦,平。②治吐血:苦葛根,见血飞、乌泡根、苦参根各五钱至一商。④治白口疮:鲜苦葛根(烧炭研末)、枯矾粉各五分。
-
马桑树皮
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MǎSānɡSh P 来源:马桑科植物马桑的树皮。功能主治:治白口疮:鲜马桑皮五分,捣绒,用青布包好,含口内,五分钟后取出,隔时再含,一日数次。摘录:《*辞典》
-
山五味子
《*辞典》:山五味子: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拼音名:ShānWǔW iZǐ别名:老米酒(《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冷饭子(《贵州药檀目录》)。单叶对生,排列紧密;花期夏季。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成山坡灌丛中以及林缘,路边。治头痛,周身疼痛。②《贵州药植目录》:清热凉血,疏风止咳。治白口疮,风热咳嗽,刀伤出血。
-
四时青
《*辞典》:四时青: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S Sh Qīnɡ来源:为豆科植物云实的叶。功能主治:治小儿口疮,跌打损伤,产后恶露不尽。附方:①治小儿白口疮:四时青,研末搽上。(《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②治产后恶露不尽:鲜云实茎、叶、果实四两,水煎兑酒服。(江西《草药手册》)摘录:《*辞典》
-
铁扫竹
《*辞典》:铁扫竹: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TiěSǎoZh 别名:野蓝枝子(《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豆科》),金银花、野绿豆、木蓝乔、鸡骨柴、女儿红(《贵州民间药物》)。羽状复叶,长约3~④治无名肿毒:铁扫竹叶,晒干,研末,调水外敷。⑥治臁疮:铁扫竹根皮(量患处大小而定),蒸酒取汁,擦其周围。加糯米煎服。
-
红马桑
红马桑此药为马桑科植物马桑(Coriariasinica)的叶、根及树皮。总状花序。花小,花冠红色或稍带绿色。分布于神农架林区各地。生长于海拔500—1500米的山坡灌木丛中。该药具清热解毒、活血、祛风通络的功效。叶用于烫伤、黄水疮、肿毒、痈疽等;根用于风湿麻木、风火牙痛、跌打损伤等;树皮治白口疮。
-
朱粉散
《圣济总录》卷六十八:组成:丹砂(研飞)、蛤粉各等分。《东医宝鉴 杂病篇》卷十一:组成:朱砂1粒,轻粉1片,僵蚕7个,蝎3个。《施圆端效方》引《范师方》(见《医方类聚》卷一九二):组成:诃子核1两,枯白矾半两,黄丹2钱(炒)。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杨氏家藏方》卷二:别名:鲇鱼丸组成:朱砂半两(别研)。
-
马豆
概述:马豆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云实之别名。性味:辛,温,有毒。功能主治:祛痰止咳,除湿杀虫。治慢性支气管炎,泄泻,痢疾,钩虫病,蛔虫病,疟疾。运用:云实的叶名四时青,煎服治产后恶露不尽;研末搽小儿白口疮。药理作用:水煎液给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有止咳、祛痰作用。
-
碧雪保命丹
处方:青黛、牙消、蒲黄、硼砂、朱砂(飞净)、生甘草末、枯矾各等分,冰片少许。制法:共研细。功能主治:红白口疮及喉症。用法用量:吹患处。摘录:《集成良方三百种》卷下
-
粉红散
处方:干胭脂1钱,枯矾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儿白口疮,咽喉恶烂声哑。用法用量:每用1钱,生蜜调如稀糊,扫口疮咽喉内。咽了药,来日大便,退了疮皮为验。摘录:《济生》卷五
-
螺青散
处方:五倍子(去蛀末,拣净)不拘多少,螺儿青10分(五倍子1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口疮。用法用量:白口疮,先以齑汁漱了,敷药;赤口疮,先以淡醋汤漱了,敷药。摘录:《普济方》卷二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