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织红细胞
正常值:新生儿~化验结果意义:增高: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恢复期,急性失血,白血病,铅中毒等。降低:再障,反复输血,急性苯中毒等。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血液其他检测化验类别一:血液检查化验类别二:血液其他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
但是正常人血循环中网状结构消失约1天时间,而贫血患者,由于红细胞生成素增加,骨髓往往将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入血,造成网织红细胞在血中的成熟时间显著延长,致使血中网织红细胞数量增加,为了消除这部分假阳性增加的网织红细胞,Finch提出在贫血时用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加以校正。相关疾病:溶血性贫血
-
网织红细胞数和网织红细胞百分比
概述: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细胞,较成熟红细胞稍大,直径约8~网织结构开始溶解而稀少,呈不规则的枝点状排列,末梢血中可见到少量。胞浆中嗜碱性物质很少,呈单独的细颗粒或短丝状,位于细胞的边缘。百分比:初生儿0.03~相关疾病: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形态
-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G1期DNA为二倍体含量。在脱核之前,晚幼红细胞的波状运动增加,经过几次收缩,把核挤到胞质一极而后脱出。相关药品:氧、葡萄糖、腺苷、甘油、维生素B12、组胺相关检查: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氧饱和度、一氧化碳、有核红细胞、血清蛋白电泳、雌激素、抗利尿激素、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
-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G1期DNA为二倍体含量。在脱核之前,晚幼红细胞的波状运动增加,经过几次收缩,把核挤到胞质一极而后脱出。相关药品:氧、葡萄糖、腺苷、甘油、维生素B12、组胺相关检查: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氧饱和度、一氧化碳、有核红细胞、血清蛋白电泳、雌激素、抗利尿激素、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路径(2011年版)
基本信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路径(2011年版)》由卫生部于2011年5月27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血液内科专业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76号)印发。(3)直接Coombs试验为补体C3型阳性。(5)骨髓形态学检查;(4)凝血功能、尿游离血红蛋白。(2)输注红细胞,有条件输注洗涤红细胞。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路径(2016年县级医院版)
(3)血清乳酸脱氢酶测定,血清结合珠蛋白、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间接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尿含铁血黄素等;(4)凝血功能、尿游离血红蛋白。在静注地塞米松或甲泼地龙同时可采用:(1)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0.3-0.5g/Kg/d×5d或1.0g/Kg/d×2d。(2)输注红细胞,有条件输注经生理盐水洗涤后红细胞。(3)血浆置换。
-
地中海贫血临床路径(2016年县级医院版)
HbBart’s胎儿水肿综合征多于出生前死亡,目前无治疗办法,重点在于预防β地中海贫血分型治疗:轻型β地中海贫血无需治疗,中间型及重型β地中海贫血采用以下措施治疗:2.2.1.输血维持患儿的正常血红蛋白水平,以防慢性血氧不足。阿魏酸纳(当归的成份之一),剂量为150~300mg/d等能稳定红细胞膜,减轻溶血。
-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所发生的贫血。病因病理病机:老年人所见溶贫多为红细胞外因素所致,如自身免疫性溶贫,因老年人免疫稳定机能降低,机体正常组织自我识别能力减弱而易患本病,也可继发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骨髓瘤等疾病或服用左旋甲基多巴等药物。
-
地中海贫血临床路径(2016年版)
HbBart’s胎儿水肿综合征多于出生前死亡,目前无治疗办法,重点在于预防β地中海贫血分型治疗:轻型β地中海贫血无需治疗,中间型及重型β地中海贫血采用以下措施治疗:2.2.1.输血维持患儿的正常血红蛋白水平,以防慢性血氧不足。阿魏酸纳(当归的成份之一),剂量为150~300mg/d等能稳定红细胞膜,减轻溶血。
-
网织红细胞计数
化验结果意义: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周围血液中的数值可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功能,因而对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反应的观察均有其重要意义。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典型病例常低于0.5%。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矫正方法往往会使网织红细胞计数低于实际值,因此如果观察值已较低,则矫正值无意义。
-
急性失血性贫血
概述:急性失血性贫血是因外伤或疾病致血管破裂,或凝血、止血障碍等原因使大量血液在短期内丢失,不仅影响血容量而且引起急性失血后贫血,其发生初期贮铁并不减少。6天后幼红细胞开始增生,7~相关药品:肾上腺素、氧、甘油、人血白蛋白、羟乙基淀粉相关检查: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生成素、血清乳酸脱氢酶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
(2)静脉输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2)肝功能(包括乳酸脱氢酶、直接和间接胆红素)、肾功能、电解质、输血前检查、红细胞沉降率、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血型鉴定、自身抗体谱筛查。(2)血浆置换:对IgM型冷抗体效果较好(37℃时80%IgM型抗体呈游离状态),但对其他吸附在红细胞上温抗体效果不佳,且置换带入大量补体。
-
成人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路径(2016年县级医院版)
同时,对此前印发的有关临床路径进行了整理。3.诊断明确后,根据病情轻重采取相应的治疗(环孢菌素A为主的免疫抑制治疗或转至上级医院)。3支持对症治疗3.1保护性隔离对于中性粒细胞减低的患者建议尽早进行保护性隔离,以减少发生感染的机会。3.3血制品输注贫血患者建议输注浓缩红细胞以维持HB80g/dl,尤其年龄60患者。
-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疾病分类:儿科疾病概述: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主要系体内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所致,亦可因遗传性或药物等获得性DNA合成障碍引起。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大细胞为多,易见嗜多色性和嗜碱点彩虹细胞,可见巨变的有核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呈分叶过多现象。
-
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
疾病代码:ICD:O99.0疾病分类:妇产科疾病概述:缺铁性贫血是妊娠期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鉴别诊断:临床上主要应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地中海性贫血进行鉴别,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以及血象、骨髓象的特点,一般鉴别诊断并不困难。产后积极预防产后出血,胎儿肩娩出后立即静脉注射缩宫素10~7%,美洲为6%~
-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贫血是本病患者主要的症状和体征。红细胞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不生长。纯红再障如无胸腺肿大、无胸腺瘤者,切除无效。相关药品:氯霉素、异烟肼、苯妥英钠、对乙酰氨基酚、硫唑嘌呤、甲基多巴、甲泼尼龙、泼尼松、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人血丙种球蛋白相关检查: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清铁
-
单单纯性红细胞再生不良
贫血是本病患者主要的症状和体征。红细胞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不生长。纯红再障如无胸腺肿大、无胸腺瘤者,切除无效。相关药品:氯霉素、异烟肼、苯妥英钠、对乙酰氨基酚、硫唑嘌呤、甲基多巴、甲泼尼龙、泼尼松、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人血丙种球蛋白相关检查: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清铁
-
风湿病性贫血
相关药品:氧、叶酸、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肿瘤坏死因子相关检查:红细胞寿命、红细胞生成素、抗淋巴细胞抗体、叶酸、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铁染色、血清铁、血清铁蛋白
-
风湿病性贫血症
相关药品:氧、叶酸、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肿瘤坏死因子相关检查:红细胞寿命、红细胞生成素、抗淋巴细胞抗体、叶酸、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铁染色、血清铁、血清铁蛋白
-
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临床路径(2016年版)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骨髓祖细胞培养、HLA配型、免疫全项和风湿抗体、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甲状腺功能、GPI锚链蛋白检测等溶血相关检查、骨髓细胞抗体、先天性骨髓衰竭症筛查试验(如MMC试验等)、叶酸、维生素B12、铁蛋白、铁代谢相关检查、感染部位病原菌培养等。糖皮质激素、扑尔敏、苯海拉明等抗过敏。
-
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
概述: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再障”)又名全血细胞减少症,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导致的一种全血减少综合征。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对于只有一二种血细胞减少或骨髓中存在残留的生血岛的病例,只凭一次骨髓穿刺很难确诊。因此曾认为骨髓微环境的损害是产生再障的根本原因,造血干细胞的损害是继发的。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6.骨髓:红系增生明显活跃,病态造血现象,胞浆可见空泡、浆量少,缺乏血红蛋白形成,铁染色可见铁粒幼红细胞增多,出现环状铁粒幼红细胞〉15%,是本病特征,具有诊断意义。2.可有肝脾肿大。2.中期,贫血症状严重者,可用注射维生素B6及雄性激素,加用除铁剂情况下适当输注浓缩红细胞或全血,也可选用“C”项药。
-
巨幼细胞性贫血临床路径(2016年版)
同时,要落实以下要求,进一步提高临床路径管理水平和实施效果。:第一诊断为巨幼细胞性贫血。(2)骨髓穿刺: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表型分析、细胞/分子遗传学;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白血病相关基因检测、凝血功能、溶血相关检查、14碳呼气试验、感染部位病原菌培养等。3.口服或肌肉注射维生素B12或甲钴胺。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路径(2010年版)
3.温抗体型。外周血涂片可见数量不等球形红细胞、幼红细胞或红细胞碎片,网织红细胞增多。尽可能使用洗涤红细胞。3.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对糖皮质激素效果差者。(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内:(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59.10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疾病编码,且1月≤年龄18岁。
-
海洋性贫血
疾病别名地中海贫血疾病分类血液科疾病概述海洋性贫血(亦称地中海贫血)是由于血红蛋白的珠蛋白链有一种或几种受到部分或完全抑制所引起的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对诱发溶血的因素如感染等应积极防止,几年主张高输血疗法,经常保持血红蛋白在100g/L走油,以减轻骨髓增生、肝脾代偿性造血,避免骨骼畸形和发育迟缓。
-
营养性贫血临床路径(2016年县级医院版)
常用的是右旋糖酐铁肌肉注射。胃肠道不能吸收者可肌肉注射四氢叶酸钙5-10mg,每天1次,直至血红蛋白正常,一般不需维持治疗。:1.铁剂治疗一般需要3-5个月补充体内储存铁量2.叶酸、维生素B12治疗一般1个月治疗即可3.当营养缺乏的病因未能及时彻底根治时需要监测血常规和血清铁、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应适时给予维持治疗。
-
慢性肾脏病贫血临床路径(2016年版)
3.排除失血性、营养不良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其他非肾性贫血。(2)肝肾功能、碱性磷酸酶、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HIV、梅毒等)、CRP、铁代谢指标(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叶酸、VitB12、iPTH;慢性肾脏病贫血临床路径.
-
不稳定血红蛋白
概述:不稳定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病的一种类型。(3)红细胞变性珠蛋白小体检查:不稳定血红蛋白与氧化还原染料煌焦油蓝共同孵育后,可形成变性的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贴于红细胞膜附近,又称为红细胞包涵体。(2)异丙醇试验:①0.1mol/LTris缓冲液(pH7.4):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1.21g溶于20ml蒸馏水中。会出现假阳性。
-
单纯红细胞再障性贫血
对不伴胸腺瘤的原发性获得性纯红再障,可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雄激素及雷公藤多甙等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少数尚可继发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及某些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病、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胆道腺癌、甲状腺癌、支气管肺癌及乳腺癌等。
-
口形红细胞增多
异常口形红细胞增多可为原发性也可为继发性。Rh缺乏综合征(Rhdeficiencysyndrome)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溶血病,发病率为1/600万,主要的病变是基因缺失或基因表达障碍,Rh血型抗原可完全缺乏,也可部分缺乏。相关药品:长春新碱、氯丙嗪、秋水仙碱、葡萄糖相关检查:口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寿命
-
成红血细胞
红细胞系统的最幼的细胞是前成红血细胞,在成年期于骨髓内红细胞系统前身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感受性细胞)受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的作用,而分化为前成红血细胞。以后再经1—2天则成为成熟的红细胞。从嗜碱性成红血细胞的时期开始,进行血红蛋白的合成,一直持续到网织红细胞时期。
-
胆汁淤积性黄疸临床路径(2017年版)
④保护肝细胞,组织胆汁酸所致的肝细胞凋亡;可供选择的药物包括,熊去氧胆酸、多烯磷脂酰胆碱、S-腺苷蛋氨酸(SAMe)、皮质类固醇、苯巴比妥等。3.支持与对症治疗:胆汁淤积并发瘙痒的治疗考来烯胺(消胆胺)、考来替泊、纳洛酮和钠美芬、利福平。:对肝内胆管结石导致的胆汁淤积性黄疸可入院后紧急ERCP;
-
慢性肾脏病贫血临床路径(2011年版)
3.排除失血性、营养不良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其他非肾性贫血。(2)肝肾功能、碱性磷酸酶、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HIV、梅毒等)、CRP、铁代谢指标(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叶酸、VitB12、iPTH;(3)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异常口形红细胞增多可为原发性也可为继发性。Rh缺乏综合征(Rhdeficiencysyndrome)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溶血病,发病率为1/600万,主要的病变是基因缺失或基因表达障碍,Rh血型抗原可完全缺乏,也可部分缺乏。相关药品:长春新碱、氯丙嗪、秋水仙碱、葡萄糖相关检查:口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寿命
-
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
疾病代码:ICD:O99.0疾病分类:妇产科疾病概述: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受损,而造成的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病症。多数病例多部位骨髓增生低下,粒、红细胞减少、不易找到巨核细胞,非造血细胞如浆细胞、组织嗜碱性细胞、网状细胞、淋巴细胞增多。
-
异常血红蛋白病
概述:血红蛋白病是由于遗传缺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珠蛋白肽链结构异常或合成障碍,一种或一种以上结构异常的血红蛋白,部分或完全替代了正常的血红蛋白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本节介绍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表现及处理。脾切除:对伴有脾功能亢进、巨脾引起压迫症状及输血需求量增加者,应行脾切除。
-
分流性高胆红素血症综合征
病理改变:病理改变为脾脏有少量铁色素沉着,肝脏实质细胞有大小形状不规则的褐色颗粒严重浸润,星形细胞增多,吞噬色素,骨髓正常红细胞增生。20岁发病,有黄疸和脾肿大,血液检查为球形红细胞及红细胞脆性增加,网织红细胞中度增加,间接高胆红素血症,尿胆原排泻增加,自由溶解和机械脆性正常,肝功能正常。
-
萘中毒
临床表现:(1)急性中毒:1)吸入中毒:①眼和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②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视神经炎等③腰痛、尿频、血尿、蛋白尿等④重症患者有黄疸、血红蛋白尿和肝脏损害表现,甚至有抽搐和昏迷等。寒颤、发热、腰痛、酱油色尿、溶血性贫血和黄疸;②血常规:血红蛋白偏低,网织红细胞增多;
-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疾病分类:肿瘤科疾病概述:放射工作人员或非放射工作人员长期接触导致的本病。3.骨髓检查增生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及淋巴细胞增多。4.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
椭圆形红细胞
椭圆形红细胞的医学检查:检查名称:椭圆形红细胞分类:临床血液检查红细胞取材:血液椭圆形红细胞的测定原理: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充入计数池后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容积内的红细胞,根据稀释倍数和计数的容积,换算成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50%)、地中海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硬化症、缺铁性贫血。
-
红细胞己糖激酶
概述:红细胞己糖激酶(HK)是细胞溶酶中的一种转移酶。别名:HK红细胞己糖激酶的医学检查:检查名称:红细胞己糖激酶分类:血液生化检查酶类测定化验取材:血液红细胞己糖激酶的测定原理:同分光光度法测定原理。HK在新生的成熟红细胞中含量极高,随红细胞衰老活性下降,网织红细胞中有一种新型的HK同工酶(HKR)。
-
年轻红细胞
操作名称:输血治疗-年轻红细胞适应症:输用年轻红细胞可明显延长输血间隔时间,其适应证为需长期反复输血的疾病,如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贫血等。年轻红细胞可用新鲜全血离心分离或血细胞分离机单采所得。滤除白细胞后使用普通输血用离心机和血袋,通过2次离心并手工分离,取上层的红细胞即获得年轻红细胞。
-
HLA抗原
二条链的基本结构相似,但分别由不同的MHC基因编码,且均具有多态性。Ⅱ类分子的多态性残基主要集中在α1和β1片段,这种多态性决定了多肽结合部位的生化结构,也决定了与肽类结合以及T细胞识别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如AIDS病患者单核细胞HLA-Ⅱ类抗原表达明显减少,某些肿瘤细胞表面HLA-Ⅰ类抗原表达减少。
-
母儿血型不合
本病属高危妊娠,常引起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或新生儿死亡。母儿血型不合主要是孕妇和胎儿之间血型不合而产生的同族血型免疫疾病,胎儿由父亲遗传下来的血型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该抗原通过妊娠、分娩而侵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免疫抗体,该抗体在胎儿或新生儿血液内使胎儿或新生儿红细胞凝集、破坏而发生急性溶血病。
-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纯红再障)。获得性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继发性可与胸腺瘤、感染、药物、化学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营养缺乏及其他肿瘤等。(4)骨髓象:骨髓红细胞系统各阶段均严重少于正常值,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的各阶段在正常范围内。
-
纯红再障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纯红再障)。获得性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继发性可与胸腺瘤、感染、药物、化学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营养缺乏及其他肿瘤等。(4)骨髓象:骨髓红细胞系统各阶段均严重少于正常值,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的各阶段在正常范围内。
-
遗传性球形及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球形及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组红细胞膜蛋白遗传缺陷所致的先天性溶血性贫血。2.轻者可无症状和体征,重者有贫血、黄疸及脾大;3.慢性溶血病程中,可因感染、劳累等因素诱发急性溶血,贫血和黄疸迅速加重,也可出现一时性骨髓造血危象,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上酷似再生障碍性贫血,但常在短期内自行缓解;
-
氢氟酸
性染色体缺失和不分离:黑胃果蝇吸入2900ppb。975《分析化学文摘》1990.4.环境标准:中国(TJ36-79)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1mg/m3[F]泄漏应急处理: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面罩,穿化学防护服。喷雾状水,减少蒸发。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
-
红细胞碱粒凝集试验
与网织红细胞不同,点彩红细胞用干燥血膜染色显示,因为点彩是在细胞干燥过程中形成的。检查名称:红细胞碱粒凝集试验分类:临床血液检查红细胞红细胞碱粒凝集试验的原理:红细胞经碱处理后破裂,溢出血红蛋白成为影细胞,残存的RNA呈颗粒状凝集沉积于影细胞中,经美蓝染色后,可清晰地见到蓝色颗粒。相关疾病:溶血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