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间宿主
中间宿主(intermediatehost)是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如果生活史中有多个中间宿主,则按其发育的先后顺序称为第一中间宿主和第二中间宿主。
-
缩小膜壳绦虫病
疾病分类:消化内科疾病概述:又称长膜壳绦虫,是鼠类常见的寄生虫。孕节内的子宫呈袋状,边缘不整齐,充满虫卵。生活史:生活史微小膜壳绦虫相似,但发育必须经过昆虫中间宿主,中间宿主包括蚤类(如具带病蚤、印鼠客蚤)、甲虫、蟑螂、倍足类和鳞翅目昆虫等20余种,以大黄粉虫、谷蛾多见。相关出处:《寄生虫病学》
-
肉孢子虫
终宿主粪便中的卵囊或孢子囊可被牛或猪等食草类动物食入,在其小肠内,孢子囊中的子孢子穿过肠壁侵入血流,在多数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内行裂体增殖,经几代裂体增殖后、裂殖子即向肌肉细胞内移行,发育成肉孢子囊,囊内的滋养母细胞增殖生成缓殖子。除了人以外,猴、猩猩等动物也可成为人肠肉孢子虫的终宿主。
-
肉孢子虫病
肉孢子虫内字样母细胞或称木细胞增殖生成缓殖子。预后及预防:预防人肠肉孢子虫病应加强猪、牛肉、羊等动物的饲养管理,加强肉类卫生检疫,不食未熟肉类,切生熟肉的砧板要分开,对患者可试用磺胺嘧啶、复方新诺明、吡喹酮等治疗,有一定疗效,预防人肌肉肉孢子虫病,需加强终宿主的调查,防治其粪便污染食物和水源。
-
微小膜壳绦虫病
1、直接感染和发育成虫寄生在鼠类或人的小肠内,脱落的孕节或虫卵随着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这些虫卵即具有感染性,若被另一宿主吞食,虫卵在其小肠内经消化液的作用孵出六钩蚴,然后钻入肠绒毛,约经4天发育为似囊尾蚴。
-
缩小膜壳绦虫
缩小膜壳绦虫的生活史与微小膜壳绦虫的生活史相似,但发育必须经过昆虫中间宿主。30个顶突发育不良,藏在头顶凹中,不易伸出,上无小钩4.孕节:子宫袋状子宫袋状,但四周向内凹陷呈瓣状5.虫卵:较小,圆形或近圆形48~10天发育成似囊尾蚴,鼠类或人吞食了带有似囊尾蚴的昆虫后,似囊尾蚴在肠腔内经12~
-
微小膜壳绦虫
卵巢呈分叶状,位于节片中央。图1微小膜壳绦虫此外,当孕节在所寄生的宿主肠中被消化而释出虫卵时,亦可孵出六钩蚴,然后钻入肠绒毛发育成似囊尾蚴,再回到肠腔发育为成虫,即在同一宿主肠道内完成其整个生活史,称自体感染(autoinfection)并且可在该宿主肠道内不断繁殖,造成自体内重复感染。驱虫治疗可用吡喹酮15~
-
卫氏并殖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westermani(Kerbert,1878)Braun,1899]是人体并殖吸虫病主要病原,也是最早被发现的并殖吸虫,以在肺部形成囊肿为主要病变,主要症状有烂桃样血痰和咯血。人或其他终宿主因食入含有活囊蚴的溪蟹、蝲蛄而感染。皮下包块型约10%病例可出现皮下包块。
-
美丽筒线虫
寄生于反刍动物体内者:雄虫长21.5~雌虫长70~图1美丽筒线虫美丽筒线虫的生活史美丽筒线虫的终宿主和中间宿主的范围均颇广泛。美丽筒线虫的致病与诊断本虫在人体主要寄生于口腔(如上唇、下唇颊部、舌下、舌下系带、牙龈、硬腭、软腭、领颔角、扁桃体等)、咽喉或食管粘膜下层。取出虫体后症状即可自行消失。
-
肝包虫囊肿
少数可因囊肿压迫胆道产生黄疸。体征主要为上腹囊性肿块,位于肿上方者仅见肝肿大。有并发症者可出现相应体征并发症:凡疑为肝包虫囊肿者不宜作穿刺,以免产生囊液外逸导致过敏、过敏性休克或头节进入腹腔形成继发性包虫囊肿鉴别诊断:①先天性肝囊肿:无牧区居住史,超声示囊壁极薄而清晰,包虫皮试阴性。
-
泡球蚴病
疾病分类:消化内科疾病概述:多房棘球绦虫形态和生活史均与细粒棘球绦虫相似,但成虫主要寄生在狐,中间宿主是啮齿类或食虫类动物,幼虫期是多房棘球蚴(亦称泡球蚴)。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孕节及虫卵随粪便排出,鼠类因觅食终宿主粪便而受感染。病理生理:人泡球蚴病通常比细粒棘球蚴病更严重,病死率较高。
-
亚洲牛带绦虫
亚洲牛带绦虫的形态及生活史亚洲牛带绦虫的成虫与牛带绦虫在形态上非常相似,头节上均无顶突和小钩,虫体外形以及成熟节片的睾丸数目、分布以及孕节子宫的分支数目等都很相似;而牛带绦虫的自然中间宿主是牛科动物,囊尾蚴主要分布在中间宿主的全身肌肉组织,很少到内脏,囊尾蚴的发育时间需8~2000节头节直径1430~
-
吸虫
图3复殖吸虫成虫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复殖吸虫的神经系统不发达。子宫远端尚有阴道的作用,吸虫可进行异体受精或自体受精。宿主的转换包括有性世代寄生的宿主(终宿主)和无性世代寄生的宿主(中间宿主)的转换,有些吸虫在无性世代还需转换宿主(第一中间宿主、第二中间宿主等)或通过转续宿主进入终宿主体内。
-
棘口吸虫病
疾病分类:消化内科疾病概述:棘口吸虫病是由于棘口吸虫寄生在人体所引起的疾病。全世界已报告600多种,其中寄生于人体有20余种,我国有10余种。但棘口吸虫对第二中间宿主的要求不很严格,尾蚴也可在子雷蚴体内结囊,或逸出后在原来的螺体内结囊或侵入其他螺蛳或双壳贝类体内结囊,有的还可在植物上结囊。
-
广州管圆线虫
雄虫体长11~雌虫产卵随血流到肺部小血管,并在血管中孵化为第一期幼虫,然后穿过微血管进入肺泡,再移行到气管、咽喉,经吞咽进行胃肠,随粪便排出。图2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在我国广东、海南、云南、台湾以及香港等地已发现的中间宿主褐云玛瑙螺、皱疤坚螺、短梨巴蜗牛、同型巴蜗牛、中华圆日螺、方形环棱螺及三种蛞蝓。
-
异形吸虫病
疾病分类:消化内科疾病概述:异形吸虫病:由异形吸虫或横川后殖吸虫等所引起。由于异形吸虫多在十二指肠以下的肠道寄生,虫体很小,并可深埋在肠绒毛间,驱虫药一般不易见效。在螺体内经过胞蚴、雷蚴(1—2代)和尾蚴阶段后,尾蚴从螺体逸出,侵入鱼和蛙体内发育成囊蚴,终宿主吞食囊蚴后成虫在小肠寄生。
-
尾蚴性皮炎
人皮肤与含尾蚴疫水接触,待水分蒸发后,患者感觉皮肤局部刺痛,伴有红斑。中间宿主为椎实螺属(Lymnea)。12天发育成熟,即能产卵。萝卜螺感染毛蚴后,经22~2.东毕吸虫属引起的稻田皮炎东毕吸虫属(Orientobilharzia)是我国北方引起稻田皮炎的主要病原,寄生在牛羊反刍动物门静脉血管中的血吸虫,对牛羊牲畜的危害性很大。
-
克氏假裸头绦虫
克氏假裸头绦虫(PseudanoplocephalacrawfordiBayl'is,1927)最早发现于斯里兰卡的野猪体内,以后在印度、中国和日本的猪体内也有发现,该虫的正常终宿主是猪和野猪,中间宿主是赤拟谷盗(TriboliumcastaneumHerbst)等昆虫。108 m,卵壳较厚而脆弱,表面有颗粒状突起,易破裂,内层为胚膜,胚膜与卵壳内充满胶质体;
-
克氏假裸头绦虫病
人体感染我国已报道23例。克氏假裸头绦虫寄生在猪、野猪和褐家鼠的小肠内,虫卵或孕节随粪便排出后,被中间宿主赤拟谷盗等昆虫吞食,经27-31天发育为拟囊尾蚴症状体征:一般轻度感染者无明显症状,感染虫数较多时可有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销售,腹痛、腹泻、失眠和情绪不安等。
-
腭口线虫病
疾病描述本病亦称内脏游走性幼虫病或称皮肤腭口虫病,是内脏游走性幼虫病的一种,大多数是由有棘颌口虫感染所引起。幼虫极少有移行到表皮内者,若潜行在表皮内即为匐行疹。病理变化:在包块内可查见颌口虫的幼虫,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异物巨细胞浸润。对浅表性的皮疹也可喷射氯乙烷。
-
皮肤猪囊虫病
疾病别名皮肤猪囊尾蚴病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皮肤猪囊虫病系由猪肉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皮下、脑、眼等组织内引起的疾病。病理生理妊娠节片或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被猪、牛吞食后,虫卵即在动物的消化道内孵出六钩蚴,穿过肠壁进入血管随血流到全身,多数在肌肉内停留发育为囊虫。1mL注入囊内可杀死虫体。
-
结膜吸吮线虫病
疾病分类眼科疾病概述吸吮线虫是寄生于哺乳类和鸟类泪管、瞬膜或结膜囊内的一类线虫。由蝇类舔吸带虫动物的眼部后,再舔吸其他动物或人而构成传播。犬和猫都有结膜吸吮线虫感染,作为伴侣动物与人关系密切,为防止伴侣动物带虫传染人,应及时诊治犬猫结膜吸吮线虫病。卵在产出之前,卵壳已演变成包被幼虫的鞘膜。
-
棘口吸虫
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吸虫种类繁多,全世界已报道的有600多种。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毛蚴侵入螺体后经胞蚴和2代雷蚴阶段后发育成尾蚴。实验室诊断常用粪便检查方法,如直接涂片法、沉淀法等,但由于多种棘口吸虫的卵在形态上都很相似,因此不易区分,若能获得成虫,则有助于定种。治疗可用吡喹酮或硫双二氯酚。
-
尾蚴
尾蚴亦称摇尾幼虫。系吸虫纲的複殖亚纲继毛蚴、包蚴和雷蚴之后的单性虫之第三代,为中间宿主卷具螺体内存在的雷蚴体壁上的胚细胞成熟后经单性生殖而形成。雷蚴的体壁破裂或从雷蚴的生殖孔出来而进入宿主的组织中。具有前吸盘(也称口吸盘)、后吸盘(又称腹吸盘)、与成虫同样的消化管、原肾管、被囊形成腺、穿刺棘等。
-
皮肤蠕虫蚴移行症
疾病分类:感染科疾病概述:蠕虫蚴移行症是指动物蠕虫蚴在人体内移行时所致的疾病,蠕虫蚴移行症可由线虫、吸虫和绦虫蚴侵入人体后在组织内移行,对宿主造成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表现。至于由斯氏狸殖吸虫蚴和裂头蚴等扁形蠕虫蚴的皮下包块型损害可以手术摘除并结合药物治疗,如使用广谱杀虫药吡喹酮、阿苯达唑等。
-
泡沫棘球蚴病
疾病分类:感染科疾病概述:包虫病是人类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的疾病,故又称棘球蚴病。泡状棘球蚴病比较少见,主要侵犯肝。症状有右季肋部疼痛,食欲不振,腹胀、胆绞痛、消瘦等,大多数病人出现千分之肿大,少数可有黄疸,肝表面呈结节状,质硬,也可出现腹水,脾大等门脉高压征象;囊泡间及周围均有肉芽组织增生。
-
卫氏并殖吸虫病
囊蚴脱囊后,童虫穿过肠壁引起肠壁出血。原先报道的第一中间宿主较杂较乱,经Davis1994年修正,将这些淡水螺类归属于圆口螺科、圆口螺亚科中的圆口螺族、洱海螺族及拟钉螺亚科。症状体征:本虫引起的幼虫移行症可分为两种类型:皮肤型与内脏型。所引起的胸、肺部、症状和体征与卫氏并殖引起者基本相同。
-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幼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中间宿主,蚊子是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当人受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乙脑病毒进入人体,在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结、肝、脾等吞噬细胞内增殖,并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而引起炎症。主要症状为高热、头痛、呕吐、昏睡、痉挛等。人体接种疫苗可提高对乙脑病毒感染的抵抗力,对预防乙脑也有良好效果。
-
生物源性线虫
生物源性线虫(bio-nematodes)是指发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先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后,再经节肢动物叮咬或经口感染人体的线虫。组织与血液寄生线虫(tissue-andblood-dwellingnematodes)多属此型。
-
皮肤黑热病
疾病别名皮肤利什曼病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皮肤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又称黑热病小体(LD小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它以鞭毛体的形态寄生于白蛉的体内,当白蛉叮咬人的皮肤时,成熟的鞭毛体进入人体而感染发病。此外要和皮肤结核、结节性梅毒疹、结节病、蕈样肉芽肿、鳞状细胞癌鉴别。
-
斯氏狸殖吸虫
本虫引起的幼虫移行症可分为皮肤型与内脏型。皮肤型者主要表现为游走性皮下包块或结节,常见于腹部、胸部、腰背部,也可见于四肢、臂部、腹股沟、头颈部、阴囊、腋窝等处。所引起的胸、肺部症状和体征与卫氏并殖吸虫引起者基本相似。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与卫氏并殖吸虫病相似。吡喹酮治疗本病的疗效稍逊于卫氏并殖吸虫病。
-
皮肤丝虫病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丝虫病是由于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股部淋巴管阻塞则发生下肢淋巴水肿或象皮肿。淋巴管周围常有慢性炎症反应、淋巴管扩张。诊断检查:在丝虫病流行区内如出现淋巴结、淋巴管炎,精索增粗或有结节、乳糜尿、象皮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症状,要考虑有本病的可能。
-
异形吸虫
异形吸虫的致病成虫体小,在肠道寄生时有钻入肠壁的倾向,因而虫卵可进入肠壁血管。异形吸虫在人体内寄生虫数少,产卵量也不多,而华支睾吸虫产卵量较大,因此每个视野有多个虫卵时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可能性大,当然也不排除两类吸虫混合感染的可能。
-
异尖线虫病
4.肠外异尖线虫病本幼虫可穿透肠壁进入腹腔,再移行至肝、胰、大网膜、肠系膜、卵巢、腹壁皮下,腹股沟或口腔黏膜等,引起腹膜炎、嗜酸性肉芽肿和皮下包块,常被误诊为恶性肿瘤。5.病理组织学检查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时在蜂窝织炎型、脓肿型、脓肿肉芽肿型和肉芽肿型的病变组织内能见虫体、虫体角皮或肌层的切面。
-
多房棘球绦虫
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nultilocularisLeuckart,1863)形态和生活史均与细粒棘球绦虫相似,但它的成虫主要寄生在狐,中间宿主是啮齿类或食虫类动物,幼虫期是多房棘球蚴(亦称泡球蚴)。由于泡球蚴在血性坏死、崩解液化而形成空腔或钙化,呈蜂窝状大小囊泡内含胶状物或豆渣样碎屑,无原头蚴,故肉眼难以与肝癌鉴别。
-
犬复孔绦虫
节片破裂后虫卵散出,如被中间宿主蚤类的幼虫食入,则在其肠内孵出六钩蚴,然后钻过肠壁,进入血腔内发育。当终宿主犬、猫舔毛时吞食到病蚤,似囊尾蚴得以进入,然后在其小肠内释出,经2~犬复孔绦虫的致病与诊断人体感染后临床表现主要与感染的数量有关。诊断主要依靠粪便检查,发现虫卵或孕节即可确诊。
-
猪绦虫病
猪肉绦虫患者在肠道逆蠕动或驱虫时,脱落的妊娠节片均有反流入胃的可能,经消化孵出六钩蚴而造成自体感染囊虫病。当中间宿主猪吞食粪便中妊娠节片后,虫卵在其十二指肠内受消化液作用破裂,六钩蚴逸出并循肠壁血流或淋巴到达宿主体内各部位。两者节片鉴别要点为:①头节:猪带绦虫较小,圆球形,有顶突及小钩;
-
猪巨吻棘头虫
0.5cm,睾丸两个,呈长圆形,前后排列于虫体中部,输精管的末端有8个椭圆形粘腺,其分泌物有封闭雌虫阴道的作用,虫体尾端有钟状交合伞(图1)。8条明显的横纹,体内可见吻突、吻钩等的雏形,以及6~猪巨吻棘头虫的生活史猪巨吻棘头虫主要寄生在猪和野猪的小肠内,偶尔亦可寄生于人、犬、猫的体内,中间宿主为鞘翅目昆虫。
-
防治包虫病行动计划(2010-2015年)
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中间宿主防制、病人查治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农业(畜牧)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相关规定,按照国家总体方针,研究制定家畜包虫病防治政策和措施,落实农村家犬驱虫,家畜免疫,严格动物、动物产品检疫监管,开展畜间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三)考核评估。
-
棘颚口线虫
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spinigerumOwen,1836)是犬、猫的常见寄生虫,也寄生于虎、狮、豹等野生食肉动物,其幼虫偶可寄生人体,引起颚口线虫病(gnathostomiasis)。图1棘颚口线虫棘颚口线虫的生活史成虫寄生于终宿主胃壁的肿块中。预防棘颚口线虫病主要在于不食生的或半生的鱼类及鸡、鸭、蛙等转续宿主的肉。
-
阔节裂头绦虫病
疾病分类:消化内科疾病概述:阔节裂头绦虫病是能感染猫的绦虫之一,猫是这种绦虫的宿主,成虫寄生在猫的小肠内,阔节裂头绦虫的生活史要经过两次中间宿主,猫是通过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而感染的。驱绦虫药常用有三种:即吡喹酮、硫双二氯酚(别丁)、氯硝柳胺(灭绦灵)。驱虫效果都很好。虫体排出后,贫血即可自愈。
-
结膜吸吮线虫
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callipaedaRaillietHenry,1910)主要寄生于犬、猫等动物眼部,也可寄生于人眼,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thelaziasis)。雌虫较大,长6.2~结膜吸吮线虫的致病与诊断成虫多寄生于人眼结膜囊内,以上穹窿部外眦侧为多见,其次为眼前房、泪小管及眼睑乳突状瘤内,也可能寄生于泪腺、结膜下及皮脂腺管内。
-
长膜壳绦虫病
10天发育成似囊尾蚴,人或鼠吞食了带有似囊尾蚴的昆虫后,在肠腔内经12~发病机制:长膜壳绦虫病成虫主要寄生在鼠类肠道内,虫卵随粪便排出鼠体,被中间宿主如谷甲虫、蟑螂、蚤类等吞食后,六钩蚴通过肠壁进入血腔,经7~诊断:粪便中查见虫卵或妊娠节片即可确诊。相关药品:吡喹酮、氯硝柳胺相关检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
四川并殖吸虫病
2.皮下游走性结节皮下肿块多见于胸腹部,初期边界不清,水肿状,以后逐渐萎缩,界缘清楚,直径多数在3.4cm,偶见10cm。其中多数伴有脑部症状,如视盘水肿、充血、单侧眼球突出、眼睑闭合不全、视力下降、睑下垂、复视等症状。流行病学受感染的动物排出虫卵感染中间宿主,当人生食或半生食带囊蚴的溪蟹而受染。
-
裂头蚴病
如裂头蚴寄生在眼球可使眼球突出,并发疼痛性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玻璃体浑浊、白内障、角膜溃疡穿孔甚至失明。人有可能成为第二中间宿主、转继宿主或终宿主。诊断检查:在流行区有吃生蛙、生蛇史及饮生水或用蛙肉、蛙皮敷疮、敷眼的病史,患处出现圆形、椭圆形游走性的皮下结节或肿块,则考虑有本病的可能。
-
猪巨吻棘头虫病
概述:巨吻棘头虫病(macracanthorhynchiasis)是猪巨吻棘头虫(Macrocanthorhushirudinaceus)寄生于小肠所致。棘头虫病;猪巨吻棘头虫病分类:感染内科寄生虫病蠕虫病ICD号:B83.8流行病学:猪是重要的传染源,人传播的意义不大。颈部短,圆柱形,与吻鞘相连。驱虫治疗:尚无特效驱虫药。相关药品:阿苯达唑、左旋咪唑
-
巨吻棘头虫病
概述:巨吻棘头虫病(macracanthorhynchiasis)是猪巨吻棘头虫(Macrocanthorhushirudinaceus)寄生于小肠所致。棘头虫病;猪巨吻棘头虫病分类:感染内科寄生虫病蠕虫病ICD号:B83.8流行病学:猪是重要的传染源,人传播的意义不大。颈部短,圆柱形,与吻鞘相连。驱虫治疗:尚无特效驱虫药。相关药品:阿苯达唑、左旋咪唑
-
棘头虫病
概述:巨吻棘头虫病(macracanthorhynchiasis)是猪巨吻棘头虫(Macrocanthorhushirudinaceus)寄生于小肠所致。棘头虫病;猪巨吻棘头虫病分类:感染内科寄生虫病蠕虫病ICD号:B83.8流行病学:猪是重要的传染源,人传播的意义不大。颈部短,圆柱形,与吻鞘相连。驱虫治疗:尚无特效驱虫药。相关药品:阿苯达唑、左旋咪唑
-
曼氏裂头蚴病
疾病分类:消化内科疾病概述:曼氏迭宫绦虫病和曼氏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头节细小,呈指状。再通入节片前部中央腹面的圆形雄生殖孔。经3—11天发育成原尾蚴。当受染的蛙被蛇、鸟类或猪等非正常宿主吞食后,裂头蚴不能在其肠中发育为成虫,而是穿出肠壁,移居到腹腔、肌肉或皮下等处继续生存。
-
复孔绦虫病
疾病名称:复孔绦虫病英文名称:dipylidiasis分类:感染内科寄生虫病蠕虫病裂头蚴病ICD号:B71.1流行病学:犬复孔绦虫主要寄生犬、猫,偶见人体感染。孕节随粪便排出,崩解后散出虫卵,被蚤类幼虫吞食,孵出六钩蚴,穿过肠壁入血腔发育为似囊尾蚴,该蚤被犬、猫等动物或人所食,在小肠内经约3周发育成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