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射性肺炎
概述:放射性肺炎(radiationpneumonitis)系由于肺部、纵隔、肿瘤、食管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或胸部其他部位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在放射野内正常肺组织受到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本病首先报道于1992年,描述了放射治疗数周到数月后,出现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综合征以及胸片和渗出性改变。继发细菌感染可出现干、湿啰音。
-
辐射性肺炎
概述:放射性肺炎(radiationpneumonitis)系由于肺部、纵隔、肿瘤、食管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或胸部其他部位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在放射野内正常肺组织受到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本病首先报道于1992年,描述了放射治疗数周到数月后,出现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综合征以及胸片和渗出性改变。继发细菌感染可出现干、湿啰音。
-
食管癌的放射治疗
操作名称:食管癌的放射治疗适应证:1.根治性放射治疗:全身状况中等以上,能进半流质或顺利进流质饮食,无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无气管侵犯、无声带麻痹,病灶长度<10cm、无穿孔前X线征象、无显著胸背痛、无内科禁忌证者,以及食管癌术后局部复发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或术后残端有肿瘤残存者均可行根治性放射治疗。
-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2017年版)
术后放射剂量验证率,是指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完成术后放射剂量验证的患者例数占同期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总例数的比例。(5)拟经皮穿刺者有进针路径。1-3项指标中至少符合2项,且4-9项指标中至少符合3项即为适应证选择正确。同时,明确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等15个“限制临床应用”医疗技术的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适应证:应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应当符合肿瘤临床分期的诊断指标,包括:(1)局部晚期肿瘤已失去手术机会(前列腺癌除外)。(2)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可能造成粒子植入区域及周围小范围组织放射性损伤,主要包括皮肤溃疡、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脊髓炎、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肠炎、脑坏死。
-
小细胞肺癌(SCLC)的放射治疗
(3)急性放射性肺炎:肺癌放射治疗中较常见而较严重的并发症。(6)皮肤急性放射反应:高能射线应用于临床后较少出现皮肤急性放射反应。(3)放射性脊髓损伤:即使脊髓的放射剂量限制在耐受的范围内,还有5%左右的患者发生放射性脊髓炎。(4)心脏损伤:临床表现有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和心肌病,以心包炎最多见。
-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放射治疗
4.术后放射治疗:(1)照射靶区:已做纵隔淋巴结清扫,病理检查显示没有淋巴结转移,仅有原发肿瘤残留或切缘阳性,照射野仅包括残留部位或切缘。全脑照射设两侧野相对照射。(2)急性放射性气管炎和支气管炎:急性放射性气管炎和支气管炎是肺癌放射治疗过程中主要的急性放射反应,系射线对支气管黏膜上皮的作用引起。
-
蜂窝肺综合征
有咳嗽、咳痰为主的感染表现,常并发气胸。发病机制:蜂窝肺综合征是特发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石棉肺、类风湿性肺炎、多发性肺囊肿、放射性肺炎等诸多肺部疾病的晚期并发症,肺功能明显衰竭,换气功能减退,形成肺泡毛细血管阻滞综合征。实验室检查:肺部感染时,末梢血白细胞可升高,粒细胞也随之升高。
-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
操作名称:乳腺癌的放射治疗适应证:乳腺癌的放射治疗适用于:1.根治或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病变位于外侧象限,肿块≤5cm,术后病理检查腋窝淋巴结阴性时,不建议行术后放射治疗;切缘阳性或有肉眼可见的残余灶,T3和T4肿瘤,有淋巴结被膜外浸润者以及有4个或4个以上淋巴结阳性者,除区域淋巴结放射治疗外,均应照射胸壁。
-
蜂窝肺综合症
有咳嗽、咳痰为主的感染表现,常并发气胸。发病机制:蜂窝肺综合征是特发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石棉肺、类风湿性肺炎、多发性肺囊肿、放射性肺炎等诸多肺部疾病的晚期并发症,肺功能明显衰竭,换气功能减退,形成肺泡毛细血管阻滞综合征。实验室检查:肺部感染时,末梢血白细胞可升高,粒细胞也随之升高。
-
肿瘤科乳腺癌术后放疗临床路径(2016年版)
1、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有以下指标:1)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高危的患者,即T3及以上或腋窝淋巴结阳性≥4个;(3)合并其他疾病需进行相关检查:如心肌酶谱、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肺功能检查、BNP等;:1.治疗中出现局部皮肤严重放射性皮炎、放射性肺炎等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
概述: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复发和转移灶如具有一定的摄取131I功能,可用131I对其进行内照射治疗。肝、肾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肺转移者5.55~3.纠正甲状腺功能减退口服治疗剂量131I后应给予甲状腺激素制剂,尽快纠正甲状腺功能减退。注意事项:为了减轻颈部局部反应,可让患者口服泼尼松,持续用药1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