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活性物质
定义: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substances)又称物质(substances)或药物(drug),指来源于体外,能够影响人类精神活动(如思维、情绪、行为或改变意识状态),并能使用药者产生依赖的各类化学物质。②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stimulants):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如可卡因、苯丙胺类物质、甲卡西酮、咖啡因等;
-
多药滥用
概述:多药滥用(polydrugabuse)是指同时或先后交替滥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精神活性物质的药物滥用行为或方式。年龄较大的多药滥用者常将某阿片类药物作为主要药物与其他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如海洛因与美沙酮、“止咳水”与曲马多或右美沙芬的滥用;心理治疗对多药物依赖防复发有效,如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疗法、内观疗法等。
-
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与精神障碍共病
概述: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与精神障碍的共病(comorbidity)又称为共患障碍(co-occurringdisorders),指同时患有物质使用障碍及独立的精神障碍,即同一个体至少符合一种物质(酒精或药物)使用障碍和至少一种独立精神障碍的诊断。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共患焦虑障碍者,焦虑障碍的复发率高,对治疗的依从性差。
-
共患障碍
概述: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与精神障碍的共病(comorbidity)又称为共患障碍(co-occurringdisorders),指同时患有物质使用障碍及独立的精神障碍,即同一个体至少符合一种物质(酒精或药物)使用障碍和至少一种独立精神障碍的诊断。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共患焦虑障碍者,焦虑障碍的复发率高,对治疗的依从性差。
-
意向障碍
4.精神疾病: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分裂症、强迫性神经症等均可出现类似行为。三、偷窃狂(一)偷窃偷窃多以生活需要为目的,偷窃物多有明确实用价值及经济价值,偷窃后有明显的逃避行为,常多结伴行窃。四、异食癖(一)精神分裂症青春型患者可以出现异食行为,此外还有其他行为障碍和感知思维障碍,如幻觉、思维破裂等。
-
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与精神障碍共病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一、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常见的精神障碍共病:(一)抑郁障碍:美国一项对18岁或以上者的调查显示,一生中曾诊断过抑郁障碍的患者中共病物质使用障碍为24%;90%的个体患有人格障碍,其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最常见。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共患焦虑障碍者,焦虑障碍的复发率高,对治疗的依从性差。
-
多药滥用所致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④减少精神活性物质的不良反应和减轻耐受性等;⑥用较低廉的多药物组合来替代原来单一滥用较昂贵的药物。年龄较大的多药滥用者常将某阿片类药物作为主要药物与其他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如海洛因与美沙酮、“止咳水”与曲马多或右美沙芬的滥用;心理治疗对多药物依赖防复发有效,如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疗法、内观疗法等。
-
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的心理社会干预
根据心理行为治疗形式可有个体治疗、小组治疗、家庭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可单独或联合应用于不同的治疗形式与治疗场所中,动机强化治疗与预防复发是成瘾治疗的基本方法,应重点掌握。(6)增强自我效能感(Enhanceself-efficacy):帮助患者建立自信与乐观情绪,鼓励改变,使其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药物滥用行为。
-
大麻使用所致障碍
躯体作用:大麻可扩张血管、提高心率,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大麻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对有躁动激越者,可给予氟哌啶醇5~1.目标设定。根据心理行为治疗形式可有个体治疗、小组治疗、家庭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可单独或联合应用于不同的治疗形式与治疗场所中,动机强化治疗与预防复发是成瘾治疗的基本方法,应重点掌握。
-
策划药
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效应类似于国际管制药,如大麻、可卡因、海洛因、麦角胺二乙酰胺(LSD)和甲基苯丙胺等。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按化学结构相似性(如苯乙胺、色胺)和(或)其主要药理作用(例如大麻素受体激动剂)将新精神活性物质分为八类。苯乙胺类:主要包括二甲氧基苯乙胺衍生物及苯丙胺衍生物两个类别。
-
阿片类物质使用所致精神障碍
非替代疗法:使用可乐定、洛菲西汀、中药等非阿片类药物缓解戒断反应,帮助戒毒者安全度过急性戒断期。2.纳美芬:纳美芬是较为有效、副作用较小的阿片类物质拮抗剂,国外证据显示纳美芬长效缓释剂用于预防复吸有效、可靠、安全。
-
苯二氮卓类药
概述:苯二氮类药是一类作用于中枢苯二氮类类受体,具有镇静、抗焦虑、肌肉松弛、抗惊厥作用的药物。主要品种:氯氮卓、地西泮、三唑仑作用机制:放射配体结合试验证明,脑内有地西泮的高亲和力的特异结合位点苯二氮卓受体。失眠症反弹:由苯二氮卓类和类苯二氮卓类药物引起的短暂综合症状可能会使失眠症复发并增强。
-
分裂情感性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有一些患者可在典型的躁狂或抑郁发作之间插入1~五、治疗原则与常用药物:该病的治疗原则与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一致,应针对主要症状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氨磺必利、帕利哌酮等)、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卡马西平、丙戊酸盐等)或抗抑郁药(如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等)。
-
新精神活性物质
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效应类似于国际管制药,如大麻、可卡因、海洛因、麦角胺二乙酰胺(LSD)和甲基苯丙胺等。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按化学结构相似性(如苯乙胺、色胺)和(或)其主要药理作用(例如大麻素受体激动剂)将新精神活性物质分为八类。苯乙胺类:主要包括二甲氧基苯乙胺衍生物及苯丙胺衍生物两个类别。
-
敏化
定义:敏化(sensitization)与耐受相反,指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后,躯体对精神活性物质的反应性增强,是复吸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之一。此外,谷氨酸、GABA等神经递质系统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也参与敏化。
-
阿片类物质使用所致障碍
非替代疗法:使用可乐定、洛菲西汀、中药等非阿片类药物缓解戒断反应,帮助戒毒者安全度过急性戒断期。2.纳美芬:纳美芬是较为有效、副作用较小的阿片类物质拮抗剂,国外证据显示纳美芬长效缓释剂用于预防复吸有效、可靠、安全。
-
精神分裂症诊疗规范(2020年版)
2.感知觉障碍:精神分裂症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以言语性幻听最为常见。临床上表现为阳性症状群、阴性症状群、意志行为异常。以氯氮平和奥氮平多见。紧张症可能发生于一些特定的精神障碍,包括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神经发育障碍,也可能由一些精神活性物质或药物诱发。
-
新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效应类似于国际管制药,如大麻、可卡因、海洛因、麦角胺二乙酰胺(LSD)和甲基苯丙胺等。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按化学结构相似性(如苯乙胺、色胺)和(或)其主要药理作用(例如大麻素受体激动剂)将新精神活性物质分为八类。
-
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的康复管理
概述: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的康复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社会共同参与,多种治疗方法和康复技术同时应用,以帮助患者达到身心的康复,摆脱对物质的依赖。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物质使用障碍患者的康复过程中,需要克服生理和心理渴求,稳定的治疗动机是非常重要的支持性因素。
-
紧张症
概述:紧张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精神运动性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可同时出现以下症状中的数个:木僵、强直、蜡样屈曲、缄默、违拗、故作姿势、作态、动作刻板、精神运动性激越、扮怪相、模仿言语和模仿动作。紧张症也可发生于一些不属于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的躯体疾病情况,如肝性脑病、叶酸缺乏症。
-
思流障碍
(2)躁郁症:躁狂相,抑郁相及混合相均可出现。3.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急性醉酒,致幻性药物或植物所致的销魂状态。若给以充足的时间则可以充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思维贫乏、思维粘滞则无法在脑中产生完整的概念,思路拓展不平。三、联想活路和联想迟缓可见于上述诸类疾病状态,只是在程度上较轻,还可见于环性人格。
-
耐受性
耐受性是生物群体中少数个体对于药物的敏感性很低,甚至用到一般中毒量也不中毒的一种特性。微生物和昆虫经反复用药后表现的耐受性,则称抗药性或耐药性。
-
病理优势情感
3.情绪低落或抑郁:抑郁症、反应性抑郁症、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强迫症、更年期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等均可出现。惊恐发作是指无明显原因突然出现的紧张、恐惧、濒临死亡,伴有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呼吸困难、胸痛、震颤等。
-
躁狂抑郁症
疾病分类:精神科诊断检查:躁狂抑郁症(躁郁症)临床工作诊断标准(1994年5月公布执行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一、躁狂发作患者心境高扬,与所处的境遇不相称,可以兴高彩烈,易激惹、激越,甚至发生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出现与心境协调或不协凋的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3)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混合相。
-
器质性精神障碍(非痴呆)临床路径(2017年版)
(4)精神科评估量表:攻击风险因素评估量表、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不良反应量表(TE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相关精神症状评估(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简明精神症状检查表、谵妄评估量表等)。doc器质性精神障碍(非痴呆)临床路径表单.
-
复吸
定义:复吸是指戒断后,再次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并回到戒断前的状态。导致复吸的原因:导致复吸的原因很多,如小剂量药物、与用药相关的环境和线索(人员、地点、与过去用药相关的物品等)以及应激都能触发强烈的渴求并引发复吸。
-
行为表达障碍
2.内因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2.木僵(1)紧张性木僵:轻者动作迟缓,少语少动,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不动,重者终日卧床,不食不动,缄默不语,对周围环境刺激不起反应,肌张力增高,可出现蜡样屈曲,被动服从或主动性违拗,持续时间长短不等,短者数日,长者可数年,木僵解除后能清楚回忆病程经过。
-
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概述: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是指在内脏器官、内分泌、代谢、营养、血液、胶原病和感染以及其他内科疾病的整个病程中所表现的精神障碍。是原发的躯体疾病的全部症状中一个组成部分。常卧床、情感迟钝等。如精神障碍的处理,对不伴有意识障碍的可选用氟哌啶醇等。要慎用氢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等。
-
分离性遗忘
概述: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amnesiadisorder)的主要特征是患者不能回忆重要的个人信息,通常是创伤性的或应激性的事件,遗忘内容广泛,甚至包括个体身份。分离型遗忘无法用正常的遗忘来解释,且不是由精神活性物质或神经系统及其他疾病导致的。治疗:心理治疗:1.持续提供支持性心理治疗,建立有效的治疗关系。
-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
概述: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是一组以焦虑、恐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该组疾病主要包括童年分离焦虑障碍、童年特定恐惧性焦虑障碍、童年社交焦虑障碍和同胞竞争障碍等。不符合广泛性焦虑障碍,也并非更广泛情绪、品行或人格紊乱,或者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病性障碍或使用精神活性物质障碍的组成部分;
-
尼古丁使用所致障碍
概述:烟草致依赖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尼古丁,尼古丁使用所致障碍(disordersduetouseofnicotine)是我国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呼吸中的一氧化氮和血液、唾液或尿液中的尼古丁及其代谢物可替宁可作为是否吸烟及吸烟程度的生物标志物。2.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是一种具有多巴胺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的抗抑郁药。
-
依赖综合征
定义:依赖综合征(dependentsyndrome)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个体尽管明白使用精神活性物质会带来明显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自我用药的结果导致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强迫性觅药行为(compulsorydrugseekingbehavior)。成瘾的概念与依赖类似。
-
酒精使用所致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5天后基本消失。3.Wernick脑病:典型症状为眼球运动异常、眼球震颤、眼肌麻痹、眼球不能外展、共济失调,常伴有明显的意识和记忆障碍,可发展为不可逆性痴呆。可使用纳洛酮,一般用法为肌内注射每次0.4~4.震颤谵妄的处理:(1)大剂量苯二氮 类药物的使用:如地西泮可加至每天100mg,必要时可静脉滴注。
-
尼古丁使用所致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呼吸中的一氧化氮和血液、唾液或尿液中的尼古丁及其代谢物可替宁可作为是否吸烟及吸烟程度的生物标志物。产品包括:尼古丁透皮贴剂、尼古丁咀嚼胶、尼古丁舌下片(非处方药)。2.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是一种具有多巴胺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的抗抑郁药。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口干、失眠和头痛等。3日0.5mg每日1次;
-
分离性遗忘诊疗规范(2020年版)
分离型遗忘无法用正常的遗忘来解释,且不是由精神活性物质或神经系统及其他疾病导致的。谵妄患者伴有引起意识障碍的各种躯体疾病及功能紊乱,包括物质滥用、脑血管病、感染、任何原因导致的缺血缺氧性脑病、癫痫发作及经历麻醉手术等。4.团体心理治疗短期或长期的集体心理治疗有助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童年遭受虐待的患者。
-
鸦片类物质依赖
疾病分类:精神科疾病概述:吗啡类物质包括鸦片、吗啡、海洛因、可待因、美撒痛、杜冷丁等。注意病程特点,既往有无精神活性物质成瘾或戒毒史,了解其职业、性格特征及环境背景。3、对症治疗①严重恐惧紧张,奋乃静2~4、加强心理治疗及社会支持患者家庭、单位成员共同参与教育并鼓励患者坚持戒药,以防再染。针灸疗法。
-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诊疗规范全文:一、概述: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是一组以焦虑、恐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该组疾病主要包括童年分离焦虑障碍、童年特定恐惧性焦虑障碍、童年社交焦虑障碍和同胞竞争障碍等。不符合广泛性焦虑障碍,也并非更广泛情绪、品行或人格紊乱,或者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病性障碍或使用精神活性物质障碍的组成部分;
-
物质使用所致障碍
定义: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物质使用所致障碍(disordersduetosubstanceuse)指由于使用精神活性物质而导致各种精神障碍的统称,包括有害使用方式、依赖、中毒、戒断、精神病性障碍、情绪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