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
中等大小或较大的肿瘤可以在附件区触及实性包块,大多数表面光滑,可以活动。绝经后妇女因子宫、乳房萎缩及绝经等均为正常生理变化,难以与肿瘤的内分泌影响相区分。(2)显微镜下检查(图1):①高分化:肿瘤由被覆支持细胞的管状结构组成,管间纤维结缔组织中有散在或成簇的间质细胞,Reinke结晶不易找到。
-
酸性磷酸酶
结果及参考值:以测定管吸光度-对照管吸光度,查标准曲线求酶活力。取两张相同标本的涂片,分别用这2种不同基质液作酸性磷酸酶染色。如果血细胞内的酸性磷酸酶耐L-酒石酸抑制的都呈阳性反应。血小板弱阳性;2)帮助诊断多毛细胞白血病,多毛细胞白血病时多毛细胞的酸性磷酸酶染色为阳性反应,此酶耐L-酒石酸的抑制作用。
-
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
溶骨性损害是本病的重要表现之一,目前认为骨髓瘤的溶骨损害并非肿瘤细胞浸润引起,而是因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osteoclastactivatingfactor;比IgG或IgA型更易合并肾功能衰竭和淀粉样变性,预后很差。如临床表现不典型,可用免疫组化方法以显示胞质内有无免疫球蛋白,如胞质中无免疫球蛋白,则为不产生型;
-
老年赫珀特氏病
溶骨性损害是本病的重要表现之一,目前认为骨髓瘤的溶骨损害并非肿瘤细胞浸润引起,而是因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osteoclastactivatingfactor;比IgG或IgA型更易合并肾功能衰竭和淀粉样变性,预后很差。如临床表现不典型,可用免疫组化方法以显示胞质内有无免疫球蛋白,如胞质中无免疫球蛋白,则为不产生型;
-
老年多发性骨髓瘤
溶骨性损害是本病的重要表现之一,目前认为骨髓瘤的溶骨损害并非肿瘤细胞浸润引起,而是因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osteoclastactivatingfactor;比IgG或IgA型更易合并肾功能衰竭和淀粉样变性,预后很差。如临床表现不典型,可用免疫组化方法以显示胞质内有无免疫球蛋白,如胞质中无免疫球蛋白,则为不产生型;
-
老年人赫珀特氏病
溶骨性损害是本病的重要表现之一,目前认为骨髓瘤的溶骨损害并非肿瘤细胞浸润引起,而是因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osteoclastactivatingfactor;比IgG或IgA型更易合并肾功能衰竭和淀粉样变性,预后很差。如临床表现不典型,可用免疫组化方法以显示胞质内有无免疫球蛋白,如胞质中无免疫球蛋白,则为不产生型;
-
老年人赫珀特病
溶骨性损害是本病的重要表现之一,目前认为骨髓瘤的溶骨损害并非肿瘤细胞浸润引起,而是因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osteoclastactivatingfactor;比IgG或IgA型更易合并肾功能衰竭和淀粉样变性,预后很差。如临床表现不典型,可用免疫组化方法以显示胞质内有无免疫球蛋白,如胞质中无免疫球蛋白,则为不产生型;
-
老年赫珀特病
溶骨性损害是本病的重要表现之一,目前认为骨髓瘤的溶骨损害并非肿瘤细胞浸润引起,而是因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osteoclastactivatingfactor;比IgG或IgA型更易合并肾功能衰竭和淀粉样变性,预后很差。如临床表现不典型,可用免疫组化方法以显示胞质内有无免疫球蛋白,如胞质中无免疫球蛋白,则为不产生型;
-
老年人大肠肿瘤
其形成腺管结构者,上皮可排列成假复层,核位置参差不齐且重叠,可直达胞质顶端,胞质分泌黏液减少。腹痛:腹痛早期即可出现,隐痛易被忽视,肿瘤部位因肠蠕动加强,肿瘤表面因分泌物增加及继发炎症更加刺激肠蠕动可致腹痛,肿瘤生长至相当体积或浸润肠壁致肠管狭窄引起肠梗阻可出现阵发性腹部绞痛,并伴肠梗阻症状。
-
老年大肠肿瘤
其形成腺管结构者,上皮可排列成假复层,核位置参差不齐且重叠,可直达胞质顶端,胞质分泌黏液减少。腹痛:腹痛早期即可出现,隐痛易被忽视,肿瘤部位因肠蠕动加强,肿瘤表面因分泌物增加及继发炎症更加刺激肠蠕动可致腹痛,肿瘤生长至相当体积或浸润肠壁致肠管狭窄引起肠梗阻可出现阵发性腹部绞痛,并伴肠梗阻症状。
-
NAP
概述:成熟中性粒细胞中含有较多碱性磷酸酶。阳性积分正常参考值:80分以下(以计算100个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为准)。相关疾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恶性淋巴瘤
-
碱性磷酸酶染色
概述:成熟中性粒细胞中含有较多碱性磷酸酶。阳性积分正常参考值:80分以下(以计算100个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为准)。相关疾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恶性淋巴瘤
-
生殖细胞瘤
3.内分泌症状性早熟及巨生殖器为本病突出的内分泌症状,因此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松果体细胞瘤周边可有钙化,注药后可有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有时神经影像上不易与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区别,但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无性别倾向,平均年龄较生殖细胞瘤者大(多在20岁以上)。分流术的目的是为了解除梗阻性脑积水,术后辅以放疗。
-
原发性单克隆球蛋白病肾损害
原发性单克隆球蛋白病是具有以单克隆浆细胞增殖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指血清中有M蛋白成分,但其重要性在于MGUS有时会进展为单克隆球蛋白疾患如多发性骨髓瘤(MM)、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及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有时可见蓝色小球状充满胞质的包涵体。4.尿本-周蛋白也称凝溶蛋白,由多余轻链通过肾小球排至尿中形成。
-
阿辛蓝染色
概述:细胞化学染色是形态学与化学或生物化学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技术。正常值:粒细胞系原粒细胞呈阴性反应,早幼粒细胞呈中度阳性,成熟中性粒细胞则为弱阳性或阴性反应。单核细胞阳性反应应表现为胞质边缘染成蓝色。化验结果临床意义: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和Auer小体呈强阳性反应,有助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
阿利新蓝染色
概述:细胞化学染色是形态学与化学或生物化学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技术。正常值:粒细胞系原粒细胞呈阴性反应,早幼粒细胞呈中度阳性,成熟中性粒细胞则为弱阳性或阴性反应。单核细胞阳性反应应表现为胞质边缘染成蓝色。化验结果临床意义: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和Auer小体呈强阳性反应,有助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
先天性自愈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
疾病别名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先天性自愈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罕见的新生儿疾病,其特征为出生时皮肤就已存在丘疹和结节,组织病理符合典型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经过良性,能自愈。损害在数天内迅速发展,一般在2~浸润细胞内混杂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可有红细胞外渗。
-
梅克尔细胞癌
疾病别名柱状癌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本病又名柱状癌,是1972年Toker首先描述的,但当时误诊为汗腺癌。通常核有丝分裂象很多。病理上由于瘤细胞形态大小一致而不成熟,因此易误诊为“母细胞”型淋巴瘤或转移癌,特别是来源于肺部的燕麦细胞癌,后者在瘤细胞内也含中心致密的颗粒,因此需作电镜检查才能鉴别。
-
骨髓病性贫血
①骨髓涂片:转移癌细胞体积大小不一,常为多个癌细胞聚集一团,可见双核或多核,核浆比例增大,染色质粗呈深蓝色,常有核仁,胞质蓝色。②骨髓病理切片:可见转移的肿瘤细胞及骨髓纤维化,转移癌细胞大多聚集成块状、片状、条索状,其形态与原发恶性肿瘤细胞相似。也无骨痛、骨质破坏等表现。
-
骨髓浸润性贫血
①骨髓涂片:转移癌细胞体积大小不一,常为多个癌细胞聚集一团,可见双核或多核,核浆比例增大,染色质粗呈深蓝色,常有核仁,胞质蓝色。②骨髓病理切片:可见转移的肿瘤细胞及骨髓纤维化,转移癌细胞大多聚集成块状、片状、条索状,其形态与原发恶性肿瘤细胞相似。也无骨痛、骨质破坏等表现。
-
卵巢肌肉来源肿瘤
疾病代码:ICD:D39.1疾病分类:妇产科疾病概述:卵巢肌肉来源肿瘤主要有平滑肌瘤发、平滑肌肉瘤和横纹肌肉瘤。盆腔检查常可发现卵巢实性肿物。无核分裂象或极少。(2)镜下:肿瘤整个由横纹肌母细胞构成,分为胚胎型、葡萄簇型和多形型。应与原发于卵巢的平滑肌瘤鉴别。Masson染色胶原纤维呈绿色,肌原纤维呈红色。
-
青少年及小儿阴道透明细胞癌
疾病代码:ICD:C52疾病分类:妇产科疾病概述:青少年及小儿阴道透明细胞癌是发生在青少年及小儿阴道或宫颈的恶性肿瘤。儿童期早期时阴道长度平均仅4.5~肿瘤位于上皮下层;2.在胚胎时期母亲用过雌激素后,出生的青少年无论有无症状,均为阴道或宫颈透明细胞癌的高危对象,应每6个月进行阴道细胞学涂片检查及妇科检查。
-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
妇科检查时子宫肌瘤的体征根据其不同类型而异,带蒂浆膜下肌瘤若蒂较长,于宫旁可扪及实质性肿块,活动自如,此种情况易与卵巢肿瘤混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目前临床上常用的GnRH-a有亮丙瑞林(抑那通)、戈舍瑞林(诺雷德)、曲普瑞林(达必佳)等。据报道近期有效率可达80%~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根据日本幸田氏意见(1975),三者为同一病谱:皮下型称为木村病;但有些作者对本病和木村病进行详细观察研究,在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上发现两者有某些差异,认为是不同的疾病。皮内结节直径一般小于1cm,皮下结节直径可达5~周围见广泛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多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可混杂一些肥大细胞和浆细胞。
-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概述: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肝血管肿瘤,Weiss和Ensinger首次描述的是浅表或深部软组织内皮细胞肿瘤。瘤细胞常沿着血窦、终端小静脉和门静脉分支增殖,或侵犯Glisson鞘膜。瘤细胞形态不规则,带有多个犬齿交错状突起,呈“树突状”细胞,或为圆形,含胞质丰富之“上皮细胞样”细胞。
-
布氏罗得西亚锥虫
布氏冈比亚锥虫(TrypanosomabruceigambienseDutton,1902)与布氏罗得西亚锥虫(T.b.rhodesienseStephensFantham,1910)同属于人体涎源性锥虫,是非洲锥虫病(africantrypanosomiasis)或称睡眠病(sleepingsickness)的病原体。波动膜为淡蓝色。生活史在病程的早期锥鞭毛体存在于血液、淋巴液内,晚期可侵入脑脊液。
-
布氏冈比亚锥虫
布氏冈比亚锥虫(TrypanosomabruceigambienseDutton,1902)与布氏罗得西亚锥虫(T.b.rhodesienseStephensFantham,1910)同属于人体涎源性锥虫,是非洲锥虫病(africantrypanosomiasis)或称睡眠病(sleepingsickness)的病原体。波动膜为淡蓝色。生活史在病程的早期锥鞭毛体存在于血液、淋巴液内,晚期可侵入脑脊液。
-
冈比亚锥虫
布氏冈比亚锥虫(TrypanosomabruceigambienseDutton,1902)与布氏罗得西亚锥虫(T.b.rhodesienseStephensFantham,1910)同属于人体涎源性锥虫,是非洲锥虫病(africantrypanosomiasis)或称睡眠病(sleepingsickness)的病原体。波动膜为淡蓝色。生活史在病程的早期锥鞭毛体存在于血液、淋巴液内,晚期可侵入脑脊液。
-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概述: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肝血管肿瘤,Weiss和Ensinger首次描述的是浅表或深部软组织内皮细胞肿瘤。瘤细胞常沿着血窦、终端小静脉和门静脉分支增殖,或侵犯Glisson鞘膜。瘤细胞形态不规则,带有多个犬齿交错状突起,呈“树突状”细胞,或为圆形,含胞质丰富之“上皮细胞样”细胞。
-
罗得西亚锥虫
布氏冈比亚锥虫(TrypanosomabruceigambienseDutton,1902)与布氏罗得西亚锥虫(T.b.rhodesienseStephensFantham,1910)同属于人体涎源性锥虫,是非洲锥虫病(africantrypanosomiasis)或称睡眠病(sleepingsickness)的病原体。波动膜为淡蓝色。生活史在病程的早期锥鞭毛体存在于血液、淋巴液内,晚期可侵入脑脊液。
-
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
副节按其主细胞对铬盐的反应,有嗜铬性与非嗜铬性之别,故副神经节瘤亦有嗜铬性与非嗜铬性之分。暗细胞体积较小,胞质较深染,核亦深染,核仁不明显,有丝分裂象极少见。相关药品:氧、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酚苄明相关检查:儿茶酚胺
-
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性索间质肿瘤
MostofiSobin(1977)、Sermant等(1970)提出非典型的性母细胞瘤(atypicalgonadoblastoma)。其他辅助检查:1.电镜检查在电镜下观察本瘤有两种细胞:(1)主要的梭形细胞(性索衍生的细胞)聚集成片,或疏松地分散在细胞外胶原纤维束之间或在胶原纤维束的外围,基板为多层包围在单细胞或群细胞外面,但无性腺母细胞的同心纹特征。
-
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某些细胞免疫表型检测手段应用于本病,1985年以来国外不少学者又提出本病的恶性细胞来源于淋巴细胞,有些作者已明确指出恶组不是组织细胞来源,而应称为T细胞淋巴瘤。血液浓缩涂片可与骨髓涂片相互补充参照。⑦因发热伴截瘫、脑神经麻痹或抽搐而误为脑炎、脊髓炎、颅内肿瘤;③伯纳特立克次体;
-
恶组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某些细胞免疫表型检测手段应用于本病,1985年以来国外不少学者又提出本病的恶性细胞来源于淋巴细胞,有些作者已明确指出恶组不是组织细胞来源,而应称为T细胞淋巴瘤。血液浓缩涂片可与骨髓涂片相互补充参照。⑦因发热伴截瘫、脑神经麻痹或抽搐而误为脑炎、脊髓炎、颅内肿瘤;③伯纳特立克次体;
-
恶性组织细胞病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某些细胞免疫表型检测手段应用于本病,1985年以来国外不少学者又提出本病的恶性细胞来源于淋巴细胞,有些作者已明确指出恶组不是组织细胞来源,而应称为T细胞淋巴瘤。血液浓缩涂片可与骨髓涂片相互补充参照。⑦因发热伴截瘫、脑神经麻痹或抽搐而误为脑炎、脊髓炎、颅内肿瘤;③伯纳特立克次体;
-
T细胞淋巴瘤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某些细胞免疫表型检测手段应用于本病,1985年以来国外不少学者又提出本病的恶性细胞来源于淋巴细胞,有些作者已明确指出恶组不是组织细胞来源,而应称为T细胞淋巴瘤。血液浓缩涂片可与骨髓涂片相互补充参照。⑦因发热伴截瘫、脑神经麻痹或抽搐而误为脑炎、脊髓炎、颅内肿瘤;③伯纳特立克次体;
-
非白血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某些细胞免疫表型检测手段应用于本病,1985年以来国外不少学者又提出本病的恶性细胞来源于淋巴细胞,有些作者已明确指出恶组不是组织细胞来源,而应称为T细胞淋巴瘤。血液浓缩涂片可与骨髓涂片相互补充参照。⑦因发热伴截瘫、脑神经麻痹或抽搐而误为脑炎、脊髓炎、颅内肿瘤;③伯纳特立克次体;
-
网状细胞白血病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某些细胞免疫表型检测手段应用于本病,1985年以来国外不少学者又提出本病的恶性细胞来源于淋巴细胞,有些作者已明确指出恶组不是组织细胞来源,而应称为T细胞淋巴瘤。血液浓缩涂片可与骨髓涂片相互补充参照。⑦因发热伴截瘫、脑神经麻痹或抽搐而误为脑炎、脊髓炎、颅内肿瘤;③伯纳特立克次体;
-
组织细胞性髓性网状细胞增生症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某些细胞免疫表型检测手段应用于本病,1985年以来国外不少学者又提出本病的恶性细胞来源于淋巴细胞,有些作者已明确指出恶组不是组织细胞来源,而应称为T细胞淋巴瘤。血液浓缩涂片可与骨髓涂片相互补充参照。⑦因发热伴截瘫、脑神经麻痹或抽搐而误为脑炎、脊髓炎、颅内肿瘤;③伯纳特立克次体;
-
淋巴网状肿瘤病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某些细胞免疫表型检测手段应用于本病,1985年以来国外不少学者又提出本病的恶性细胞来源于淋巴细胞,有些作者已明确指出恶组不是组织细胞来源,而应称为T细胞淋巴瘤。血液浓缩涂片可与骨髓涂片相互补充参照。⑦因发热伴截瘫、脑神经麻痹或抽搐而误为脑炎、脊髓炎、颅内肿瘤;③伯纳特立克次体;
-
肺部良性肿瘤
②通气受限导致远端肺不张或肺气肿。病理构成主要是软骨、脂肪、平滑肌、腺体、上皮细胞,有时还有骨组织或钙化,肉眼观察瘤体呈球形、卵圆形,周边的结缔组织间隔使其分叶,无包膜,但分界清,决无浸润,仅个例恶性报道。乳头状瘤:最初认为是喉部的良性肿瘤。3cm,X线胸片表现为边缘清楚的致密影。良性病变可能恶变;
-
脉络丛乳头状瘤
疾病别名choroidplexuspapilloma疾病代码ICD:M9390/3疾病分类神经外科疾病概述脉络丛乳头状瘤(papillomaofchoriodplexuspapillomas,PCP)源于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与室管膜瘤具有相同的胚胎起源,占颅内肿瘤的0.4%~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脑室穿透引起的硬膜下积液,术后脑脊液分流术可增加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
-
B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
70岁发生率最高,患者常先有免疫功能紊乱或免疫缺陷史,如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桥本氏病和晚期巨球蛋白血症等,故病人往往有自身免疫缺陷症状。②组织细胞性淋巴瘤,瘤细胞胞质丰富,胞质不空,核呈卵圆形或肾形,有吞噬现象,对ANAE和ACP呈弥漫性阳性反应,对α1—Anti—T和Ly2呈阳性反应。
-
胸腺小细胞癌
胸腺小细胞癌呈浸润性生长,而且易发生远处转移。病理生理Srover等曾描述了3例原发于胸腺的合并有鳞状上皮细胞癌的燕麦细胞癌,这些肿瘤中鳞状上皮癌细胞形成小的癌巢散布于燕麦细胞癌细胞中,光镜下,两种癌细胞分界清楚。另外,副神经节瘤核分裂象少见,而胸腺燕麦细胞癌核分裂象多见。
-
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多发生于青年人,常位于四肢远端,主要累及真皮和皮下组织;诊断检查:在组织病理学上应与Kaposi肉瘤区别,此瘤有特征性扩张的血管腔隙和细胞无不典型性,可以鉴别。
-
WS/T 568—2017 阿米巴病肠外脓肿诊断
其感染期为含四核的成熟包囊。10%以上的肝脓肿患者可能发生肺脓肿或肺实变。附录E(规范性附录)实验室检查:E.1病原检查:E.1.1脓肿穿刺液涂片:脓肿穿刺液或呈粉红色,随着脓肿时间的延长脓液呈“巧克力色”样,比较粘稠,可以直接涂片后显微镜下检查。②胞核与胞质大小比例低于宿主细胞;
-
结缔组织
如纤维性的肌腱、韧带、筋膜;结缔组织的构成与分布结缔组织包括血液与淋巴、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弹性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软骨和骨等。疏松结缔组织(looseconnectivetissue)广泛分布在身体各部,填充在各器官内部的间隙中,其结构特点是基质多,纤维少,结构疏松,呈蜂窝状,故又称蜂窝组织。
-
颗粒细胞瘤
概述:颗粒细胞瘤(granularcelltumor)又名颗粒细胞肌母细胞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近年通过免疫组化的研究,证明其来源于神经组织。一般无自觉症状,少数病人有阵发性钝痛。电镜下胞浆内颗粒被膜为溶酶体和自噬体。其它需要鉴别者有纤维瘤、神经瘤、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病、脂肪肉瘤及冬眠瘤等,此时需作活检加以区别。
-
卡氏肺孢子虫病
该虫寄生于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肺组织内,可引起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或称肺孢子虫病,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机会致病原虫。包囊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4—6μm,囊壁较厚,姬氏染色的标本中,囊壁不着色,透明似晕圈状或环状,成熟包囊内含有8个囊内小体,每个小体都呈香蕉形,横直径1.0—1.5μm,个有一个核。
-
卵巢颗粒细胞瘤
肿瘤发生于绝经后妇女时,绝经后出血是典型的临床症状,还会出现乳房胀、乳房增大、阴道涂片鳞状上皮成熟指数右移等表现。卵巢颗粒细胞瘤通过腹部检查和妇科盆腔检查可以触及附件实性和囊实性包块,一般为中等大小,表面光滑,可以活动。②显微镜下检查:A.国外文献报道颗粒细胞瘤占卵巢肿瘤的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