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耳炎
中耳炎是中耳的全部或部分的炎症,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急性传染病。非化脓性中耳炎多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咽鼓管阻塞,致使鼓室空气被吸收而得不到补充,鼓室出现负压,引起鼓室粘膜血管扩张、瘀血,血清从血管内漏出,造成鼓室积液而产生一些临床症状,如耳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等,经耳部检查后诊断多无困难。
-
粘连性中耳炎
概述:又名慢性卡他或纤维性中耳炎。组织学检查粘膜上皮下为坚实的纤维组织,其内可有钙化或新骨形成,但比鼓室硬化少得多,两者病理很难区别。(三)乳突小房含气吸收小房骨质吸收,咽鼓管早期水肿阻塞,后期可重新消肿通畅。传导性耳聋,有时为混合型耳聋,因鼓膜严重粘连,声阻抗检查价值不大。
-
中耳炎的眼部表现
疾病分类眼科疾病概述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俗称“臭耳底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愈,拖延六周以上者即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
滴耳加压法
滴耳加压疗法是五官科临床上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外界向耳道施加一定的压力,使滴入耳道内的药液能够进入中耳内,从而使药物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耳疾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神医华佗曾用药汁滴耳治疗耳疾,朱丹溪、程国彭等亦将滴耳加压法熟练地运用于临床治疗疾病。注意事项1.急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禁用。
-
颅外并发症-耳后骨膜下脓肿
疾病分类:耳鼻喉科疾病概述:脓液通过破坏或缺损的骨壁或乳突尖部骨皮质,流入耳后骨膜下,形成耳后骨膜下脓肿。症状体征:病人除中耳炎表现外,有耳痛、高热和全身不适等,儿童症状尤为明显。脓肿穿破骨膜和皮肤,可形成窦道或瘘管。并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者,应视具体情况,行乳突根治术或改良乳突根治术。
-
传导性耳聋
传导性耳聋又称传音性聋。外界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因耳部传音系统的病理因素而发生障碍。如外耳道先天性闭锁、耵聍、异物、炎症及肿瘤等;鼓膜的疾病,如鼓膜破裂、穿孔;中耳的畸形、炎症、外伤及肿物等。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如外耳或中耳畸形可行成型术,中耳炎所引起的可行鼓室成型术等。
-
结核性中耳乳突炎
概述:自1882年发现结核杆菌之后,中耳结核才得以确诊。病因学:和一般化脓性中耳炎相似,含菌分泌物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偶可因粟粒性肺结核通过血行感染入中耳内。流脓久之听骨坏死,听力很快丧失并常发生面瘫和耳后瘘管,面瘫发生率占20%,小儿尤易发生,是结核中耳炎的特点。颅内并发症并不多见,偶可并发结核性脑膜炎。
-
耳部湿疹
概述:耳湿疹(eareczema)指发生于耳 、外耳道、耳后皱褶部位的湿疹。疾病名称:耳湿疹英文名称:eareczema别名:耳部湿疹分类:皮肤科过敏性或变应性皮肤病几种特殊性湿疹ICD号:L30.8流行病学:耳湿疹好发于夏季,有过敏体质的人多发,婴幼儿的发病率高于成年人。如中耳炎引起的外耳道湿疹应控制感染,去除耳垢;
-
耳湿疹
概述:耳湿疹(eareczema)指发生于耳 、外耳道、耳后皱褶部位的湿疹。疾病名称:耳湿疹英文名称:eareczema别名:耳部湿疹分类:皮肤科过敏性或变应性皮肤病几种特殊性湿疹ICD号:L30.8流行病学:耳湿疹好发于夏季,有过敏体质的人多发,婴幼儿的发病率高于成年人。如中耳炎引起的外耳道湿疹应控制感染,去除耳垢;
-
石笔海胆
原形态:石笔海胆,体椭圆形,壳坚厚。反口面另有大小不等、短壮的大棘,顶上平滑呈现多角形,中棘为楔形,密集于壳的表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活时体色美丽,大棘一般深浅不均匀的浅褐色或灰褐色,也有带灰色或黑紫色,末端常有1-3条浅色环带,口面的大棘末端常为红色。性味:味咸;胆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咽鼓管咽口
咽鼓管咽口的位置:在鼻咽部的两侧壁上,于下鼻甲后方约1cm处,各有一个咽鼓管咽口(pharyngealopeningofauditorytube),咽腔经此口通过咽鼓管与中耳的鼓室相通。咽鼓管咽口的作用:咽鼓管咽口平时是关闭的,当吞咽或用力张口时,空气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以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详见咽腔鼻部条。
-
匙叶伽蓝菜
《*辞典》:匙叶伽蓝菜:出处:《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拼音名:Ch Y Qi L nC i别名:生川莲(《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白背子草(《广西植物名录》)。来源:为景天科植物匙叶伽蓝菜的全草。聚伞花序;萼片4,披针形;雄蕊8,着生于花冠筒的喉部;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于水边。功能主治:清凉解毒。
-
中耳肉芽摘除术
中耳肉芽摘除术适应证慢性中耳炎伴有肉芽、息肉妨碍引流。麻醉1%丁卡因表面麻醉。以耳圈套器将肉芽套住,在根蒂部收紧钢丝后摘下,残根部可用肉芽钳钳平,耳道内填小纱条,压迫止血(图2)。注意事项1、肉芽或息肉组织应在根蒂处切断,可减少出血,并使术野清楚。3、术前需作x线检查,胆脂瘤性中耳炎并发的中耳肉芽。
-
中耳癌
概述:中耳癌(carcinomaofmiddleear)较少见,可原发于中耳,或继发于外耳道或鼻咽部等外,大多数有慢性中耳炎的病史,外耳道乳头状瘤恶变也常侵入中耳。临床表现:(一)耳痛:为早期症状,常为胀痛,晚期疼痛剧烈,为持续性,可放射到颞部,乳突部及枕部。肉芽组织去除后,迅速再出现这种情况,应作活组织检查。
-
芭蕉头
拼音名:BāJiāoT u别名:芭蕉、牙蕉、板蕉来源:芭蕉科芭蕉属植物芭蕉MusabasjooSiebetZucc.,以根、茎和花入药。性味:淡,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凉血,止痛。用于感冒咳嗽,头痛,高血压病,胃痛,腹痛,肝炎,痢疾,崩漏,胎动不安,尿路感染,水肿;外用治中耳炎,创伤出血,痈疖肿毒。
-
小虎耳草
别名:虎耳草来源:虎耳草科虎耳草属植物小虎耳草SaxifragadumetorumBalf.F.,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洗净晒干。性味:苦、辛,涩,寒。功能主治:清肺止咳,凉血解毒。用于肺热咳嗽,月经过多;外用治中耳炎,腮腺炎,疮、疖,烧烫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小叶小羽藓
来源:苔藓类小叶小羽藓Haplocladiummicrophyllum(Hedw.)Broth.ssp.capitatum(Mitt.)Reim.,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分布于浙江、湖北。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急性扁桃体炎,乳腺炎,丹毒,疖肿,上感,肺炎,中耳炎,膀胱炎,尿道炎,附件炎,产后感染等急性炎症。用法用量:取鲜草用乙醇提取青苔素注射。
-
鹧鸪脚
《*辞典》:鹧鸪脚:出处:《陆川本草》拼音名:Zh GūJiǎo来源:为雉科动物鹧鸪的脚。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鹧鸪条。性味:甘,温,微毒。功能主治:治中耳炎。用法用量:外用:煅研为末,吹耳。摘录:《*辞典》
-
消化球菌属
消化球菌属(peptococcus)是口腔、肠道、女性生殖道、皮肤等处的正常菌群。革兰氏阳性球菌,直径0.5~无鞭毛、无芽胞、专性厌氧菌。本菌为条件致病菌,常和其他菌混合感染,也可单独感染。在菌血症、手指感染、乳腺脓肿、前列腺炎、肺部感染、中耳炎和各种化脓性感染时均可分离到消化球菌。
-
胰胆
概述:胰胆(yídǎnCO11pancreasandgallbladder)为耳穴名。在耳甲艇的后上部。胰胆穴位于耳甲艇,肝、肾两穴之间。主治病症:胰胆穴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偏头痛、带状疱疹、中耳炎、耳鸣、听力减退、急性胰腺炎等。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法等进行刺激。
-
人退
概述:人退为中药名,即人指甲的别名。人指甲又名手爪甲,人退,筋退,即健康人的指甲。出《本草衍义》。性味:甘、咸,平。功能主治:1.治破伤风,尿血。2.研极细末点目去翳障;搐鼻治鼻衄;煅研极细末吹耳内治中耳炎;吹喉治乳蛾。化学成分:本品主含角蛋白。
-
菖芎茶
概述:菖芎茶以茶叶、京菖蒲、粉丹皮、川芎为主要原料,具有解毒、活血的功效,用于中耳炎。原料:茶叶、京菖蒲各3克,粉丹皮、川芎各5克。用法:沸水冲泡,随意饮。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耳炎蝉蜕茶
概述:耳炎蝉蜕茶以青茶叶、细辛、荷叶、蝉蜕、葱头为主要原料,具有消炎抑菌,开窍通络的功效,用于中耳炎。原料:青茶叶、细辛、荷叶各25克,蝉蜕3克,葱头适量。用法:共研细末,将葱头捣泥,和匀、做小捻,绢裹,纳于耳内。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黄柏苍耳茶
概述:黄柏苍耳茶以黄柏、苍耳子、绿茶为主要原料,具有清热化湿,排脓解毒,通耳窍的功效,用于中耳炎。原料:黄柏9克,苍耳子10克,绿茶3克。用法:上三味共研粗末,沸水冲泡10分钟,或煎汤也可。每日1剂,分2次饮服。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症状性腹泻病
概述: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等肠道外感染时,因发热及毒素作用而使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
-
香蕉弄蝶
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原形态:香蕉弄蝶,成虫体长30-35mm,展翅展75-85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成虫产卵于香蕉、芭蕉叶上,以老熟幼虫在卷叶中越冬,翌年春季化蛹。性味:苦;寒归经:肝;胆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聤耳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吹耳。治化脓性中耳炎。摘录:《中华本草》
-
石蜡红
拼音名:Sh L H nɡ别名:月月红、天竺葵来源:牻牛苗儿科石蜡红PelargoniumhortorumBail.,以花入药。生境分布:全国各地。性味:苦、涩,凉。功能主治:清热消炎。主治中耳炎。用法用量:鲜花榨汁滴耳。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石腊红
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Sh L H nɡ别名:月月红来源:为牻牛儿苗科植物天竺葵的花,夏、秋采,鲜用。原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高50~叶互生,圆肾形,基部心脏形,直径约5~花序为一有总苞的伞形花序,顶生;蒴果成熟时5瓣开裂,由果瓣向上卷曲。生境分布:我国各地均有栽培。性味:涩苦,凉。功能主治:清热消炎。
-
耳内吹粉疗法
耳内吹粉疗法,是指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吹布于外耳道内或鼓膜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2.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患耳稍向上偏。鼓膜穿孔小者也不宜用。注意事项1.吹药前,最好先将外耳道清洗干净(可选用淡盐水、3%双氧水、50%的白醋等洗涤),拭干后再吹药,防止药物堆积,阻碍脓液及分泌物排出。
-
超声雾化吸入法
超声雾化吸入法是利用超声波的高频机械振荡作用,将水及药液变成细微的气溶胶作超声波雾化吸入,用以治疗咽、喉,气管、支气管疾病的方法.属于超声波药物透入法的一种。临床常用的气溶胶有抗生素气溶胶,粘痰溶解剂气溶胶、支气管扩张剂气溶胶、肾上腺皮质激素气溶胶、中草药气溶胶等。
-
猫耳还阳
猫耳还阳此药为苦芭苔科植物猫耳朵(又称旋蒴苣苔)(Boeahygrometrica)的全草。猫耳朵为多年生草本。果实为细圆柱形的蒴果,成熟时裂成两瓣。分布于阳日、新华、红花、松柏等地。生长于海拔500—800米的山坡、山沟边或林下岩石上。该药具有活血、散瘀、止血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劳伤腰痛、瘀血阻滞、外伤出血、中耳炎等。
-
单肾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单肾草:别名:扇叶舌喙兰、独叶一支花、无柄一叶兰、雨流星草、鸡肾参、一面锣[四川木里盐源]来源:兰科单肾草HemipiliaflabellataBur.etFranch.,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贵州、云南。功能主治:滋阴润肺,补虚益损。主治肺燥咳吐腥痰,虚热,疝气,肾虚腰痛,小便脓血。中耳炎:线块根捣烂取汁滴耳。
-
蝈蝈
《全国中草药汇编》:蝈蝈:拼音名:GuōGuō别名:螽斯、聒聒儿、郊游子来源: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Gampsocleisbuergeri;捕捉后用白酒喷死,即时晒干或烘干备用。生境分布:南北各地。功能主治:解毒,行水,止痛。主治中耳炎,水肿及腰腿疼痛。3个,瓦上焙焦,研面,吹耳内或黄酒冲服。
-
黄花岩松
别名:玉蝴蝶来源:景天科景天属植物黄花岩松SedumleucocarpumFranch.,以全草入药。秋季采,晒干或鲜用。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清热消炎。外用治中耳炎,烧烫伤。外用适量,鲜品绞汁滴耳或捣烂痈醋调匀外搽。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金钗股
《全国中草药汇编》:金钗股:别名:树葱、大树葱、平棍子、岩豇豆来源:为兰科钗子兰属植物柱叶钗子兰LuisiateretifoliaGaudich.,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截疟,催吐。用于扁桃体炎,咽喉炎,恶性疟疾,中耳炎,骨折。
-
金鱼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金鱼藤:别名:豆瓣鹿衔、肉质伏石蕨、鸡嘴鹿衔、金碎石、石串连、底线通筋来源:蕨类水龙骨科金鱼藤Lemmaphyllumcarnosum(Wall.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接骨,催生,除湿。主治小儿高热,风湿,难产(宫缩无力),中耳炎,骨折。和本品适量配伍其它药共捣烂加猪油烘热,复位后包敷患处,固定。
-
新麻滴鼻剂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用于慢性鼻炎、慢性中耳炎(除杀菌外,还可使鼻粘膜收缩,有助于鼻窦及咽鼓管的引流)。用量用法:滴鼻:1日3次。
-
泥鳅滑液
《*辞典》:泥鳅滑液: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N QiūHu Y 来源:为鳅科动物泥鳅皮肤中分泌的粘液。(《四川中药志》)②治痈:泥鳅十余条,清水洗净,用砂糖半碗许搅拌,腻滑涎即出,鳅死,去鳅,用此糖糊涂布,一日三、四次。(《动植物民间药》)③治中耳炎:用碗盛取泥鳅滴下之滑液,滴耳内,干则再滴。
-
崖姜
别名:穿石剑来源:蕨类水龙骨科崖姜属植物崖姜Pseudodrynariacoronans(Wall.)Ching,以根状茎入药。春夏采集,去毛,洗净切片,晒干。性味:苦、微涩,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骨折,中耳炎。外用适量,晒干研粉吹入耳内,或捣烂敷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油头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油头草:别名:大鱼眼草、无喙齿冠草来源:菊科油头草MyriactisnepalensisLess.,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性味:微辛,凉。功能主治:消炎,止痛。主治痢疾,肠炎,慢性中耳炎,牙痛,关节肿痛。
-
浙地黄
《全国中草药汇编》:浙地黄:别名:鲜生地来源:玄参科浙地黄RehmanniachingiiLi,以根状茎入药。生境分布:浙江。性味:甘、苦,寒。功能主治:清热,凉血。鼻衄,热病口干。并外用治中耳炎:鲜生地捣汁滴耳。
-
鼻病毒感染
鼻病毒感染是由鼻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并发症为继发性细菌感染,如鼻窦炎、中耳炎和支气管炎等。诊断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有条件可分离病毒或测定血清的中和抗体。治疗同普通感冒,有低热头痛者可用解热镇痛药;也可用中医中药治疗;继发细菌感染者可用抗菌药治疗。使用多价鼻病毒疫苗能有效地预防本病。
-
耳屏外三穴
耳屏外三穴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耳廓之耳舟中,计3穴:对耳屏外上方凹陷处1穴,对耳屏外方凹陷处1穴,对耳屏外下方凹陷处,近耳垂下方1穴。主治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耳聋、耳鸣、外耳道炎、中耳炎、咽炎等。一般直刺0.2~
-
内漏
内漏为病名。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类经》卷二十二解释为:“脓生耳底,是为内漏伤其经气,故致聋也。”系指耳内流脓。类今之化脓性中耳炎。
-
手爪甲
概述:手爪甲为中药名,出自《日华子诸家本草》,为《本草衍义》记载的人指甲之别名。别名:手爪甲,人退,筋退来源:健康人的指甲。性味:甘、咸,平。功能主治:1.治破伤风,尿血。2.研极细末点目去翳障;搐鼻治鼻衄;煅研极细末吹耳内治中耳炎;吹喉治乳蛾。化学成分:本品主含角蛋白。
-
白膜叶
概述:白膜叶为中药名,出自《岭南草药志》,即《岭南草药志》记载的白背叶的别名。别名:白膜叶、叶下白。来源及产地:大戟科植物白背叶Mallotusapelta(Lour.功能主治:功在消炎,止血。新生儿鹅口疮,煎水抹患处;跌打扭伤,鲜叶捣敷;皮肤湿痒,煎水洗:外伤出血,研粉撒。药理作用:0.5%煎剂或浸剂能抑制钉螺活动。
-
苦生叶
来源:玄参科苦生叶ToreniavagansRoxb.,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牙痛,口腔炎,小儿疳积。外治外伤感染,毒蛇咬伤,疮疖,睾丸肿大。还可治黄疸,跌打损伤,腹泻。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酚甘油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用于急性及慢性中耳炎及外耳道炎。用量用法:滴耳:1日3次。
-
苯氧乙醇甘油滴耳剂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用于绿脓杆菌引起的中耳炎。用量用法:滴耳:1日3次
-
卡那霉素滴耳剂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用于化脓性中耳炎。用量用法:滴耳:1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