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丝囊
系有刺胞动物所特有的微细构造,大量藏于体表(特别是触手)、胃腔内面(特别是胃丝和隔膜丝)的上皮中。刺丝囊从功能上可分为穿刺刺丝囊、卷缠刺丝囊和粘性刺丝囊等,其生物学的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由穿刺刺丝囊的刺丝前端射出的胞内液中含有属胺类或肽类的刺细胞毒素,对人体也有毒效。
-
触手
大多具有触觉和化学感觉的感受器。栉水母的1对触手出自触手鞘。软体动物的外套膜和上足周围有许多丝状突起,分别称为外套触手(pallialtentacle)和上足触手(epipodialtentacle)。触手的伸缩和屈曲除由于肌肉(水螅型为表皮肌细胞)的作用外,海参和原环虫类还藉助于体液于其基部的垒内进出而伸缩。
-
海葵刺伤
诊断:海葵中毒的诊断要点为:1.蜇伤处有刺痛,呈线状红斑、丘疹、水疱或剧烈刺痒和疼痛风团,创口出血。有人从海葵浸液中发现龙虾肌碱及胡芦巴碱,还发现麻痹毒素(催眼毒素),部分类似眼睛蛇毒素,可致人呼吸麻痹死亡。疼痛明显者用盐酸依米替丁或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或在伤面近心端皮下注射1%盐酸吐根碱4mL。
-
水母
水母中毒:水母在全世界有约3000种,我国常见的水母有8种,即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海蜇(红蜇水母)、口冠海蜇、叶腕海蜇、四叶小舌硬水母、长硬钩手水母及僧帽水母等。金黄水母(海荨麻)对小鼠的LD50为2~2.全身肌肉酸痛、肌肉痉挛、发冷、胸闷、恶心,中毒严重者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肺水肿、呼吸困难而死亡。
-
刺胞皮炎
局部可用明矾水冷湿敷或炉甘石洗剂,同时内服抗组胺药;刺痛发生后半分钟内在蜇伤处出现丘疹、红斑或风团样损害,半小时至1h后皮疹略有消退,仅感微痒,再经半日至1d,有的皮疹可全部消退,而重型皮疹即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丘疱疹或水疱、大疱、渗液,有的出现瘀点、瘀斑。在它们的吸口周围及肩板上含有1~
-
海蜇皮炎
概述:海蜇亦称水母。当触须刺伤皮肤时,由刺丝囊中放出毒液,被刺者立即感到剧烈刺痛或麻痛,几分钟后局部出现红丘疹、斑丘疹或风团状红斑,反应严重者有瘀血。治疗:在皮肤刺伤处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红肿处外用炉甘石洗剂,水疱处可用高锰酸钾液,或次醋酸铝溶液稀释20锫湿敷,再用氧化锌糊剂涂抹包扎。
-
背触角
背触角是位于腹足纲拟蓑海牛类身体背面外套膜的突起,呈细长的纺锤形,按一定顺序排列。内有与肠相连之肝盲囊(hepaticcaecum)。还有以细管与其相连的刺丝囊。背触角的表面用作皮肤呼吸(二次性的鳃)。此外,据谓外界的水可自顶部小孔出入于背触角,而以类似直肠呼吸的方法进行呼吸。背触角易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