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痘病毒
痘病毒指感染人和动物后常引起局部或全身化脓性皮肤损害的病毒。为病毒粒最大的一类DNA病毒,结构复杂。如天花病毒是人类天花的病原体;②痘苗病毒:实验室内经动物、鸡胚和细胞培养增殖后,用于对天花预防接种的病毒;此外,还有禽痘病毒属、山羊痘病毒属、野兔痘病毒属、猪痘病毒属等。
-
痘病毒科
浮力密度受渗透作用影响,在稀释缓冲液中为1.16g/cm3,蔗糖中为1.25g/cm3,氯化铯中为1.30g/cm3。一般而言,病毒粒子感染性对普通去污剂、氯仿、氧化剂和高于40C的高温敏感。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包括正痘病毒属、副痘病毒属、禽痘病毒属、山羊痘病毒属、野兔痘病毒属、猪痘病毒属、软疣痘病毒属和亚塔痘病毒属。
-
贝特曼氏病
概述:传染性软疣(molluscumcontagiosum)是一种由痘病毒引起的自身接种性病毒性皮肤病。最后变成砖形、椭圆或圆形,往往在其中心有哑铃状结构之成熟型病毒,整个胞质基质最后变成病毒包涵体(又称软疣小体)。俗称水瘊子,中医的“鼠乳”与本病相类似。相关药品:碘酊、酞丁安、苯酚、三氯醋酸、醋酸、聚维酮、聚维酮碘
-
触染性软疣
概述:传染性软疣(molluscumcontagiosum)是一种由痘病毒引起的自身接种性病毒性皮肤病。最后变成砖形、椭圆或圆形,往往在其中心有哑铃状结构之成熟型病毒,整个胞质基质最后变成病毒包涵体(又称软疣小体)。俗称水瘊子,中医的“鼠乳”与本病相类似。相关药品:碘酊、酞丁安、苯酚、三氯醋酸、醋酸、聚维酮、聚维酮碘
-
传染性上皮瘤
概述:传染性软疣(molluscumcontagiosum)是一种由痘病毒引起的自身接种性病毒性皮肤病。最后变成砖形、椭圆或圆形,往往在其中心有哑铃状结构之成熟型病毒,整个胞质基质最后变成病毒包涵体(又称软疣小体)。俗称水瘊子,中医的“鼠乳”与本病相类似。相关药品:碘酊、酞丁安、苯酚、三氯醋酸、醋酸、聚维酮、聚维酮碘
-
皮脂性软疣
概述:传染性软疣(molluscumcontagiosum)是一种由痘病毒引起的自身接种性病毒性皮肤病。最后变成砖形、椭圆或圆形,往往在其中心有哑铃状结构之成熟型病毒,整个胞质基质最后变成病毒包涵体(又称软疣小体)。俗称水瘊子,中医的“鼠乳”与本病相类似。相关药品:碘酊、酞丁安、苯酚、三氯醋酸、醋酸、聚维酮、聚维酮碘
-
上皮软疣
概述:传染性软疣(molluscumcontagiosum)是一种由痘病毒引起的自身接种性病毒性皮肤病。最后变成砖形、椭圆或圆形,往往在其中心有哑铃状结构之成熟型病毒,整个胞质基质最后变成病毒包涵体(又称软疣小体)。俗称水瘊子,中医的“鼠乳”与本病相类似。相关药品:碘酊、酞丁安、苯酚、三氯醋酸、醋酸、聚维酮、聚维酮碘
-
水瘊子
概述:传染性软疣(molluscumcontagiosum)是一种由痘病毒引起的自身接种性病毒性皮肤病。最后变成砖形、椭圆或圆形,往往在其中心有哑铃状结构之成熟型病毒,整个胞质基质最后变成病毒包涵体(又称软疣小体)。俗称水瘊子,中医的“鼠乳”与本病相类似。相关药品:碘酊、酞丁安、苯酚、三氯醋酸、醋酸、聚维酮、聚维酮碘
-
传染性软疣
概述:传染性软疣(molluscumcontagiosum)是一种由痘病毒引起的自身接种性病毒性皮肤病。最后变成砖形、椭圆或圆形,往往在其中心有哑铃状结构之成熟型病毒,整个胞质基质最后变成病毒包涵体(又称软疣小体)。俗称水瘊子,中医的“鼠乳”与本病相类似。相关药品:碘酊、酞丁安、苯酚、三氯醋酸、醋酸、聚维酮、聚维酮碘
-
贝特曼病
概述:传染性软疣(molluscumcontagiosum)是一种由痘病毒引起的自身接种性病毒性皮肤病。最后变成砖形、椭圆或圆形,往往在其中心有哑铃状结构之成熟型病毒,整个胞质基质最后变成病毒包涵体(又称软疣小体)。俗称水瘊子,中医的“鼠乳”与本病相类似。相关药品:碘酊、酞丁安、苯酚、三氯醋酸、醋酸、聚维酮、聚维酮碘
-
昆虫痘病毒亚科
中文名称:昆虫痘病毒亚科英文名称:Entomopoxvirinae分类类型:亚科分类:痘病毒科昆虫痘病毒亚科昆虫痘病毒亚科基本特性:昆虫痘病毒(entomopoxvirus简称EPV)的研究发端于1963年。在乙属的桑灯蛾痘病毒粒子中含有四种酶:核苷酸磷酸水解酶、依赖DNA的RNA聚合酶、中性DNA酶及酸性DNA酶。蛹和成虫期也能被病毒感染。
-
亚塔痘病毒属
中文名称:亚塔痘病毒属英文名称:Yatapox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亚塔痘病毒属亚塔痘病毒属基本特性:亚塔痘病毒属病毒粒子砖形,大小为300nm×250nm×200nm,病毒基因组DNA大小146kbp,G+C含量约为33%。亚巴猴肿瘤病毒在灵长动物中引起组织细胞瘤和单核细胞类肿瘤块。
-
病毒分类
在1950年以前,对病毒除病原性以外的其他情况还不太了解,所以只能以引起发病的寄主为基础来进行分类,一般是采用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昆虫病毒等的症状学的分类法.鲍登(F.C.Bowden)于1941年提议应以质粒的性状为基础来进行病毒的分类。(2)病毒质粒的性状;
-
马铃薯Y病毒属
在我国,马铃薯Y病毒、大豆花叶病毒、高粱花叶病毒、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甘蔗花叶病毒、芜菁花叶病毒、玉米矮花叶病毒、芋花叶病毒、烟草蚀纹病毒、菜豆普通花叶病毒、菜豆黄花叶病毒、甜菜花叶病毒、麝香石竹脉斑驳病毒、辣椒脉斑驳病毒、洋葱黄矮病毒、西瓜花叶病毒、郁金香杂色病毒等已有研究报道。
-
凹陷病毒属
基因组包括5个ORFs,ORF1编码复制相关蛋白,ORF2、ORF3和ORF4组成TGB,此结构被认为与病毒细胞-细胞间扩散有关,ORF5为CP顺反子。凹陷病毒属病毒的寄主:凹陷病毒属单个病毒种的寄主范围仅局限于一种或很少的几种。ASPV主要侵染梨果,在与受感染的砧木嫁接时引起苹果树顶端病害和梨树叶片黄脉及坏死斑。
-
发形病毒属
苹果茎沟病毒RNA长6469bp,ORF1编码一个241kDa的多聚蛋白,ORF2在ORF1之内,靠近3`端,编码一个36kDa的蛋白酶。发形病毒属病毒发生在细胞质中,病毒粒子积累于离散的维管束内,但不在表皮细胞和筛管中,有些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可看到卵圆形内含体,,其中分布着大量病毒粒子及有内质网特化而增生的膜状结构。
-
禽痘病毒属
中文名称:禽痘病毒属英文名称:Avipox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禽痘病毒属禽痘病毒属基本特性:禽痘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砖形,大小为330nm×280nm×200nm,一般对乙醚抗性。病毒表现广泛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在禽培养细胞中生产性生长,但在哺乳动物和哺乳动物细胞系中没有检测到生产性生长。
-
山羊痘病毒属
中文名称:山羊痘病毒属英文名称:Capripox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山羊痘病毒属山羊痘病毒属基本特性:山羊痘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砖形,大小为300nm×270nm×200nm,病毒基因组DNA大小约为145kbp,种间有广泛DNA交叉杂交。病毒能通过节肢动物媒介机械性传播,或通过直接接触和传染物传播。
-
野兔痘病毒属
中文名称:野兔痘病毒属毒株英文名称:Leporipox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野兔痘病毒属野兔痘病毒属基本特性:野兔痘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为砖形,大小为300nm×250nm×200nm,对乙醚敏感。黏液瘤和纤维瘤病毒在其自然宿主中引起局部良性肿瘤,但黏液瘤病毒在欧洲兔中引发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
黏液瘤病毒
MYXV分类类型:种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野兔痘病毒属黏液瘤病毒黏液瘤病毒基本特性:粘液瘤病(myxomatosis)是兔的高度致死性病毒性传染病。特征是发热、粘膜肿胀以及在皮肤上出现由粘液组织构成的肿瘤。然而,这种病毒一旦感染欧洲兔,死亡率几乎达百分之百,它的天然传播媒介是蚊子。
-
MYXV
MYXV分类类型:种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野兔痘病毒属黏液瘤病毒黏液瘤病毒基本特性:粘液瘤病(myxomatosis)是兔的高度致死性病毒性传染病。特征是发热、粘膜肿胀以及在皮肤上出现由粘液组织构成的肿瘤。然而,这种病毒一旦感染欧洲兔,死亡率几乎达百分之百,它的天然传播媒介是蚊子。
-
ORFV
ORFV分类类型:种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副痘病毒属口疮病毒GeneBank编号:[M30023]基本特性:羊传染性脓疱又名羔羊传染性脓疱性皮炎,俗称羊口疮,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羔羊最易感。病理变化:主要在口唇周围、口角及鼻部形成痂块,痂块呈红综色,以后变为黑褐色,非常坚硬。
-
软疣痘病毒属
中文名称:软疣痘病毒属英文名称:Molluscipox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软疣痘病毒属软疣痘病毒属基本特性:软疣痘病毒属病毒粒子为砖形,大小为300nm×250nm×200nm,病毒基因组DNA大小188kbp,G+C含量约为60%。传染性软疣病毒在原代人细胞和其它细胞系上生长贫乏或者根本不生长。
-
天花病毒
VARV分类类型:种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正痘病毒属天花病毒天花病毒的历史:在人类历史上,天花和黑死病、霍乱等瘟疫都留下了惊人的死亡数字。有说是天花使顺治皇帝英年早逝。感染后的初期症状包括:高烧、疲累、头疼及背痛。与痘苗病毒的ORFs相比较,天花病毒不同毒力株的ORFs有的表现为截短,有的则为延长。
-
MPXV
MPXV分类类型:种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正痘病毒属猿猴痘病毒猴痘病毒的发现和传播史:2003年5月,位于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三个州接连发现“猴天花”患者。根据美国卫生部门的追踪调查,目前美国猴痘患者几乎都密切接触过一种名为“草原犬鼠”的宠物,这是美国中西部平原上常见的野生啮齿动物。
-
挤奶者结节
概述:挤奶者结节又称副牛痘,是因为接触患有假牛痘病毒感染的乳牛而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患牛没有永久免疫性,可在同一牛群中反复出现,但一般不影响乳牛健康及产乳。一旦发病,重点是局部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性感染。挤奶员结节;如有条件,对活组织切片或痂皮进行电镜观察可找到病毒包涵体,更有助于本病的确诊。
-
副牛痘
概述:挤奶者结节又称副牛痘,是因为接触患有假牛痘病毒感染的乳牛而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患牛没有永久免疫性,可在同一牛群中反复出现,但一般不影响乳牛健康及产乳。一旦发病,重点是局部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性感染。挤奶员结节;如有条件,对活组织切片或痂皮进行电镜观察可找到病毒包涵体,更有助于本病的确诊。
-
假牛痘综合征
概述:挤奶者结节又称副牛痘,是因为接触患有假牛痘病毒感染的乳牛而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患牛没有永久免疫性,可在同一牛群中反复出现,但一般不影响乳牛健康及产乳。一旦发病,重点是局部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性感染。挤奶员结节;如有条件,对活组织切片或痂皮进行电镜观察可找到病毒包涵体,更有助于本病的确诊。
-
亚牛痘疹
概述:挤奶者结节又称副牛痘,是因为接触患有假牛痘病毒感染的乳牛而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患牛没有永久免疫性,可在同一牛群中反复出现,但一般不影响乳牛健康及产乳。一旦发病,重点是局部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性感染。挤奶员结节;如有条件,对活组织切片或痂皮进行电镜观察可找到病毒包涵体,更有助于本病的确诊。
-
正痘病毒属
中文名称:正痘病毒属英文名称:Orthpox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正痘病毒属基本特性:正痘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为砖形,大小为200nm×200nm×250nm,对乙醚抗性。有囊膜病毒的中和位点与INVs明显不同。本属成员自然宿主主要感染人、猴、牛、骆驼浣熊和一些啮齿动物。感染人的天花病毒已宣布根除。
-
VARV
VARV分类类型:种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正痘病毒属天花病毒天花病毒的历史:在人类历史上,天花和黑死病、霍乱等瘟疫都留下了惊人的死亡数字。有说是天花使顺治皇帝英年早逝。感染后的初期症状包括:高烧、疲累、头疼及背痛。与痘苗病毒的ORFs相比较,天花病毒不同毒力株的ORFs有的表现为截短,有的则为延长。
-
猿猴痘病毒
MPXV分类类型:种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正痘病毒属猿猴痘病毒猴痘病毒的发现和传播史:2003年5月,位于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三个州接连发现“猴天花”患者。根据美国卫生部门的追踪调查,目前美国猴痘患者几乎都密切接触过一种名为“草原犬鼠”的宠物,这是美国中西部平原上常见的野生啮齿动物。
-
副痘病毒属
中文名称:副痘病毒属英文名称:Parapox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副痘病毒属副痘病毒属的基本特性:副痘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卵圆形,大小220-300nm×140-170nm。对乙醚敏感。DNA图谱分析和核酸杂交实验显示各成员间有很大的分化性。副痘病毒属成员一般来源于蹄形动物和家畜,细胞培养宿主范围窄。
-
口疮病毒
ORFV分类类型:种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副痘病毒属口疮病毒GeneBank编号:[M30023]基本特性:羊传染性脓疱又名羔羊传染性脓疱性皮炎,俗称羊口疮,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羔羊最易感。病理变化:主要在口唇周围、口角及鼻部形成痂块,痂块呈红综色,以后变为黑褐色,非常坚硬。
-
挤奶员结节
概述:挤奶员结节(MilkersNode)又称副牛痘,是挤奶员挤奶时接触假牛痘病毒所致的病毒性皮肤病。病因学:是由母牛乳房的痘病毒所致,在电子显微镜下,病毒呈圆柱形,末端凸出,核心为一致密的DNA,此病毒能在牛的组织细胞培养中生长繁殖,但与牛痘病毒不同,不能在猴或人的组织细胞中生长。
-
病毒性皮肤病
(二)疱疹型: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种痘性湿疹、水痘等。二、按病毒种类分类(一)DNA病毒1、乳头多瘤空泡病毒-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尖锐湿疣、疣状表皮发育不良。2、疱疹病毒(1)单纯疱疹病毒椀ゴ筐逭睿?(4)副牛痘病毒-挤奶人结节(二)RNA病毒;2、柯萨奇病毒-柯萨奇湿疹;3、埃可病毒-埃可病毒疹;
-
猴天花病毒病
疾病别名人猴痘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猴天花病毒病又称人猴痘,系人感染猴天花病毒所引起似天花样疾病,但病人亦可直接传播他人。猴天花病毒属痘病毒科,原痘病毒属。治疗方法:隔离患者,选用抗生素以防继发感染,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症状体征本症的临床表现与天花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