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是指不必要的、重复出现的,患者想要控制而又难以抗拒的动作或行为。
-
强迫性障碍
双生子研究显示,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于双卵双生子。2.功能性影像目前的功能性影像技术研究结果多支持强迫症存在基底核功能异常,此外在额叶眶部皮质、尾状核、丘脑和前扣带回功能增强,并由此推测纹状体-苍白球旁路紧张性失调造成了额叶眶部和皮质下环路的高功能。由于本病通常在青少年发病,约1/3的病例首次起病于10~
-
强迫症
概述: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是一种以反复、持久出现的强迫思维和(或)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的精神障碍。4%,多起病于7.5~一线药物:舍曲林、氟西汀、氟伏沙明和帕罗西汀耐受性好,所以推荐首选。根据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实践,权衡疗效和安全性,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是最常用且增效作用最确切的药物。
-
强迫症诊疗规范(2020年版)
4%,多起病于7.5~15分(单纯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仅需要6~注意事项:需要关注自知力的水平和患者新发或既往的抽动障碍。1.一线药物舍曲林、氟西汀、氟伏沙明和帕罗西汀耐受性好,所以推荐首选。根据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实践,权衡疗效和安全性,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是最常用且增效作用最确切的药物。
-
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性障碍患者的主要表现是自我失谐的症状,是针对某些具体事件或对象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等对人格障碍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焦虑、抑郁、情绪不稳、人格解体及社会隔离等症状有改善作用。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辩证行为治疗、支持治疗等。
-
满灌疗法
满灌疗法,又称“暴露疗法”、“冲击疗法”和“快速脱敏疗法”。英国心理治疗专家马克斯(I·Marks)教授,1982年在成都举办的精神卫生讲习班上曾示范此法。治疗动机差、行为资料不全或不可靠以及合并抑郁者,行为治疗效果不佳,多见于强迫思维为主者,对这种患者可应用氯丙咪嗪或其他抗抑郁药治疗。
-
强迫型人格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②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等对人格障碍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焦虑、抑郁、情绪不稳、人格解体及社会隔离等症状有改善作用。1.精神分析治疗是人格障碍的传统治疗方法,其中自体心理学集中于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理解,客体关系理论则更关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
-
精神病杏仁核毁损术
手术名称:精神病杏仁核毁损术分类: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手术/精神病的定向手术ICD编码:92.3905概述:自从EgasMoniz(1935)倡用额叶白质切断术治疗精神病以来,精神外科经历了比较曲折的发展历程。发出的纤维沿尾状核内缘的全长弯行,称为终纹,多止于嗅区、隔区和下丘脑前区(图4.10.2.1-1)。7mm,矢状中线向外15~
-
歪曲
歪曲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形式,指给外界实际存在的事物以新形式,以适合内在心理需要,包括:不现实的夸大想法、幻觉、满足欲望的妄想和持久的妄想性优越感。)但是与妄想性投射相反,后者因为感情的责任放在别的方面,从而减轻了自己的痛苦,而在歪曲时,不愉快的感情被它们的对立方所替代。歪曲可能有较好的适应效果。
-
心理缺陷
心理缺陷,指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适应等平衡能力,心理特点明显偏离心理健康标准,但尚未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在现实生活和心理卫生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心理缺陷是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3、偏执性格。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很差。可有程度不同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常有疑病情绪反应,有疑病性不适症状。
-
人格异常
人格特质是一个人在与环境互动过程当中,对环境所表现出之持久稳定的想法与行为,而这些特征显现在广泛的不同的社会情境或人际互动中。目前看来,人格异常可以分成三大类,共十种人格异常疾患。第三类人格异常则表现出焦虑或害怕的情绪,如,逃避型人格异常、依赖型人格异常、强迫思想与强迫行为人格异常等。
-
精神病多靶点毁损术
手术名称:精神病多靶点毁损术分类: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手术/精神病的定向手术ICD编码:92.3907概述:自从EgasMoniz(1935)倡用额叶白质切断术治疗精神病以来,精神外科经历了比较曲折的发展历程。2.情感性精神病和各种类型神经症,如慢性抑郁症、焦虑症、紧张与强迫症、恐怖症等。杏仁核加尾核下加扣带束毁损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