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底细胞瘤
(2)色素性基底细胞癌:色素性基底细胞癌黑素丰富。(1)结节型(nodulartype):损害为突出皮肤、自针头大小至绿豆大小,初起为小的蜡样结节,缓慢增大,非炎症性浅黄褐或淡灰白色、蜡样或半透明(如珍珠样)的结节,质硬,表面皮纹消失,表皮菲薄伴浅表毛细血管扩张,表皮一般不溃破(图1),稍受外伤即出血。
-
基底鳞状细胞癌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基底鳞状细胞癌是指基底细胞癌中有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的成分,占基底细胞癌的10%~溃疡基底部呈颗粒状或肉芽状,易出血并覆以浆液性分泌物或棕色结痂,故典型的皮损为缓慢扩大的溃疡周边绕以珍珠样隆起边缘,呈蜡样或珍珠样外观的小结节,参差不齐并向内卷起,此即所谓侵蚀性溃疡。
-
皮脂腺上皮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本病是一种未完全分化的肿瘤,主要由未分化的基底细胞构成,部分区域内为成熟的皮脂腺细胞。皮脂腺上皮瘤与皮脂腺腺瘤不同,表现为界线不清、不规则生长的细胞团块,呈实性或腺样,可与表皮相连,无包膜,故类似基底细胞瘤,但其细胞的一部分已明显向皮脂腺分化,而大部分为未分化的细胞。
-
毛母细胞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毛母细胞瘤是以成人多见,男女发病率相等,肿瘤常单发,除四肢远端外全身皮肤均可发生,但以头皮及面部常见,肿瘤多为直径小于2cm的丘疹或结节,但也有巨大损害的病例报告,无自觉症状。(二)毛发上皮瘤肿瘤位于真皮内,可与表皮相连,边界不如毛源性肿瘤清楚。
-
毛源性粘液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毛源性粘液瘤无家族史,男女发病率约相等。组织学上,毛源性肿瘤与基底细胞瘤的不同点为:边界清楚,位置较深,常位于皮下组织或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不与表皮相连,上皮巢或索较基底细胞瘤规则,间质内成纤维细胞形态一致,增多。除肥大细胞较多外,炎症细胞一般不多。
-
毛源性肿瘤
(三)毛源性纤维瘤或毛母细胞性纤维瘤此瘤的边界清楚,位于真皮内或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不与其上表皮相连。组织学上,毛源性肿瘤与基底细胞瘤的不同点为:边界清楚,位置较深,常位于皮下组织或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不与表皮相连,上皮巢或索较基底细胞瘤规则,间质内成纤维细胞形态一致,增多。
-
毛源性毛母细胞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毛源性毛母细胞瘤:本病无家族史,男女发病率约相等。组织学上,毛源性肿瘤与基底细胞瘤的不同点为:边界清楚,位置较深,常位于皮下组织或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不与表皮相连,上皮巢或索较基底细胞瘤规则,间质内成纤维细胞形态一致,增多。除肥大细胞较多外,炎症细胞一般不多。
-
毛源性纤维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毛源性纤维瘤多见于皮下,生长缓慢,一般较小、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较硬、可以推动。组织学上,毛源性肿瘤与基底细胞瘤的不同点为:边界清楚,位置较深,常位于皮下组织或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不与表皮相连,上皮巢或索较基底细胞瘤规则,间质内成纤维细胞形态一致,增多。
-
毛囊瘤
疾病别名毛囊痣毛囊上皮瘤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毛囊瘤为一种较罕见的分化程度较高的毛囊肿瘤,又称毛囊痣或毛囊上皮瘤。毛囊壁为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囊壁向周围呈放射状分枝分化出子毛囊,分化好的子毛囊内可见毳毛,有时见到小团皮脂腺细胞,瘤体周围结缔组织呈增生性反应。3个囊肿结构,群集在一起。
-
皮脂腺毛囊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皮脂腺毛囊瘤是1980年Plewig首先报告,属于毛囊瘤的一种变型。皮损一般为单个,表现为正常皮色、半球状隆起小结节,中央凹陷,有一瘘管样开口,从中伸出毳毛。组织学上应与毛发上皮瘤(即囊性腺样上皮瘤,特别是单发毛发上皮瘤)以及基底细胞瘤区别。
-
皮脂腺腺瘤
有些较大的小叶中央含有囊腔,系由成熟的皮脂腺细胞崩解而成。诊断检查:临床上本病需要与老年性皮脂腺增生、皮脂腺上皮瘤、皮脂腺癌、组织细胞瘤及黄色瘤区别。从继发或并发病看:皮脂腺腺痣常继发基癌、乳头状汗管囊腺癌、汗管瘤、鳞癌、毛囊漏斗瘤等,皮脂腺腺瘤常并发内脏癌肿,尤其是胃肠道多发性癌。
-
毛囊漏斗部肿瘤
疾病别名又称漏斗瘤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毛囊漏斗部肿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多见,皮损多发生在面颊部,其次为颈部,皮损多为直径5mm~肿瘤团块周边有嗜碱性小基底样细胞,呈栅状排列,中央为略大的外毛根鞘细胞,胞质因含糖原而呈苍白或透明状,PAS染色阳性。
-
纤维上皮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纤维上皮瘤少见,可作为独立疾病,但也有人列为基底细胞瘤的一种类型。病理生理:肿瘤主要由基底样细胞的细长束条组成,彼此分支互相吻合呈花边状,间质具有丰富的纤维组织,肿瘤实质即埋藏其中。诊断检查:临床上病变类似纤维瘤,需作病理检查发现上述病变时方能确诊。
-
毛母质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毛母质瘤又名钙化上皮瘤,是一种向毛母质细胞方向分化的良性上皮瘤。好发于头皮、面、颈及上肢等处。疾病描述:本病又名良性钙化上皮瘤、毛囊漏斗-毛母质瘤、毛囊漏斗-毛母质囊肿,系起源于有向毛母质细胞分化的原始上皮胚芽细胞。临床上需要与基底细胞瘤、鳞癌及其它附属器肿瘤区别。
-
化生性骨化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化生性骨化不是一个独立的病,而是一种在某些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骨化,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属于化生,故通常称之为化生性骨化。20%的病变中见化生性骨化,偶见于软骨样汗管瘤、基底细胞瘤等肿瘤或硬皮病、皮肌炎等病变中。
-
毛细血管或静脉血栓形成
疾病别名又名毛细血管动脉瘤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毛细血管血栓形成以致肾功能受损,可引起少尿、蛋白尿,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衰竭。19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叁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临床上可类似黑素瘤和色素性基底细胞瘤。血管壁缺乏弹性纤维和平滑肌。
-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
疾病别名乳头状汗管囊腺瘤痣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又名乳头状汗管囊腺瘤痣,系向汗腺导管或腺体方向分化的一种肿瘤。有时在镜下同时可见皮脂腺痣,此种情况可能表明此种肿瘤是向顶泌汗腺分化。有时还要排除基底细胞瘤,因此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需要作活检。
-
透明细胞汗腺瘤
疾病别名结节性汗腺瘤实体囊性汗腺瘤小汗瘤顶端螺旋瘤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透明细胞汗腺瘤为起源于汗腺的肿瘤,亦称结节性汗腺瘤、实体囊性汗腺瘤或小汗瘤顶端螺旋瘤。此瘤过去曾称为透明细胞肌上皮瘤,现也称为结节性汗腺瘤、透明细胞型外泌汗腺腺瘤、实体-囊性汗腺瘤或汗腺末端螺旋瘤及汗孔汗管瘤。生长缓慢。
-
汗腺螺旋腺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本病是来源于汗腺的良性肿瘤。偶见大结节排列成线状或小结节排列成带状疱疹样。乙酰胆碱可引起严重疼痛,但如预先注射阿托晶或后来注射此药均可抵消前者的作用而不发生疼痛。但麻黄素不能引起疼痛,证明此种肿瘤并非来源于肌上皮细胞。间质偶有淋巴水肿,毛细血管高度扩张。
-
顶泌汗腺汗囊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顶泌汁腺囊瘤虽然在年轻者也能发病,但最常见于老年。由于其损害呈蓝色或棕色,易与蓝痣、恶性黑素瘤或色素性基底细胞瘤混淆,但切开后可放出半透明液体则易鉴别,组织学检查即可确诊。囊壁通常由单层立方上皮细胞组成,有时则为双层,结构与顶泌汗腺导管相似。
-
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
大约50%的病人出现皮肤症状,多数为各种感染的症状,如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疣、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口腔念珠菌病、股癣、皮肤隐球菌病、皮肤脓肿、毛囊炎等。亦可有皮肤基底细胞瘤、鳞状细胞癌、Kaposi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银屑病、慢性痒疹、湿疹、接触性皮炎、接触性荨麻疹等。②CD4+细胞占T淋巴细胞总数<20%;
-
微囊性附属器癌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微囊性附属器癌镜下表现多样,肿瘤上部角质囊肿较多,看似良性,并向毛发方向分化,中部有鳞状细胞岛等,深部有腺样结构,似汗管瘤,并见细胞簇及细胞条索,组织结构有明显异型性并累及横纹肌。瘤细胞可侵入周围神经、血管外膜和肌肉。肿瘤周围结缔组织增生。治疗方案:早期手术切除。
-
顶泌汗腺囊腺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顶泌汁腺囊腺瘤最常见于面部及头皮,也可见于耳郭、胸部及肩部。肿瘤表面光滑,呈囊性硬度。生长缓慢,可并发皮脂腺痣。本病系顶泌汗腺囊性腺瘤状增生,并非顶泌汗腺的潴留性囊肿。鉴别诊断包括顶泌汗腺囊腺瘤、色痣(即痣细胞痣)、蓝痣、恶黑、色素性基底细胞瘤、脂溢性角化病等。
-
单发性外毛根鞘瘤
疾病别名毛囊良性透明细胞瘤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外毛根鞘瘤:是较常见的疣状肿瘤。(2)基底细胞瘤、毛囊漏斗部肿瘤、皮脂腺肿瘤及转移性肾癌等,应注意鉴别。(3)外毛根鞘皮角,系指在外毛根鞘基础上发生的显着角化,多见于面及头皮。
-
膀胱葡萄状肉瘤
概述:葡萄状肉瘤又称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一种由不同分化阶段的骨骼肌细胞组成的恶性肿瘤,好发于头颈部,其次是膀胱。膀胱横纹肌肉瘤分类:泌尿外科泌尿生殖系肿瘤膀胱肿瘤ICD号:C67流行病学:RMS是小儿和青少年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占小儿恶性肿瘤的4%~相关药品: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
-
膀眈胱葡萄状肉瘤
概述:葡萄状肉瘤又称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一种由不同分化阶段的骨骼肌细胞组成的恶性肿瘤,好发于头颈部,其次是膀胱。膀胱横纹肌肉瘤分类:泌尿外科泌尿生殖系肿瘤膀胱肿瘤ICD号:C67流行病学:RMS是小儿和青少年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占小儿恶性肿瘤的4%~相关药品: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
-
膀胱横纹肌肉瘤
概述:葡萄状肉瘤又称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一种由不同分化阶段的骨骼肌细胞组成的恶性肿瘤,好发于头颈部,其次是膀胱。膀胱横纹肌肉瘤分类:泌尿外科泌尿生殖系肿瘤膀胱肿瘤ICD号:C67流行病学:RMS是小儿和青少年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占小儿恶性肿瘤的4%~相关药品: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
-
全身性发疹性组织细胞瘤
疾病别名未定型细胞增生症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全身性发疹性组织细胞瘤(GEH)是一种正常脂蛋白血症性非组织细胞增生症X性组织细胞性疾病。诊断检查本病临床上应与色素性荨麻疹、汗管瘤、血管瘤、痣样基底细胞瘤综合征、结节病、皮肤良性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瘤相鉴别。治疗方案由于本病能自然消退,不必治疗。
-
毛母质癌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毛母质瘤罕见,肿瘤位于真皮内,常累及皮下组织。从癌组织至中央,嗜碱性细胞逐渐转变成嗜酸陛影细胞,有时中央发生囊腔,内有坏死组织。鉴别诊断应考虑:(1)增生性外毛根鞘瘤主要见于60岁以上老年女性头皮,瘤周细胞排列成栅状,有外毛根鞘角化,瘤团周围有PAS阳性厚玻璃膜,无影细胞。
-
黑素棘皮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本病为皮肤粘膜的少见良性肿瘤,也称良性非痣样黑素上皮瘤,由角质形成细胞和树枝状黑素细胞组成,不含有黑素痣细胞。症状体征:损害0.5~病理生理:病理示乳头瘤样结构,表皮增殖,表皮下部为小圆基底样细胞,上部分化为棘细胞,表皮各层有许多散在含有黑素的多巴反应阳性树枝状黑素细胞。
-
皮角
皮角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常见的原发病有:寻常疣、脂溢性角化病、光线性角化病或早期鳞状细胞癌、角化棘皮瘤、汗孔角化病;还可发生于外毛根鞘瘤、倒置性毛囊角化病、基底细胞瘤、疣状痣、皮脂腺腺瘤、良性血管瘤等。如在基底部出现潮红充血发红有浸润时,往往考虑为恶变的先兆。因此每个皮角应切除后作病理检查。
-
假腺样鳞状细胞癌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本病又称腺样鳞状细胞癌,由实性和排列成腺样结构的上皮细胞组成。皮肤鳞癌患者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时,一般不需要预防性淋巴结清除,但需参考肿瘤病变分化程度而定。(三)药物治疗局部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皮肤肿瘤,或外用足叶草脂、氟尿嘧啶软膏等,但其可靠性不易掌握。
-
化脓性肉芽肿
疾病别名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分叶状毛细血管瘤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化脓性肉芽肿又称为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分叶状毛细血管瘤,是一种常由轻微损伤引起的皮肤粘膜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分叶状增生而形成的息肉状损害。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男女性,但以青少年多见。多数管腔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并突向管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