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臭梧桐
药理作用:1.降压作用臭梧桐煎剂、水浸剂、热浸剂及其提取物,不论经口灌胃或注射结给药,对麻醉或清醒的大鼠、兔、猫、狗及肾型高血压大鼠和狗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2.抗炎作用臭梧桐、豨莶草或鬼针草的水煎剂,单味应用对大鼠甲醛性或蛋清性关节炎均无明显作用;臭梧桐热浸液小鼠静脉注射LD50为19.4g/kg;煎汤熏洗。
-
八角梧桐
概述:八角梧桐为中药名:1.八角枫的别名;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八角枫又名白金条、白龙须、八角梧桐。功能:祛风活络,散瘀镇痛。主治:治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麻木瘫痪,劳伤腰痛,跌打损伤,精神分裂症。臭梧桐又名海州常山、八角梧桐、楸叶常山。性味归经:苦、甘,平。还含生物碱、内消旋肌醇等。
-
风湿{希}桐片
性状:本品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灰绿色;有异臭,味苦。检查:应符合片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6页)。功能与主治:祛风通络。用于风温性关节炎或半身不遂,原发性高血压。6片,一日2~规格:每片重0.23(相当于原药材1.1g)。贮藏:密封。
-
臭梧桐根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Ch uW T nɡGēn别名:芙蓉根(《纲目拾遗》)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根,秋后采收,除去泥杂及茎叶。功能主治:治疟疾,风湿痹痛,高血压,食积饱胀,小儿疳疾,跌打损伤。③《四川中药志》:治食积饱胀,小便不利及小儿疳疾。(《经验广集》梧桐酒)③治跌打:臭梧桐根煎酒服之。
-
降压片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JiangyaPian标准编号:WS3-B-0760-91处方:黄芩200g决明子150g山楂150g槲寄生300g臭梧桐叶150g桑白皮100g地龙100g制法:以上七味,黄芩、臭梧桐叶粉碎成细粉;性状:本品为棕色的片;桑白皮、地龙制粗粉,照渗漉法分别用40%乙醇作溶媒,浸渍24小时后,开始渗漉,渗漉液蒸发至稠膏状。
-
祛风湿药
镇痛作用:秦艽、清风藤、汉防已、独活、五加皮等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秦艽碱可使大鼠的痛阈比给药前提高47%,但维持时间短,增大药物剂量,痛阈不再明显增加,清风藤碱能显着提高小鼠对热刺激的痛阈,其作用强度与吗啡比较约为1:2.5。电刺激鼠尾法证明臭梧桐煎剂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
闭经-泌乳综合征
疾病别名高泌乳素血症疾病分类妇产科疾病概述停止哺乳后半年,仍长期持续溢乳,并伴有闭经;先将臭梧桐皮加水煎取浓汁,加入阿魏熬成膏状,涂于一寸见方的纱布上,贴于关元穴连敷2-3日为一疗程。2、闭经的家庭治疗措施:饮食中应避免乳制品:酸奶、乳制品、糖、肉类易造成皮肤发热,所以饮食中应尽量避免乳制品。
-
骨(疒秋)灵
处方:白毛草12g,金银花12g,比茎藤12g,五月红18g,臭梧桐15g,鸡血藤9g,乌麻根9g,苏木子9g,三白草6g,白鱼鲄6g,白木槿6g。功能主治:通络活血,去瘀生新。主骨结核,关节结核,慢性骨髓炎。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6剂后,可加猪蹄1只炖服。摘录:《古今名方》
-
土阿魏
出处:汪连仕《采药书》拼音名:TǔāW i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根皮捣取的液汁凝结而成。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臭梧桐条。功能主治:宽筋活血,化痞消症。摘录:《*辞典》
-
梓白皮
《*辞典》:梓白皮:出处:《本经》拼音名:ZǐB iP 来源:为紫葳科植物梓的根皮或树皮的韧皮部。归经:《长沙药解》:入足少阳胆、足阳明胃经。(《四川中药志》)各家论述:《本经逢原》:梓皮,能利太阳、阳明经湿热,仲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之,其治温病复伤寒饮,变为胃啘者,煮汁饮之,取其引寒饮湿邪下泄也。
-
梓树
拼音名:ZǐSh 别名:臭梧桐、黄金树、豇豆树、水桐、梓实、梓白皮来源:紫葳科梓属植物梓树CatalpaovataG.Don,以果实、树白皮和根白皮入药。秋季果实成熟时摘下果实,阴干或晒干;功能主治:果实:利尿,消肿。用于浮肿,慢性肾炎,膀胱炎,肝硬化腹水。皮:利湿热,杀虫。外用治湿疹,皮肤瘙痒,小儿头疮。
-
制疳丸
《续名家方选》:方名:制疳丸组成:青皮、胡黄连、莪术、黄连、缩砂、干漆、臭梧桐虫(酒浸,晒干)各等分。主治:小儿乌睛见翳,或痘后生翳,及疳眼。用法用量:每日服50丸,7日而效。外用龙脑散点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4钱许,炼熊胆5分为丸,如梧桐子大。
-
梧桐酒
《仙拈集》卷三引《要览》:方名:梧桐酒组成:臭梧桐(春、夏取头,秋、冬取根)3个。主治:内外一切乳毒。用法用量:上揭烂绞汁,对陈酒热服。取汗为度。
-
六月冻
概述:六月冻为中药名,出自《江西草药》,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腐婢之别名。别名:小青、凉粉柴、山膏药、六月冻。来源及产地:马鞭草科植物豆腐木PremnamicrophyllaTurcz.的根或茎、叶。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2.治痈肿疮疖,外伤出血,蛇咬伤,烫伤。体外试验,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
臭梧桐洗剂
处方:臭梧桐31g,野菊花31g,地肤子31g,明矾10g。功能主治:慢性湿疹。用法用量:水煎。熏洗。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
臭梧桐花
《*辞典》:臭梧桐花: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Ch uW T nɡHuā别名:龙船花(《泉州本草》)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花。功能主治:治头风,痢疾,疝气。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研末或浸酒。附方:①治风气头风:臭梧桐花阴干,烧存性为末。(《纲目拾遗》)③治疝气偏坠:鲜臭梧桐花五钱。捣烂泡酒服。
-
臭梧桐子
《*辞典》:臭梧桐子: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Ch uW T nɡZǐ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果实或带宿萼的果实。功能主治:《上海常用中草药》:祛风湿,平喘。附方:①治气喘及风湿痛:臭梧桐花(带宿萼的果实)三至五钱。(《上海常用中草药》)②止牙痛:臭梧桐子,捣烂,和灰面、胡椒末共煎饼,贴在腮边。
-
海州常山
拼音名:HǎiZhōuCh nɡShān别名:臭梧桐性味:辛、苦、甘,凉。归经:归肝经。功能主治: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用法用量:为取其祛风湿之效。煎汤洗湿疹。本品有降血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以开花前的叶子降压作用较好。用时不宜高热煎煮,以免减弱降压作用。宜制丸剂或研粉服,亦可与稀莶草配伍。
-
山膏药
概述:山膏药为中药名,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腐婶之别名。别名:小青、凉粉柴、山膏药、六月冻来源及产地:马鞭草科植物豆腐木PremnamicrophyllaTurcz.的根或茎、叶。分布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体外试验,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
小青
马鞭草科植物豆腐木的根或茎·小青:小青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腐婢之别名。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1.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治腮腺炎。血热之吐血、衄血。鲜叶捣敷。运用:木蓝的根名大靛根,煎服治丹毒。化学成分:全草含靛苷,氧化成靛蓝,又含靛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