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叶草
豆科植物百脉根的全草及根·五叶草:五叶草为中药名,出自《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为《四川常用中草药》记载的地羊鹊之别名。1.治风热咳嗽无痰,咽炎,扁桃体炎,胃部痞满疼痛。牻牛儿苗科植物牻牛儿苗或老鹳草等的地上部分·五叶草:五叶草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老鹳草之别名。
-
牛角花
豆科植物百脉根的全草及根·牛角花:牛角花为中药名,出自《植物名实图考》,为《四川常用中草药》记载的地羊鹊之别名。化学成分:全草含5,7,3’,4’-四羟基-8-甲氧基黄酮醇-3-O-β-半乳糖苷等黄酮苷,另含刀豆酸、齐墩果酸、皂苷等。治阳痿,早泄,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健忘,慢性支气管炎,风寒湿痹,四肢拘挛麻木。
-
老鸹筋
概述:老鸹筋为中药名,出自《东北资源植物手册》,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老鹳草之别名。1.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急性胃肠炎,痢疾,月经不调,痛经。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痢疾杆菌等多种细菌以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牻牛儿醇有抗菌作用,临床上用治慢性支气管炎。
-
老鹳嘴
概述:老鹳嘴为中药名,出自《东北植物药图志》,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老鹳草之别名。1.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急性胃肠炎,痢疾,月经不调,痛经。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痢疾杆菌等多种细菌以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牻牛儿醇有抗菌作用,临床上用治慢性支气管炎。
-
希莶
希莶释名亦名希仙、火锨草、猪膏母、虎膏、狗膏、粘糊菜。气味苦、寒、有小毒。夏日采莶枝、叶,洗净,九蒸九暴,但不宜太燥,捣碎为末,加炼蜜和丸丸子,如梧子大。用莶一两、乳香一两、白矾(烧)半两,共研为末。4、疔疮发背。用莶草、五叶草(五爪龙)、小蓟、大蒜等分,捣烂,加热酒一碗,榨汁服下,得汗即效。
-
补肌散
《医宗金鉴》卷七十二:补肌散:处方:地黄苗地松青蒿苍耳苗赤芍药(水煎取汁)各150克生艾汁300毫升制法:以前药汁拌石灰阴干,入黄丹90克,更杵为细末。摘录:《医宗金鉴》卷七十二《杂病源流犀烛》卷三十:补肌散:处方:点椒5钱,兽脑骨2钱,红内消2钱,白芷2钱。主跌扑闪挫伤齿。用法用量:凡有伤折出血,用药包封。
-
枳壳酒
处方:枳壳(去瓤,麸炒)柏白皮各250克五叶草500克功能主治:治刺风。气血为风寒所侵,蕴滞生热,寒热相搏于皮肤之间,遍身痛如针刺。用法用量:上三味,细锉,生绢袋盛,以酒6升,浸七日。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二
-
天浆
《臞仙活人方》:组成:野红花(即小蓟)、豨莶草、五叶草(俗名五爪龙)。主治:疔肿,痈疽,发背并一切无名肿毒。用法用量:顿服。汗出速,效大。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好酒1碗,锅内滚热,加大蒜1个,擂细入内。用药禁忌:忌风。
-
五叶汤
《杨氏家藏方》卷十二:方名:五叶汤组成:五叶草不以多少。主治:遍身热市及疮疡等。用法用量:上用水煎3-5沸,作浴汤洗之。《医统》卷六十引丹溪方:方名:五叶汤别名:五叶散组成:枇杷叶、野苏叶、椒叶、苍耳叶、葡萄叶。主治:疝气肿痛。附注:五叶散(《济阳纲目》卷七十六)。
-
三月黄花
概述:三月黄花为中药名,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药》,为《四川常用中草药》记载的地羊鹊之别名。别名:地羊鹊、牛角花、五叶草、三月黄花、斑鸠窝来源及产地:豆科植物百脉根LotuscorniculatusL.的全草及根。清热解毒,止咳,消痞。1.治风热咳嗽无痰,咽炎,扁桃体炎,胃部痞满疼痛。根:下气,止渴,去热,除虚劳,补不足。
-
老鹳草
概述:老鹳草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拾遗》。拉丁名:HerbaErodi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HerbaGerani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英文名:commonheron'sbillherb(《中医药学名词(2004)》)wilfordgranesbillherb(《中医药学名词(2004)》)别名:五叶草、破铜钱、老鹳嘴、老鸹筋、鹌子嘴。
-
百脉根
《全国中草药汇编》:百脉根:拼音名:BǎiM iGēn别名:黄花草、牛角花、黄瓜草、小花生藤、地羊鹊、斑鸠窝来源:豆科百脉根属植物百脉根LotuscorniculatusL.,以全草入药。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用于风热咳嗽,咽炎,扁桃体炎,胃中痞满疼痛;小叶5片,3小叶生于叶柄的顶端,2小叶生于叶柄的基部;性味:甘;
-
地羊鹊
别名:牛角花、五叶草、三月黄花、斑鸠窝。1.治风热咳嗽无痰,咽炎,扁桃体炎,胃部痞满疼痛。化学成分:全草含5,7,3’,4’-四羟基-8-甲氧基黄酮醇-3-O-β-半乳糖苷等黄酮苷,另含刀豆酸、齐墩果酸、皂苷等。种子含γ-L-谷氨酰基-L-酪氨酸和γ-L-谷氨酰基-L-苯丙氨酸,前者含量较后者多数倍。花蒸猪肝、鸡肝服,治眼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