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鳞茎
鳞茎是变态的地下茎,呈球形或扁球形,茎极度缩短称鳞茎盘,被肉质肥厚的鳞叶包围;顶端有顶芽,叶腋有腋芽,基部生不定根。
-
虎耳兰
拼音名:HǔěrLán来源:药材基源:为石蒜科植物网球花的鳞茎。雄蕊着生于花被管喉部,长于花被裂片或有时伸出很长,花丝丝状,红色,花药黄色较小,长圆形,丁字形着生;种子球形,暗灰褐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我国引种栽培。喜温暖湿润环境,夏季需半阴,开花后宜干燥。小鳞茎培养2年才能开花。功能主治:解毒消肿。
-
百合还阳
百合还阳此药为面浆草科植物铜锤草(Oxaliscorymbosa)的带鳞茎全草。地下有鳞茎着生,鳞茎被褐色鳞片。叶基生,叶柄长5—8厘米,叶上面有疏柔毛或近无毛,下面有柔毛,全缘,近边缘处有红色腺点;6月开花,花后结所蒴果。该药具有散瘀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劳伤腰痛、咽喉肿痛、痈疮、烫伤、创伤出血等。
-
百合七
百合七此药为百合科植物云南大百合(Cardiocrinumgiganteumvar.yunnanense)的鳞茎。因其鳞茎形如百合,故得此名。茎直立,粗壮,中空。蒴果长圆形。分布于新华、宋洛、大岩屋、老君山、木鱼、松柏、板仓、下谷坪、大九湖等地。该药具有清肺止咳、解毒、散瘀的功效。用于肺虚咳嗽、百日咳、呕吐、乳痈、疮疗肿毒
-
茖葱
《*辞典》:茖葱:出处:《唐本草》拼音名:Lu Cōnɡ别名:格葱(《千金 食治》),山葱(《唐本草》),隔葱、鹿耳葱(《救荒本草》)。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茖葱的鳞茎。原形态:多年生草本。蒴果,室背开裂;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林荫、草甸。还含皂甙与糖:1-科斯糖,新科斯糖。性味:《千金 食治》:辛,微温,无毒。
-
暗紫贝母
拼音名: nZǐB iMǔ英文名:UnibractFritillaryBulb别名:乌花贝母、松贝母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暗紫贝母FritillariaunibracteataHsiaoetK.C.Hsia的鳞茎。外层两枚鳞叶大小悬殊,大鳞叶紧裹小鳞叶,小鳞叶露出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端较尖或钝圆,多闭合,底部较平整,微凹入。功能主治:同川贝母。
-
裕民贝母
拼音名:Y M nB iMǔ英文名:BulbusFritillariaeYuminensis别名:蓝花贝母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裕民贝母FritillariayuminensisX.Z.Duan的鳞茎。基部叶2枚对生,中部的 生,上部的对生或互生,条状披针形,长5~8mm,内 3枚倒卵状矩圆形,蜜腺窝在花被片背面凸出,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药基着;
-
文殊兰
拼音名:W nShūL n别名:罗裙带、水蕉、朱兰叶、海蕉、白花石蒜来源:为石蒜科文殊兰属植物文殊兰CrinumasiaticumL.var.sinicumBak.,以叶和鳞茎入药。叶多枚,肉质,舌状披针形或带状披针形,反曲下垂,长可达1米,宽7~性味:辛,凉。功能主治:行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咽喉炎,跌打损伤,痈疖肿毒,蛇咬伤。
-
托里贝母
拼音名:TuōLǐB iMǔ英文名:BulbusFritillariaeTortifoliae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托里贝母FritillariatortifoliaX.Z.DuanetX.J.Zheng的鳞茎。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40(~100)cm。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丝无乳突,花药近基着;柱头3裂,裂片长约3mm。生境分布:生于海拔约1500m的灌丛中。功能主治:同伊贝母。
-
太白贝母
《*辞典》:太白贝母:拼音名:T iB iB iMǔ英文名:TaipeiFritillaryBulb别名:尖贝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太白贝母FritillariataipaiensisP.Y.Li的鳞茎。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花单朵,每花有3枚叶状苞片,苞片先端有时梢弯曲,但绝不卷曲;花被片6,长3~蒴果长1.8~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400~功能主治:同暗紫贝母。
-
红葱
别名:红葱头、小红葱、怕波亮[傣语]来源:鸢尾科红葱EleutherineamericanaMerr.exK.Heyne(E.plicataHerb.),以全草、鳞茎入药。生境分布:广西、云南。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止血。风湿性关节痛:鲜全草水煎外洗。吐血,咯血,痢疾,闭经腹痛:鲜全草0.5~备注:国外经验,认为鳞茎泡酒服有增强体力作用。
-
水仙
来源为石蒜科植物水仙NarcissustazettaL.var.chinensisRoem.的鳞茎。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子房下位。或纵切成片,晒干。化学成分含伪石蒜碱(pseudolycorine)、石蒜碱(lycorine)、多花水仙碱(tazettine)、漳州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性味性寒,味甘、苦;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排脓消肿。用于痈肿疮毒、虫咬、乳痈、鱼骨鲠喉。
-
换锦花
出处:《植物名实图考》引《南越笔记》云:“脱红换锦,脱绿换锦,此换绵之所以名也。据以上形态描述及附图分析,所说即与石蒜科植物换锦花相符。蒴果具三棱,室背开裂;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野生于阴湿山坡或竹林中。化学成份:鳞茎含石蒜碱(lycorine),石蒜伦碱(lycore-nin),雪花莲胺碱(galanthamine)等。性味:辛;
-
蒲圻贝母
拼音名:P Q B iMǔ英文名:BulbusFritllariaePuqiensis别名:蒲贝、灯笼花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蒲圻贝母FritllariapuqiensisG.D.YuetG.Y.Chen的鳞茎。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花被片外 3枚,宽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3.4~生境分布:生于海拔200~性味:同湖北贝母。功能主治:清热润肺、止咳化痰、散结。
-
澜江百合
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拼音名:L nJiānɡBǎiH 别名:察区大丝美多(藏名)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澜江百合的鳞茎。9月采挖,洗净泥土,剥取鳞片,用开水略烫,晒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杂草丛的向阳地。性味:性寒,味苦甘。功能主治:润肺止咳,清热安神。治肺结核,久咳吐血,慢性支气管炎,恍惚不寐等症。
-
水仙属
中文名水仙属拼音名shuixianshu拉丁名Narcissus中国植物志16(1):27描述NarcissusL.水仙属,石蒜科,约60种,分布于中欧、地中海地区和西亚,我国有水仙N.tazettavar.chinensisRoem栽培观赏,为春节期间室内布置的佳品,以福建漳州所产最好。副花冠长而管状或退化为一杯状体(国产种);子房下位,有上下叠生的胚珠多颗;
-
胡莲
拼音名:HúLián别名:狗牙贝、尖贝母、酒母七、太白尖贝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西藏洼瓣花的鳞茎。葶生叶2-3枚,向上逐渐过渡为苞片,短而狭。蒴果长圆形,长1.5-1.8cm,种子不规则长圆形,两侧扁,长约3.5mm,一端有狭翅。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300-4000m的高山山坡林边湿草地或山脊石缝内。主肺热咳喘;
-
罗裙带根
《*辞典》:罗裙带根:出处:《广西药植图志》拼音名:Lu Q nD iGēn来源:为石蒜科植物文殊兰的鳞茎及根。在神经-肌肉标本上,可使刺激神经引起的肌肉收缩幅度有所增加;(《湖南药物志》)③治跌打损伤:罗裙带茎适量。晒干研末。(《江西草药》)④治横痃:鲜罗裙带根一株,红糖一两,共捣烂,烤温外敷,日换一至二次。
-
山蒜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ShānSu n别名:泽蒜(《本草拾遗》),小蒜(《救荒本草》),苦蒜果、野葱果(《贵州民间方药集》),野葱(《上海植物名录》)。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山蒜的鳞茎。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功能主治:温中去积,散瘀止痛。①《本草拾遗》:温补,下气,滑水源。②《本草图经》:治积块及妇人血瘕;
-
水百合
《*辞典》:水百合: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ShuǐBǎiH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荞麦叶贝母的鳞茎。春、夏季采收。茎直立,中空,光滑。茎生叶互生,有柄。蒴果短圆形,棕黄色。生境分布:生长于较阴湿的山谷中、水沟旁或树林中。功能主治:凉血消肿。治鼻渊、中耳炎。另用水百合五钱,天麻、刺梨花各三钱,煎水服。
-
水鬼蕉叶
出处:《福建中草药》拼音名:ShuǐGuǐJiāoY 别名:引水蕉、郁蕉来源:为石蒜科植物水鬼蕉的叶。80厘米,外苞片长5~雄蕊生于管之喉部,花丝基部合成杯形,上部分离,花药丁字着生;生境分布:为庭园栽培植物。化学成份:美丽水鬼蕉等多种同属植物的鳞茎中,均含有石蒜碱和多花太仙碱等多种生物碱。性味:辛,温。
-
水仙花
《*辞典》:水仙花:出处:《本草会编》拼音名:ShuǐXiānHuā别名:金盏银台(《洛阳花木记》),俪兰(《三余帖》),女史花、姚女儿(《内观日疏》)。来源:为石蒜科植物水仙的花。佛焰苞膜质,披针形,管状;生境分布:多栽培于花圃中。功能主治:祛风除热,活血调经。②《现代实用中药》:治妇人子宫病,月经不调。
-
太白韭
拼音名:TàiBáiJiǔ别名:野葱、野蒜、太白山葱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太白韭的全草。鳞茎外皮黑褐色,破裂成网状纤维质。叶片条状被外形至椭圆状披针形,与花葶近等长,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成不明显的叶柄。总苞1-2裂,宿存;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4700m的阴湿山坡。性味:味辛;头痛鼻塞;脘腹冷痛;
-
细香葱
《*辞典》:细香葱:出处:《重庆草药》拼音名:X XiānɡCōnɡ别名:绵葱(《本草正义》),火葱(《重庆草药》)。功能主治:《重庆草药》:通气发汗,除寒解表,治风寒感冒头痛。煎水热服。④治无名肿毒:细香葱头三两。⑤治扭伤肿痛不消:细香葱头七个,面粉四两,黄栀子三钱,土地榆二两,小血藤二两。
-
小红蒜根
拼音名:XiǎoHónɡSuànGēn别名:红葱头来源:药材基源:为阿鸢尾科植物红葱的鳞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eutherineplicataHerb.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花下有典形膜质苞片2;子房下位,长椭圆形,3室,花柱先端3裂。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云南各地常见栽培。性味:甘;主体虚乏力;
-
心叶百合
拼音名:XīnY BǎiH 别名:大叶百合、山菠萝根、荞麦叶贝母、荞麦叶大百合来源:为百合科心叶百合属植物心叶大百合Cardiocrinumgiganteum(Wall.夏季采挖,洗净晒干。地上茎高大,高可达1米,直立不分枝,圆柱形,中空。性味:甘、淡,凉。功能主治:清肺止咳,解毒。用于肺结核咯血,鼻窦炎,中耳炎。
-
大百合属
中文名大百合属拼音名dabaiheshu拉丁名Cardiocrinum中国植物志14:157描述CardiocrinumEndl.大百合属,百合科,3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地区和亚洲东部,我国有大百合C.giganteum(Wall.本属与百合属十分相近似,其区别在于鳞茎由几片基生叶的叶柄基部膨大组成;花序凋萎后,植株四周长出小鳞茎,有纤维质鳞茎;
-
韭母七
韭母七此药为百合科植物西藏洼瓣花(Lloydiatibetica)的鳞茎。因其形态如韭菜,故名“韭母七”。西藏洼瓣花为多年生草本。基生叶线形,扁平,茎生叶较基生叶短且狭。分布于老君山、小神农架等地。生长于海拔2400~2800米的山坡岩石上。该药具有祛痰止咳、行气的功效。用于咳嗽、痰喘、支气管炎、胃腹胀痛等症。
-
小独蒜
概述:小独蒜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为《本草图经》记载的薤白之别名。别名:薤白头、野蒜、小蒜、小独蒜来源及产地:百合科植物小根蒜AlliummacrostemonBge.的鳞茎。性味归经:辛、苦,温。功能主治:理气,宽胸,通阳,散结。1.治胸痹,心绞痛,脘腹冷痛,干呕,泄泻,痢疾,胃炎,痰饮咳喘,胁痛。
-
天蒜
概述:天蒜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为《救荒本草》记载的绵枣儿之别名。)Merr.的鳞茎或全草。性味:甘,寒。功能主治:活血解毒,消肿止痛。1.治肠痈,腰腿痛,跌打损伤。还含果糖、蔗糖、淀粉以及类似淀粉精的多糖和类似菊糖的多糖。根提取液对犬有明显利尿作用,对离体小鼠子宫有显著的兴奋作用。
-
郁金香属
中文名郁金香属拼音名yujinxiangshu拉丁名Tulipa中国植物志14:86描述TulipaL.郁金香属,百合科,100种,分布于地中海地区至东亚,我国10种,分布于中部、东部至东北部,其中山慈姑T.edulis(Miq.)Baker鳞茎含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淀粉,药用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瘀,亦可酿酒。花被片6,分离,无蜜腺;
-
坛花兰属
中文名坛花兰属拼音名tanhualanshu拉丁名Acanthephippium中国植物志18:321描述AcanthephippiumBl.坛花兰属,兰科,约15种,分布于热带亚洲至斐济(大洋洲),我国有坛花兰A.sinenseRoyle等5种,其中3种产台湾。总状花序生于当年假鳞茎的节上,直立,较短,具数花;花粉块8,不等大,具花粉块柄。
-
百合属
中文名百合属拼音名baiheshu拉丁名Lilium中国植物志14:116描述LiliumL.百合属,百合科,80种,分布于北温带,我国约85种,全国均有分布,尤以西南和中部最多,大部供观赏用,有些种类的鳞茎的鳞叶供食用,如百合L.browniiF.E.Br.var.viridulumBaker及卷丹L.lancifoliumThunb.等。雄蕊6,花药丁字着生;
-
山慈姑属
中文名山慈姑属拼音名shancigushu拉丁名Iphigenia中国植物志14:63描述IphigeniaKunth山慈姑属,百合科,约12种,分布于非洲至新西兰,其中I.indicaKunth1种,我国云南、四川亦产之,鳞茎含秋水仙碱,供药用。花排成总状花序,有苞片;花被片6,分离,早落;雄蕊6枚,花药内向;果为一蒴果,室背开裂。属下物种山慈姑
-
番红花属
中文名番红花属拼音名fanhonghuashu拉丁名Crocus中国植物志16(1):121描述CrocusL.番红花属,鸢尾科,约75种,产欧洲至中亚、巴基斯坦,我国引入栽培有番红花C.sativusL.1种,柱头供药用,能活血、化瘀生新。花1-2朵或很少排成聚伞花序,直接从鳞茎抽出,常具苞片;花被裂片6,雄蕊3,着生于花被管的喉部,子房下位,3室;
-
元宝贝
概述:元宝贝为中药名,出自《浙江中药手册》,为《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的浙贝母之药材名。别名:象贝母、大贝母、元宝贝来源及产地: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Miq.的鳞茎。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痰多,肺脓疡,消化道溃疡,心胸郁闷,瘰疬,瘿瘤,痈疖肿毒。使用注意:反川乌头、草乌头。
-
铁梳子
铁梳子此药为兰科植物流苏虾脊兰(Calanthefimbriata)的假鳞茎及根。民间用于跌打损伤、劳伤、腰痛、腹痛、淋巴结核、慢性咽炎、闭经、关节痛、蛇咬伤等。金扣子此药为兰科植物羊耳蒜(Liparisjaponica)的全草。该药具有补中益气、活血调经、止血的功效。用于崩漏、白带、产后腹痛、跌打损伤等症及病后体虚等。
-
鸦雀还阳
鸦雀还阳此药为兰科植物云南石仙桃(Pholidotayunnanensis)的带假鳞茎的全草。根状茎粗壮、横走。有长圆形或卯状长圆形的肉质假鳞茎。在假鳞茎顶端,常有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的叶2片。用于肺热咳嗽、结核咯血、胸肋疼痛、月经过多、淋巴结核、跃打损伤等。应注意保护野生种及其生态环境,并进行人工培植.
-
独叶山兰
拼音名:DúYèShānLán别名:山茨菇、小白芨、山慈菇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小山兰的假鳞茎。叶片狭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5cm,宽2.5cm,先端急尖,基部收窄成短柄。唇瓣3裂,侧裂片近三角形,中裂片近肾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0-3600m的山谷灌丛下或混交林下。性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红花小独蒜
唇瓣3裂,侧裂片与中裂片近等长,先端钝;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草坡地、山坡路旁或杂木林中。性味:辛;温归经:肝经功能主治:活血调经。各家论述:1.《植物名实图考》:红花小独蒜,根如小蒜、尤如指;2.《新华本草纲要》:假鳞茎:有活血调经的功能。用于月经不调、经期腹痛。
-
活血珠
活血珠此药为兰科植物独蒜兰(Pleionebulbocodioides)的假鳞茎。独蒜兰为多年生小草本。叶1枚,生于假鳞茎顶端,长椭圆状披针形。6~9月结果,果圆筒形,有棱。生长于海拔1300~1800米的山沟边或山坡岩石上。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舒筋活血的功效。用于痈肿疗毒、淋巴结核、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等。
-
曲唇兰属
中文名曲唇兰属拼音名quchunlanshu拉丁名Panisea中国植物志18:380描述Panisea(Lindl.)Lindl.曲唇兰属,兰科,7种,分布于印度、印度支那至我国,其中曲唇兰P.cavalerieiSchltr.等4种产我国云南、贵州至海南岛。花葶从假鳞茎基部抽出;花序疏生数朵花或减退为只具单花;唇瓣不裂,略扭曲,基部有爪;
-
地宝兰属
中文名地宝兰属拼音名dibaolanshu拉丁名Geodorum中国植物志18:186描述GeodorumJacks.地宝兰属,兰科,数种,分布于热带亚洲至大洋洲,我国有4种,产南部,其中密花地宝兰G.densiflorum.(Lam)Schltr.较为常见。花葶从假鳞茎侧面节上发出,常缩短成头状或球形,稍倾垂;花粉块2,蜡质,具蕊喙柄与粘盘。
-
石豆兰属
中文名石豆兰属拼音名shidoulanshu拉丁名Bulbophyllum中国植物志19:164描述BulbophyllumThouars石豆兰属,兰科,近1000种,分布于热带,我国有36种,产南部。花葶从假鳞茎底部或两假鳞茎之间的根状茎上抽出,通常具头状花序、总状花序或伞形花序,罕有减退为单花;唇瓣小,肉质,铰链般地着生于蕊柱足,活动,不裂;
-
矮柱兰属
中文名矮柱兰属拼音名aizhulanshu拉丁名Thelasis中国植物志19:62描述ThelasisBl.矮柱兰属,兰科,约20种,分布于热带亚洲至大洋洲,其中矮柱兰T.tripteraReichb.f.与台湾矮柱兰T.clausaFukuyama等2种产我国广东、云南和台湾。花葶从假鳞茎底部的根状茎上或下部叶腋发出;花粉块8,成2群,蜡质,具细长的蕊喙柄和小的粘盘。
-
云叶兰属
中文名云叶兰属拼音名yunyelanshu拉丁名Nephelaphyllum中国植物志18:232描述NephelaphyllumBl.云叶兰属,兰科,12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其中云叶兰N.cristatumRolfe产我国广东沿海至海南岛。陆生兰,具根状茎;花葶与叶生于不同的假鳞茎上,常交互而生;花粉块8,成2群,蜡质,具花粉块柄。属下物种云叶兰
-
鸡腿还阳
鸡腿还阳此药为兰科植物瘦房兰(Ischnogynemandarinorum)的全草。因其假鳞茎圆柱形,状如鸡腿.故得此名。花萃顶生1朵花,花大,白色,花瓣较狭,披针形,唇瓣基部狭楔形,渐向前扩大:在靠近顶端处不明显3裂。分布于新华、宋洛等地。该药具有滋阴清热、养胃生津的功效。用于阴虚燥热、咽干舌燥、小儿高热烦渴等。
-
长年兰
拼音名:ChánɡNiánLán别名:带血独叶一枝枪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独花兰的假鳞茎和全草。唇瓣生于蕊柱基部,椭圆形,长2.5cm,基部圆形,3裂,中裂片斜出,近肾形,边缘具皱波状圆齿,具爪,唇盘上具5枚附属物,侧裂片直立,斜卵状三角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或林缘阴湿处。性味:味苦;痰中带血;
-
山菠萝根
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ShānBōLu Gēn别名:山芋头(《云南中草药》)。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荞麦叶大百合的鳞茎。茎直立不分枝,圆柱形,中空。大蒴果,倒梨形,有种子极多数,膜质翅。生境分布:生于山林、坡地草丛中。②《西藏常用中草药》:宽胸利气,镇痛止咳。治胃痛,反胃呕吐,气管炎。
-
葱头七
葱头七此药为兰科植物长叶山兰(Oreorchisfargesii)的假鳞茎。具根状茎和假鳞茎。总状花序短,密生多数花,花黄棕色,唇瓣3裂,常具睫毛,其上方基部具l苞片。蒴果细长。分布于木鱼、老君山等地。生长于海拔l300—l500米的山坡沟谷林下。该药具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疼痛、风湿痹痛、痔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