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槿花
木槿花概述:木槿花为中药名,出自《日华子诸家本草》。别名:篱障花、猪油花、灯盏花、白饭花、朝开暮落花。叶互生,卵形或菱状卵形,长4~蒴果长圆形,长约2cm,顶端有短喙,密生星状毛。花柄、苞片、花萼外均有细毛;性味归经:甘、苦,凉。功能主治:清湿热,凉血,解毒。运用:木槿叶:煎服治痢疾,肠风。
-
白饭花
概述:白饭花为中药名,出自《福建中草药》,为《日华子诸家本草》记载的木槿花之别名。来源及产地: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syriacusL.的花。性味归经:甘、苦,凉。入肺,脾,大肠经。功能主治:清湿热,凉血,解毒。运用:木槿叶:煎服治痢疾,肠风。药理作用:动物试验证明,木槿花粉有致敏作用。
-
灯盏花
锦葵科植物木槿的花·《中医大辞典》·灯盏花:灯盏花为中药名,出自《湖南药物志》,为《日华子诸家本草》记载的木槿花之别名。茎圆柱形,长14~基生叶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状披针形、匙形、阔披针形或阔倒卵形,长1.5~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野黄芩苷(C21H18012)不得少于0.30%。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
-
槿花散
《百一选方》卷十四:槿花散:处方:木槿花不拘多少(采时不得用手,以竹筋就窠子摘,以细篾串眼,在有风处吹千)功能主治:治脱肛痔病。用法用量:水煎数沸,用盆盛,先以气嘘,候通手洗之。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普济方》卷二九六补。主治:肠风痔漏。
-
佛桑散
处方:木槿花不拘多少。功能主治:痔漏。用法用量:浓煎汤,先熏,通手淋渫。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三
-
绿兰花
《*辞典》:绿兰花:出处:《重庆草药》拼音名:LǜL nHuā别名:虎仔草、石淋草(《泉州本草》),脓泡药(《贵州草药》)。花散生、互生;苞片披针形,长1.5~蒴果长约3毫米。生境分布:生于稻田或旷野。附方:①治痈疽疮肿:干通泉草,研细末,冷水调敷患处,一日一换。②治疔疮:干通泉草、木槿花叶。
-
木槿
拼音名:M Jǐn别名:榇、日及、朝开暮落花、藩篱草、花奴玉蒸性味:甘、平、滑、无毒。用川槿皮一两、大风子仁十五个、半夏五钱(锉细),放在水二碗中浸露七宿,取出加轻粉少许,共研为末涂癣。5、大肠脱肛。用木槿根煎汤,先熏洗后,以白矾、五倍子调敷。用木槿花晒干,焙过,研为末。用木槿子烧存性,调猪骨髓涂搽。
-
木槿散
《魏氏家藏方》卷七:别名:木槿膏组成:木槿花(阴干)。功效:封疮口。主治:干痔。暑疖肿毒。用法用量:敷疮口,其疮自合。一方用叶,烂研,罨痔上。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木槿膏(《仙拈集》卷四)。
-
五花解酒汤
《点点经》卷三:方名:五花解酒汤组成:白葛花、旋覆花、金银花、木槿花、当归、款冬花、腹皮、木香。主治:酒毒发喘,痰水夹寒,面白身热,四肢逆冷,大渴不休,大便癃闭,邪热在里,用扶阳济阴汤稍平之后,服此汤调理。用法用量:葱白为引,水煎服。
-
花香味
花香味是中式调味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味型,在中国南、北方地区皆有应用。如:春兰(白兰花)、夏荷(荷花)、秋菊(白菊花)、冬梅、夜来香(晚香玉)、茉莉、玫瑰、桂花、牡丹、金针花、洛神花、紫藤花、昙花、黄栀花、木槿花、蔷薇花、荔枝花和龙眼花、韭菜花,等等。咸鲜味主要来源于盐、味精、鸡精、高汤等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