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蒺藜科
中文名蒺藜科拼音名jilike拉丁名Zygophyllaceae描述Zygophyllaceae蒺藜科,双子叶植物,25属,240种,主产两半球的干燥地区,我国有5属,33种,南北均有分布,西北部最盛。草本至矮小灌木;叶对生或互生,单叶、2小叶至羽状复叶;果为室间或室背开裂的蒴果,果瓣常有刺,稀为核果状的浆果。
-
骆驼蓬
《全国中草药汇编》:骆驼蓬:拼音名:Lu TuoP nɡ来源:蒺藜科骆驼蓬属植物骆驼蓬PeganumharmalaL.,以全草及种子入药。雄蕊15,花丝近基部宽展;2.多裂骆驼蓬全草含生物碱:去氧鸭嘴花酮碱,鸭嘴花酮碱,哈尔明碱,茎叶中含挥发性成分,含量较高的有十六烷酸,1-辛烯-3-醉(1-octene-3-ol),12-十七碳快-1-醇。
-
卡密
《中医大辞典》·卡密:卡密为中药名,出自《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辞典》·卡密: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拼音名:KǎMì别名:西伯利亚白刺(《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酸胖、哈莫儿(《内蒙古中草药》)。②治月经不调,虚寒腰痛:卡密一两,益母草五钱,石榴五钱,肉桂、红花各三钱。
-
蒺藜
概述:蒺藜为中药名,是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terrestrisL.的干燥成熟果实。蒺藜生品常用于风热目赤,风疹瘙痒,白癜风等。蒺藜为眼科常用平肝熄风药,具有平肝明目,祛风止痒的功效:(1)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头目胀痛,视物模糊等。本品多为单一的分果瓣,分果瓣呈斧状,长3~性味与归经:辛、苦,微温;
-
蒺藜花
《*辞典》:蒺藜花:出处:《纲目》拼音名:J L Huā来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花。功能主治:《本草衍义》:治白癜风。阴干为末,每服三、二钱,饭后以酒调服。摘录:《*辞典》
-
蒺藜苗
《*辞典》:蒺藜苗:出处:《纲目》拼音名:J L Mi o别名:蒺藜蔓(《千金翼方》)来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茎叶。归经:《本草经疏》:入肝。功能主治:治痈肿,疥癣,风痒,鼻塞。(《千金方》)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刺蒺藜全草(每人每日1两),洗净、切碎,水浸24小时。7例用蜜丸,仅1例好转,6例无效。
-
小果白刺
拼音名:XiǎoGuǒB iC 别名:白刺、西伯利亚白刺、酸胖、哈莫儿、卡蜜、旁白日布、哈日木格[蒙名]来源:蒺藜科白刺属植物小果白刺NitrariaSibiricaPall.,以果实入药。秋季果实成熟采收,晒干。功能主治:调经活血,消食健脾。身体虚弱,气血两亏,脾胃不和,消化不良,月经不调,腰酸腿痛。5钱,水煎服。
-
骆驼蹄瓣
别名:蹄瓣根来源:蒺藜科霸王属植物豆叶霸王ZygophyllumfabagoL.,以根入药。夏秋采挖,晒干或蜜炙。性味:辛,凉。功能主治:止咳祛痰,止痛消炎。用于支气管炎,感冒,牙痛,顽固性头痛。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骆驼蹄草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拼音名:LuòTuoTíCǎo英文名:CamelGrass来源:药材基源:为蒺藜科植物骆驼蹄草的全草。蒴果长纺锤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平原、低山坡、荒地及路边。化学成份:全草含三萜皂甙、鞣质、生物碱。性味:味辛;性凉归经:心;膀胱经功能主治:通络止痛。有解痉镇痛的功能。
-
白刺属
中文名白刺属拼音名baicishu拉丁名Nitraria中国植物志43(1):117描述NitrariaL.白刺属,蒺藜科,7种,分布于苏联、阿富汗,我国有5种,产西北部至北部。托叶锥尖;花小,黄绿色,排成顶生、疏散的蝎尾状聚伞花序;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1颗:果为一核果。属下物种白刺、大白刺、毛瓣白刺、帕米尔白刺、泡泡刺、小果白刺
-
骆驼蓬属
中文名骆驼蓬属拼音名luotuopengshu拉丁名Peganum中国植物志43(1):123描述PeganumL.骆驼蓬属,蒺藜科,6种,分布于东半球温带地区,我国有P.harmalaL.和P.nigellastrumBunge等3种,产西北部和北部,种子可为红色染料。叶互生,撕裂状;托叶刺毛状;雄蕊15枚;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多颗;属下物种多裂骆驼蓬、骆驼蒿、骆驼蓬
-
霸王属
中文名霸王属拼音名bawangshu拉丁名Sarcozygium中国植物志43(1):139描述ZygophyllumL.霸王属,蒺藜科,100种,分布于地中海地区、中亚、南非及大洋洲,我国有22种,产西北部和北部,常生于沙漠或碱土上。叶对生,有小叶2枚或为羽状复叶,稀为单叶,肉质;子房4-5角,4-5室,稀2-3室,每室有叠生的胚珠2至多颗;
-
四合木属
中文名四合木属拼音名sihemushu拉丁名Tetraena中国植物志43(1):144描述TetraenaMaxim.四合木属,蒺藜科,只有T.mongolicaMaxim.1种,产我国内蒙古。本属和ZygophyllumL.不同之处在于雄蕊8,心皮4,子房4裂至近基部,花柱生于子房裂片基部,种子无胚乳。属下物种四合木
-
蒺藜属
中文名蒺藜属拼音名lilishu拉丁名Tribulus中国植物志43(1):142描述TribulusL.蒺藜属,蒺藜科,15种,大部产于温带地区,其中蒺黎T.terrestriaL.和T.cistoidesL.2种,我国南北亦产之,喜生于滨海的砂地上。雄蕊10,其中5枚长的与花瓣对生,5枚短的基部有腺体;雌蕊由4-5心皮组成,每一心皮内有叠生的胚珠1至5颗;
-
三角蒺藜
概述:三角蒺藜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求真》。即《本草衍义》记载的刺蒺藜。别名:蒺藜子、白蒺藜、硬蒺藜、三角蒺藜来源及产地: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terrestrisL.的果实。性味归经:苦、辛,平。入肝、肺经。功能主治:平肝,疏肝,祛风,明目。胸胁不舒,乳房胀痛、乳闭不通,咳逆,肺痿,肺痈,癥瘕。
-
白蒺藜
概述:白蒺藜为中药名,出自《药性论》,即《本草衍义》记载的刺蒺藜的别名。来源及产地: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terrestrisL.的果实。性味归经:苦、辛,平。入肝、肺经。功能主治:平肝,疏肝,祛风,明目。胸胁不舒,乳房胀痛、乳闭不通,咳逆,肺痿,肺痈,癥瘕。2.治风疹瘙痒,目赤肿痛多泪,角膜云翳,痈肿疮毒。
-
炒蒺藜
常用于肝阳头痛,眩晕,乳汁不通。炒蒺藜的炮制方法:宋代有微炒去刺(《太平圣惠方》)、酒炒(《圣济总录》)、去尖炮(《急救仙方》)。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如治疗风热目赤多泪的白蒺藜散(《张氏医通》)。炒后辛散之性减弱,长于平肝潜阳,疏肝解郁。
-
霸王根
《*辞典》:霸王根: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拼音名:B W nɡGēn来源:为蒺藜科植物霸王的根。用时切段。叶在老枝上簇生,在幼枝上对生;雄蕊长于花冠。26毫米,具3宽翅,膜质;有3室,每室含种子1枚,常有1室种子不发育。生境分布:生于荒漠地带砂砾质河流阶地、低山山坡、碎石低丘和干河床。功能主治:行气散满。
-
疾藜
化学成分含甾体皂甙,其皂甙元为薯蓣皂甙元(diosgenin)、鲁期可皂甙元(ruscogenin)、海可皂甙元(hecogenin)、吉托皂甙元(gitoogenin)等,另含蒺藜甙(tribuloside)、山柰酚-3-芸香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紫云英甙(astragalin)、哈尔满碱(harmine)等。功能主治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
-
蒺藜根
《*辞典》:蒺藜根:出处:《纲目》拼音名:J L Gēn来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根。化学成份:根和叶含皂甙,甙元有薯蓣皂甙元、芰脱皂甙元、绿莲皂甙元、罗斯考皂甙元。叶尚含山柰酚和多种山柰酚甙。全草含哈尔满和哈尔醇。功能主治:《瑞竹堂经验方》:治打动牙疼:蒺藜根为末,日日揩之。
-
骆驼蓬子
《*辞典》:骆驼蓬子:出处:《新疆中草药》拼音名:Lu TuoP nɡZǐ来源:为蒺藜科植物骆驼蓬的种子。多糖的组成中有半乳糖、半乳糖醛酸、木糖、阿拉伯糖和痕量鼠李糖。对在位蛙心,3毫克骆驼蓬碱可使心率变慢而振幅增加,此时即使再加2毫克乙酰胆碱也不致引起心跳停止;功能主治:治咳嗽,小便不利,四肢麻木,关节酸痛。
-
白刺
别名:酸胖、哈尔马格、唐古特白刺来源:蒺藜科白刺属植物甘青白刺NitrariatangutorumBor.以果实入药。秋季果实成熟采收,晒干。性味:甘、酸,温。功能主治:健脾胃,助消化,安神,解表,下乳。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神经衰弱,感冒,乳汁不下。2两,水煎服或研末泡酒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西伯利亚白刺
概述:西伯利亚白刺为中药名,出自《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为《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记载的卡密之别名。来源及产地:蒺藜科植物小果白刺NitrariasibiricaPall.的果实。主治身体瘦弱,气血两亏,脾胃不和,消化不良,月经不调,腰腿酸痛。药理作用:对麻醉狗和猫能降低血压,但无抗交感神经效应和罂粟碱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