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仙
来源为石蒜科植物水仙NarcissustazettaL.var.chinensisRoem.的鳞茎。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子房下位。或纵切成片,晒干。化学成分含伪石蒜碱(pseudolycorine)、石蒜碱(lycorine)、多花水仙碱(tazettine)、漳州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性味性寒,味甘、苦;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排脓消肿。用于痈肿疮毒、虫咬、乳痈、鱼骨鲠喉。
-
水鬼蕉
雄蕊着生于花被管喉部,花丝基部合生成杯形体(雄蕊杯),钟形或阔漏斗形,长约2.5cm,有齿,花丝分离部分长3-5cm,花药丁字形着生;药理作用:1.抗肿瘤作用:水鬼蕉碱对鼠P388淋巴细胞白血病有抑制作用,体外对P388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半数有效量为0.01 g/ml,水鬼蕉碱在体内对鼠M5076卵巢肿瘤亦有抑制作用。性味:辛;
-
水仙属
中文名水仙属拼音名shuixianshu拉丁名Narcissus中国植物志16(1):27描述NarcissusL.水仙属,石蒜科,约60种,分布于中欧、地中海地区和西亚,我国有水仙N.tazettavar.chinensisRoem栽培观赏,为春节期间室内布置的佳品,以福建漳州所产最好。副花冠长而管状或退化为一杯状体(国产种);子房下位,有上下叠生的胚珠多颗;
-
柘橙病毒属
RNA5`端为VPg,3`端为poly(A),基因组结构与马铃薯Y病毒属相似。柘橙病毒属病毒感染寄主植物后,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无定形的细胞质内含体。水仙潜隐病毒可侵染苋科、茄科的一些植物。枳橙花叶病毒仅南斯拉夫有报道,水仙潜隐病毒在英国、北爱尔兰和德国有报道,可能广泛分布于水仙、鸢尾种植区。
-
水仙花
《*辞典》:水仙花:出处:《本草会编》拼音名:ShuǐXiānHuā别名:金盏银台(《洛阳花木记》),俪兰(《三余帖》),女史花、姚女儿(《内观日疏》)。来源:为石蒜科植物水仙的花。佛焰苞膜质,披针形,管状;生境分布:多栽培于花圃中。功能主治:祛风除热,活血调经。②《现代实用中药》:治妇人子宫病,月经不调。
-
白牡丹
白牡丹是花朵形白茶之一。采自大白茶品种者,称大白;根据气候条件,采用室内自然萎凋,复式萎凋或加温萎凋,历时50-60小时,不少于36小时,也不宜超过72小时。当萎凋叶毫色发白、叶尖翘起、含水率约30-35%时要进行并筛,促进叶缘垂卷,防止叶面贴筛呈平板状。中、低级叶堆放,叶堆厚10-15cm,促进叶态与叶色形成。
-
赛番红花
《*辞典》:赛番红花: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S iFānH nɡHuā别名:菖蒲莲、红玉帘、风雨花(《华北习见观赏植物》),旱水仙、空心韭菜(《贵州草药》)。来源:为石蒜科植物韭莲的全草。叶互生或簇生;蒴果近球形,成熟时背部3丬裂。生境分布:各地庭园有栽培。功能主治:《贵州草药》:散热解毒,活血凉血。
-
叶形
倒披针形(oblanceolate)为披针形的颠倒,如小檗。(8)心形(cordate):近似卵形,但基部更宽圆而凹入,先端尖,呈心脏形,如紫荆的叶。扇形的叶(fanshaped),如银杏的叶;有时叶形介于两者之间,可用两种叶形的复合名称来表示,如条状披针形,卵状长圆形,或加“长”、“广”等形容词更确切地描述叶形的特点。
-
柯属
中文名柯属拼音名keshu拉丁名Lithocarpus中国植物志22:80属下物种菴耳柯、白柯、白穗柯、白枝柯、包果柯、包果柯(原变种)、闭壳柯、槟榔柯、柄果柯、薄叶柯、糙果柯、齿叶柯、川柯、刺壳柯、大苗山柯、大叶柯、大叶苦柯、单果柯、滇南柯、短穗柯、短穗泥柯、短尾柯、多果烟斗柯、峨眉包果柯、峨眉柯、耳叶柯、粉叶柯、风兜
-
玉带风
概述:玉带风为中药名,出自《湖南药物志》,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罗裙带之别名。别名:水蕉、海蕉、郁蕉、引水蕉、扁担叶、玉带风。来源及产地:石蒜科植物文殊兰CrinumasiaticumL.var.smicumBak.的叶。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瘀止痛。2.治热疮肿毒,淋巴结炎,头痛,痹痛麻木,跌伤瘀肿,骨折,蛇咬伤。
-
韭菜莲
拼音名:JiǔC iLi n别名:赛番红花、旱水仙、空心韭菜、风雨花来源:石蒜科韭菜莲ZephyranthesgrandifloraLind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南方栽培。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散热解毒,凉血补血。主治吐血,血崩。外用治痈疮红肿,跌打损伤,毒蛇咬伤。2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花冠
花冠的类型由于花瓣的离合、花冠筒的长短、花冠裂片的深浅等,形成各种类型的花冠,常见的有:1.蔷薇形花冠(roseform)由5个分离的花瓣排成辐射状,如桃、梨的花冠。翼瓣下方为2龙骨瓣;如大豆、蚕豆等的花冠。6.唇形花冠(labiate)花瓣合生呈二唇状,常上唇有2裂片,下唇有3裂片,如泡桐、芝麻、连钱草的花冠。
-
水蕉
概述:水蕉为中药名,出自《陆川本草》,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罗裙带之别名。别名:水蕉、海蕉、郁蕉、引水蕉、扁担叶、玉带风。来源及产地:石蒜科植物文殊兰CrinumasiaticumL.var.smicumBak.的叶。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瘀止痛。2.治热疮肿毒,淋巴结炎,头痛,痹痛麻木,跌伤瘀肿,骨折,蛇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