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氨酸循环
尿素循环亦称鸟氨酸循环,是排尿素动物在肝脏中合成尿素的一个循环机制。肝细胞胞浆中的氨基酸经转氨作用与α-酮戊二酸形成的谷氨酸,透过线粒体膜进入线粒体基质,在谷氨酸脱氢酶作用下脱氨形成游离氨。形成的氨(NH4)与三羧酸循环产生的二氧化碳、2分子ATP,在氨基甲酰合成酶I的催化下生成氨基甲酰磷酸。
-
阿波莫斯
另1/4的血氨被静脉周围的肝细胞摄取,与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由肾脏排出,L-鸟氨酸/L-门冬氨酸鸟氨酸的主要成分是L-鸟氨酸-L-门冬氨酸的复合体,其中鸟氨酸是鸟氨酸循环的起始底物,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的活化剂,与循环中氨等有毒代谢物结合,促进尿素合;肝昏迷早期可视病情轻重,最多使用不超过8支静脉滴注。
-
L-鸟氨酸/L-门冬氨酸鸟氨酸
另1/4的血氨被静脉周围的肝细胞摄取,与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由肾脏排出,L-鸟氨酸/L-门冬氨酸鸟氨酸的主要成分是L-鸟氨酸-L-门冬氨酸的复合体,其中鸟氨酸是鸟氨酸循环的起始底物,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的活化剂,与循环中氨等有毒代谢物结合,促进尿素合;肝昏迷早期可视病情轻重,最多使用不超过8支静脉滴注。
-
血氨
概述:人体内的氨是蛋白质代谢过程中通过氨基酸脱氨基,肾脏使谷氨酰胺分解和肠道内细菌的作用而生成。血氨在诊断治疗肝昏迷、肝性脑病中占重要地位,尿中氨测定是估价体内酸碱平衡紊乱的指标之一,血氨的测定方法有离子交换树脂法、直接法、电极法及酶法,其中酶法以其简单、特异性高而被广泛应用。
-
鸟氨酰门冬氨酸
鸟氨酰门冬氨酸说明书:药品名称:鸟氨酰门冬氨酸英文名称:L-Ornithine-L-Aspartate别名:阿波莫斯;此外,由于天门冬氨酸对肝细胞内三羧酸循环代谢过程的间接促进作用,促进了肝细胞内的能量生成,使得被损伤的肝细胞的各项功能得以迅速恢复。尤其适用于肝性脑病。鸟氨酰门冬氨酸既可口服也可静脉滴注,使用方便。
-
雅博司
鸟氨酰门冬氨酸说明书:药品名称:鸟氨酰门冬氨酸英文名称:L-Ornithine-L-Aspartate别名:阿波莫斯;此外,由于天门冬氨酸对肝细胞内三羧酸循环代谢过程的间接促进作用,促进了肝细胞内的能量生成,使得被损伤的肝细胞的各项功能得以迅速恢复。尤其适用于肝性脑病。鸟氨酰门冬氨酸既可口服也可静脉滴注,使用方便。
-
尿素清除率
概述:肾小球的主要功能为滤过作用,反映其滤过功能的客观指标主要是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et,GFR)。所以尿素通过肾小球滤过并未完全被清除,尿素清除清除率较内生肌酐清除率要小,但仍是临床上简单而实用的肾功能试验之一。相关疾病:昏迷、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
-
尿尿素
(2)二乙酰-肟溶液:称取二乙酰-肟20g,加蒸馏水约900ml,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置棕色瓶中放冰箱保存,可稳定6个月。化验结果临床意义:(1)增高:①肾脏疾病:如急性肾衰、慢性肾炎、肾动脉硬化、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肿瘤晚期等,肾功能轻度受损时,BUN可无变化。70%有效肾单位受损时,BUN才增高。
-
血清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
概述: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是一种氨基转移酶,主要位于肝细胞线粒体,是肝脏的特异性酶。测定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是肝胆疾病的敏感指标。轻度或中度升高见于肝硬变、胆结石、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肝炎、肝脓肿、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肝外伤、各种手术后、放疗后、急性肠炎等。相关疾病:早产、早产儿、急性胰腺炎
-
血清尿素
血尿素浓度主要受肾功能和蛋白质摄入量和分解代谢情况的影响。试剂:(1)二乙酰-肟法:①酸性试剂:加蒸馏水约100ml于1000ml三角烧瓶中,然后加入浓硫酸44ml及85%磷酸66ml,冷至室温后,加入硫氨脲50mg及硫酸镉(CdSO4·8H2O)2g,充分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置棕色试剂瓶中放冰箱保存,此试剂可稳定6个月。
-
UCL
概述:肾小球的主要功能为滤过作用,反映其滤过功能的客观指标主要是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et,GFR)。所以尿素通过肾小球滤过并未完全被清除,尿素清除清除率较内生肌酐清除率要小,但仍是临床上简单而实用的肾功能试验之一。相关疾病:昏迷、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
-
尿氨氮
尿氨氮的医学检查:检查名称:尿氨氮分类:体液和排泄物检查尿液检查化验取材:尿液尿氨氮的测定原理:以人造浮石吸附尿中的氨,再将此人造浮石置碱性溶液中使氨释放出,加入纳氏试剂显色。化验结果临床意义:尿氨由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尿中氨主要以铵盐形式排除体外,是调节电解质平衡的重要功能之一。
-
尿素循环
尿素循环亦称鸟氨酸循环,是排尿素动物在肝脏中合成尿素的一个循环机制。肝细胞胞浆中的氨基酸经转氨作用与α-酮戊二酸形成的谷氨酸,透过线粒体膜进入线粒体基质,在谷氨酸脱氢酶作用下脱氨形成游离氨。形成的氨(NH4)与三羧酸循环产生的二氧化碳、2分子ATP,在氨基甲酰合成酶I的催化下生成氨基甲酰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