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药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编。全书收蕨类植物47科,91属,207种;裸子植物9科,16属,36种;单子叶植物35科,227属,547种。每种药按正名、别名、拉丁名、药用部分、效用及分布等内容叙述。1986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
撑篙竹
茎皮取茎竿部除去外皮刮下的中间层。原形态:撑篙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节处稍有隆起,竿基部数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河溪两岸和村落附近,常见栽培。各家论述:《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用治烦热呕吐、吐血、衄血、小儿惊厥。
-
过山枫
豆科植物榼藤的茎藤·《中医大辞典》·过山枫:过山枫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南方草木状》记载的榼藤之别名。功能主治:功在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腰痛,跌打损伤。单叶互生;花瓣长方倒披针形,长约4mm,宽约1.5mm,花盘肉质,较平坦,全缘;性味:苦;肾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黑山蔗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唇瓣朝上,长圆形,比花瓣短,中裂片厚肉质,先端略下弯,上面密被乳突状毛,侧裂片直立,高约2mm,长圆锥形,短而钝,内壁密被长毛,腹壁内多少具隔膜;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附生于海拔320-1100m的疏林中树上或溪边岩石上。性味:辛;平归经:入肝、肾二经功能主治:舒筋活络;
-
红紫珠
功能主治:功在凉血止血,解毒消肿。1.治吐血,衄血,咯血,尿血,痔疮出血。原形态:红紫珠,又名:对节树、小红米果、红叶紫珠、细米油珠。45毫米,先端急尖至锐尖尾,边缘有三角状锯齿,基部心脏形,上面绿色,有柔毛,下面浅绿,侧脉6~外用:研末敷。(《云南中草药》)⑦治外伤出血:红紫珠叶研末,撒布患处。
-
黄泥菜
出处:始载于《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原形态:孪花蟛蜞菊攀援状草本。外层卵形至卵状长圆形,先端钝或稍尖,内层卵状披针形,先端三角状短尖;瘦果倒卵形,长约4mm,宽的3mm,具3-4棱,基部尖,先端宽,截平,被密短柔毛;花期几全年。性味:味辛;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草:用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疮疡肿毒。
-
龙头草
爵床科植物黑叶爵床或鸭嘴花的枝叶·《中医大辞典》·龙头草:龙头草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广西中药志》记载的大驳骨之别名。1.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痹痛,肋间神经痛。2.治乳痈,和黄糖、酒糟捣敷。叶片心形或卵形,长4-13cm,宽1.8-4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具波状锯齿,上面被疏微柔毛。
-
三加皮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三加皮:三加皮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即《天宝本草》记载的刺三甲之别名。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舒筋。煎服:15~《全国中草药汇编》·三加皮:来源:五加科五加属植物毛蕊三加(藏三加)AcanthopanaxlasiogyneHarms,以根皮入药,称“三加皮”。
-
山乌珠叶
拼音名:ShānWūZhūYè来源:药材基源:为桃金娘科植物 叶蒲桃的叶或枝。原形态: 叶蒲桃Syzygiumgrijsii(Hance)Merr.etPerry[EugeniagrijsiiHance]又名:三叶赤楠、山乌珠、构铃子、香雪子、洋柴金芽、米筛子樵《福建药物志》,紫藤子《全国中草药汇编》,火粘蚁、锦鸡木《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
石莲
《中医大辞典》·石莲:石莲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红孩儿之别名。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兰科植物节茎石仙桃的全草·《中华本草》·石莲:拼音名:ShíLián别名:石蚌腿、石蚌接骨丹、石楞腿、石上仙桃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节茎石仙桃的全草。无根状茎。子宫脱垂;
-
五蕊寄生
小枝灰色,具散生皮孔。花冠长1.5-2cm,下半部稍膨胀,5深裂,裂片披针形,长约1.2cm,反折;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700(-1600)m的平原或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寄生于乌榄、白榄、木油桐、杧果、黄皮、木棉、榕树等多种植物上。性味:苦;各家论述:《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全株:主治痢疾、腰痛、虚劳。
-
小罗伞
楝科植物滇黔地黄连的全株·小罗伞:小罗伞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贵州草药》记载的矮陀陀之别名。别名:千年矮、小罗伞、七匹散、白花矮陀陀、金丝矮陀陀、地黄连来源及产地:楝科植物滇黔地黄连MunroniahenryiHarms的全株。附方:治痛经、萎黄病:血党、姜黄、茜草、槟榔钻、黄花倒水莲。
-
三叶红
概述:三叶红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即《陆川本草》记载的秋枫木之别名。别名:秋枫木、水梁木、三叶红、红桐、丢了棒来源及产地:大戟科植物秋枫BischofiajavanicaBl.的根、树皮、枝叶。叶尚含酸性酒石酸甲、酒石酸钙、乙酸无羁萜-3α-酯、无羁萜、无羁萜-3β-醇、无羁萜-3α醇、β-谷甾醇、并没食子酸。
-
大节藤
概述:大节藤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买麻藤之别名。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化痰止咳。1.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毒蛇咬伤,慢性支气管炎。茎含和乌胺(Higenaminl),为β-肾上腺素能兴奋剂,作用似异丙肾上腺素,能强心,加速心率、降血压、松弛平滑肌等。
-
大接骨
《中医大辞典》·大接骨:大接骨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广西中药志》记载的大驳骨之别名。别名:大接骨、龙头草、大骨风来源及产地:爵床科植物黑叶爵床Adhatodaventricosa(Wall.功能主治:活血散瘀,理伤接骨,祛风除湿,月经不调,闭经。1.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痹痛,肋间神经痛。
-
大常山
中药三对节的别名·大常山:大常山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性味:苦,凉,有小毒。常山味苦、辛,性寒,有毒,归肺、肝、心经,具有涌吐痰涎,截疟的功效,用于痰饮停聚,胸膈痞塞,疟疾。炒黄或酒炙后可减轻恶心呕吐的副作用,毒性降低,既可单用浸酒或酒煎服以治疟疾,也可配伍以祛痰截疟。
-
小红米果
概述:小红米果为中药名,出自《云南中草药》,为《广西药用植物名录》记载的红紫珠之别名。别名:小红米果、野兰靛来源及产地:马鞭草科植物红紫珠CallicarparubellaLindl.的叶。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凉血止血,解毒消肿。1.治吐血,衄血,咯血,尿血,痔疮出血。2.治外伤出血。
-
牛角藤
概述:牛角藤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广西药用植物名录》记载的古钩藤之别名。别名:白叶藤、白浆藤、半架牛、牛角藤来源及产地:萝藦科植物古钩藤CryptolepisbuchananiiRoem.etSchult.的根。1.治跌打损伤,腰痛,腹痛,水肿。药理作用:对在位兔心、离体豚鼠心脏及豚鼠心电图观察有强心苷作用。
-
水兰
概述:水兰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清·赵其光《本草求原》记载的蟛蜞菊之别名。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瘀,消肿。1.治感冒发热,白喉,咽喉炎,扁桃体炎,肺炎,百日咳,痢疾,痔疮,跌打损伤。2.捣敷治疔疮肿毒。酊剂和煎剂在体外对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链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水梁木
概述:水梁木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陆川本草》记载的秋枫木之别名。别名:水梁木、三叶红、红桐、丢了棒。1.治风湿骨痛,痢疾,疳积,膈食反胃。枝叶含黄酮类、香豆素类等。叶尚含酸性酒石酸甲、酒石酸钙、乙酸无羁萜-3α-酯、无羁萜、无羁萜-3β-醇、无羁萜-3α醇、β-谷甾醇、并没食子酸。
-
白浆藤
概述:白浆藤为中药名,出自《云南中草药》,为《广西药用植物名录》记载的古钩藤之别名。别名:白叶藤、白浆藤、半架牛、牛角藤。分布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性味:淡,平,有毒。1.治跌打损伤,腰痛,腹痛,水肿。2.治骨折。煎水洗治湿疹。药理作用:对在位兔心、离体豚鼠心脏及豚鼠心电图观察有强心苷作用。
-
白叶藤
萝藦科植物古钩藤的根·《中医大辞典》·白叶藤:白叶藤为中药名,出自《药学学报》1963,(9):561,为《广西药用植物名录》记载的古钩藤之别名。别名:白叶藤、白浆藤、半架牛、牛角藤。(2)海南的扛棺回原植物除白叶藤外,尚有同科植物扒地蜈蚣TylophorarenchangiiTsiang及景天科植物伽蓝菜Kalanchoelaciniata(L.
-
一枝旗
概述:一枝旗,中药名,出《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水龙骨科星蕨属植物攀缘星蕨的全草。根茎攀缘,略呈扁平状,疏被披针形鳞片,尖头,基部卵圆,边缘有疏齿。中脉两面隆起,侧脉不明显,小脉网状,网眼内有分叉的内藏小脉。主治淋证,黄疸。选方:治尿路感染方:东南星蕨15g,石韦15g,海金沙9g,水煎服。
-
古钩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古钩藤:拼音名:GǔGōuTénɡ别名:半架牛、牛奶藤、大暗消、大叶百叶藤、白浆藤、白马连鞍、牛角藤、断肠草[广西]来源:萝藦科白叶藤属植物古钩藤CryptolepisbuchananiiRoem.etSchult.,以根入药,叶也药用。用于腰痛,腹痛,跌打损伤,骨折,痈疮,癣。花萼5裂,裂片阔卵形,内面基部具10个腺体;
-
一匹草
概述:一匹草,药名,为兰科卷瓣兰属植物梳帽卷瓣兰的全草。假鳞茎宽卵形或狭卵形,长约3cm,基部被多数纤维(《中华本草》),须根发达。侧萼片比中萼片长3~10月采收,蒸后晒干。脾经“一匹草的功用主治:《中药大辞典》:“一匹草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咳嗽吐血,食积,虚劳。”肾亏体虚;水煎服或酒泡服。”
-
鱼鳞菜
上部叶较小,通常互生,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3cm,宽1.3-1.5cm;叶对生或有时上部互生,卵形至狭卵形,基部宽楔形,叶缘有锯齿,两面被糙毛,脉基生3出。刺苞菊内酯:8 -羟基-9 -(2-甲基丁酰氢基)-14-氧代刺苞菊内酯[8 -hydroxy-9 -(2-methylbutyryloxy)-14-oxo-acanthos-permolide],8 -羟基;肺虚痨嗽;
-
土茵陈
别名:土香薷、土茵陈、五香草来源及产地:唇形科植物牛至OriganumvulgareL.的全草。性味:辛,凉。功能主治:解表,理气,化湿,利水。1.治感冒发热,胸闷、吐泻,黄疸,水肿,小儿疳积。还含山柰酚、芹菜素、木犀草素和香叶木素为苷元的黄酮苷以及咖啡酸等多种羧酸。药理作用:酊剂有明显利尿作用,浸剂有祛痰作用。
-
大季花
概述:大季花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别名:缅栀子、蛋黄花、大季花来源及产地:夹竹桃科植物鸡蛋花PlumeriarubraL.var.acutifolia(Poir.)Bail.性味:甘,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暑。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尿路结石,痢疾,肠炎,肝炎。又可作预防中暑的清凉饮料。
-
大叶咸虾花
概述:大叶咸虾花为中药名,出自《广州植物志》。别名:狗仔菜、狗仔花、万重花、大叶咸虾花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咸虾花Vernoniapatula(Ait.)Merr.的全草。功能主治:疏风,清热,解毒。1.治感冒发热,头痛,高血压,疟疾,肠炎,痢疾。化学成分:根预试含黄酮苷、三萜、植物甾醇、挥发油、氨基酸、有机酸。
-
万重花
概述:万重花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别名:狗仔菜、狗仔花、万重花、大叶咸虾花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咸虾花Vernoniapatula(Ait.)Merr.的全草。功能主治:疏风,清热,解毒。1.治感冒发热,头痛,高血压,疟疾,肠炎,痢疾。化学成分:根预试含黄酮苷、三萜、植物甾醇、挥发油、氨基酸、有机酸。
-
山扁柏
概述:山扁柏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广西本草选编》记载的石上柏之别名。别名:地侧柏、梭罗草、山扁柏来源及产地:卷柏科植物深绿卷柏SelaginelladoederleiniiHieron.的全草。功能主治:祛风清热,利湿,抗癌。1.治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眼结膜炎,风湿痛,湿热黄疸,胆囊炎,急性泌尿系感染。
-
千锤打
苦苣苔科植物吊石苣苔的全草·千锤打:千锤打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功能主治: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杀虫止痒。①治肠炎,痢疾,疟疾,肺痈,咳血,吐血,鼻衄,便血,崩漏,痛经,带下,瘰疬。化学成分:全草含延胡索酸、没食子酸、槲皮素、山柰酚、原儿茶酸、柚皮素、间苯二酸。
-
小颠茄
茄科植物刺茄的根、果或全株·小颠茄:小颠茄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记载的丁茄之别名。别名:刺天茄、天茄子、黄水茄、金钮头、小颠茄来源及产地:茄科植物紫花茄SolanumindicumL.的根或全草。治头痛,风湿痹痛,胃痛,牙痛,扁桃体炎,咽喉炎,淋巴结炎,跌打损伤,痈疮肿毒。
-
马黄七
概述:马黄七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浙江中药资源名录》记载的苍条鱼鳖之别名。别名:石豇豆、卧龙草、马黄七、鸭舌韦来源及产地:水龙骨科植物石蕨Saxiglossumangustissimum(Gies.)Ching的全草。1.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目赤羞明,治疝气肿痛,小便不利,吐血,衄血,崩漏,带下,月经不调。
-
白背风
概述:白背风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湖南药物志》记载的羊耳菊之别名。别名:白牛胆、毛老虎、白背风、山白芷、小茅香。)DC.的根或全草。1.治风寒感冒,咳嗽,哮喘,风湿痹痛,神经性头痛,胃痛,胸膈满闷,痢疾,泄泻,早期血吸虫病。根皮含羽扇豆醇、月桂酸、肉豆蔻酸、齐墩果酸、β-谷甾醇等。
-
半架牛
概述:半架牛为中药名,出自《云南中草药》,为《广西药用植物名录》记载的钩藤古之别名。别名:白叶藤、白浆藤、半架牛、牛角藤。来源及产地:萝藦科植物古钩藤CryptolepisbuchananiiRoem.etSchult.的根。1.治跌打损伤,腰痛,腹痛,水肿。2.治骨折。药理作用:对在位兔心、离体豚鼠心脏及豚鼠心电图观察有强心苷作用。
-
老虎芋
天南星科植物尖尾芋的根茎·《中医大辞典》·老虎芋:老虎芋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记载的卜芥之别名。2.治毒蛇咬伤,鲜品捣敷伤口周围并内服,蜂螫伤、蜂窝织炎、无名肿毒、瘰疬、鲜品捣敷。使用注意:本品生食或煎煮时间过短,服后可引起舌肿麻木,甚至出现中枢神经中毒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