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汗孔角化症
汗孔角化损害易于恶变,恶变大多发生在线状型,且大多数在下肢。本病除了如Mibelli所述的经典斑块型汗孔角化症(常为单个或仅数个孤立性角化损害,主要分布在手足、前臂和大腿等处)外,还有一些异型,主要有:(一)浅表播散型多见于面、颈、前臂、躯干及掌跖,边缘纤细如一圈黑线,中央有色素沉着,类似萎缩性扁平苔藓。
-
点状汗孔角化症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点状汗孔角化症多个1-2mm的角化栓位於掌跖处,汗孔角化症也可侵犯黏膜,呈乳白色烂圆斑伴有隆起的边缘。症状体征:约半数在儿童或青春期发疹,多数皮疹表现为1~需与本病相鉴别的疾病还有掌跖点状角化症、手掌痤疮样痣、获得性点状角化病及汗管角化性内泌管痣等。相关出处:现代皮肤病学
-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是一种以多个浅表的角化性皮损,边缘轻微嵴状角化性隆起为特征的少见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诊断检查:本病与Mibelli汗孔角化症的区别在于:后者常于幼年开始发病,皮损常孤立、数目少而不一定分布于日晒部位。
-
手阳明经络现象
如果针刺一侧手三里或合谷,同时测定两侧大肠经各穴的痛阈,痛阈提高最显著的仍然是本经各穴,对侧大肠经穴及对照穴的痛阈提高很少。并观察到,大肠经在肘髎穴处向外偏曲,在头面部走向对侧迎香,商阳穴与肺经的列缺穴、迎香穴与胃经的承泣穴连接,巨骨穴与小肠经的秉风穴及督脉的大椎穴交会。
-
循经皮肤病
循经皮肤病是指沿着经络路线发生的皮肤病。常见的有循经排列之疣状痣、色素痣、皮肤萎缩、皮肤色素沉着、白癜风、湿疹、神经性皮炎、扁平苔癣、银屑病、真皮血管扩张、血管减少、出血及胶原纤维变性、循经排列之鲜红斑痣、贫血痣、紫癜、硬发病,以皮循经排列之皮脂腺痣及汗孔角化症等。
-
慢性苔藓样角化病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角化性皮病,有人认为系扁平苔藓的异型,命名较紊乱。症状体征:在躯干、四肢有散在大小不等之紫红色丘疹及角化性丘疹,可排列成网状或线状,或可表现为疣状苔藓样损害呈线状图案、黄色角化性斑块或伴有角质栓的隆起丘疹;最近报道外用卡泊三醇软膏有效。
-
症状性掌跖角皮症
疾病别名癌角化症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掌跖皮肤遭受长期挤压、摩擦、X线照射或其它外因的刺激,也可形成角化过度性损害,如鸡眼、胼胝、手足皲裂等;其它如见于四肢的淋巴水肿性角皮症,掌跖部可发生弥漫性角化过度,其表面有疣状突起和皲裂;此外,应用砷剂引起的慢性砷中毒也可引起掌跖角皮症。
-
砷角化病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砷角化病分为点状角化型、鸡眼状角化型、疣状角化型、皮角样型、角化斑(丘)疹型等等。砷剂进人体内后与含硫基的蛋白质结合,表皮角蛋白因含有较多巯基,故含砷量高,同时由于砷剂抑制了巯基的活性而使酪氨酸酶的活性增加,因而可产生较多的黑色素。③尿、发和皮肤组织内含砷量增高。
-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症
病理生理:病理变化:表皮角化过度,其下方有表皮萎缩,颗粒层变薄或消失,马尔匹基层变平,在损害边缘有不规则棘层肥厚,呈乳头瘤状凸起,类似塔尖,在其下方真皮乳头中有带状单核细胞浸润,真皮乳头部浅表毛细血管扩张,新老皮损无巨大的角栓。局部外用5%5-氟尿嘧啶霜可获良效,但外用皮质类固醇无效。
-
多发性微指状角化过度症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多发性微指状角化过度症系1967年由Goldstein首先描述,又称为弥漫性钉状角化过度症及微聚集性角化病。多发性,有两种形态:一为无症状、灰白色,直径0.5~诊断检查:1、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症皮损主要分布在肢端,组织象上除有表皮角化过度外,偶有角化不全,真皮中有带状淋巴细胞浸润。
-
循经性皮肤病
有因真皮血管扩张、血管缺少、出血及胶原纤维变性而循经排列的鲜红斑痣、贫血痣、紫癜及硬皮病;还有因皮肤附属器的病理变化而循经排列的皮脂腺痣、汗孔角化症等。循经性皮肤病可广泛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带脉上,以病变表现在肾经者最多,其次是大肠经、肺经、心包经,而胆经、胃经、三焦经及带脉、任脉最为少见。
-
可见的经络现象
可见的经络现象指沿经脉体表循行路线分布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或循经出现的一些可见的皮肤反应,如红线、白线、红疹、皮丘带等。其主要特点是皮损或反应点的分布与古典经脉路线基本一致,宽度为0.3~参见循经皮肤病:循经皮肤病是指沿着经络路线发生的皮肤病。
-
点状掌跖角皮症
疾病别名播散性角质瘤掌跖播散性角皮症丘疹性掌跖角化症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点状掌跖角皮症又称播散性角质瘤、掌跖播散性角皮症、丘疹性掌跖角化症。一般位于足跖者较手掌者为大,且前者可有明显触痛而后者一般无症状。本病不伴发多汗症,而可并发类似银屑病的指(趾)甲营养不良改变,表现为纵裂、弯甲或缺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