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鹦鹉
《*辞典》:鹦鹉:出处:《纲目》拼音名:YīnɡWǔ别名:鹦鹘(汪颖《食物本草》),干皋、鹦哥(《纲目》)。自下嘴基部有一对宽阔黑带,斜伸至颈侧;自背和肩以至尾上覆羽均草绿色,但无光辉,上背部并沾有黄色;雌鸟的头部较蓝,喉和胸较橙红,而无灰蓝色泽。上嘴为黑色。生境分布:分布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
鹦鹉热
2周,大多急骤发病,有头痛、发热、咽痛、胸痛、咳嗽等非特异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在病后2周痊愈,亦可发生重型肺炎、紫绀、虚脱、心肌损害、黄疸、脑炎而死亡。由于咳嗽的飞沫和痰液可以通过吸入而感染别人,所以当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背景(接触可能的传染源)怀疑本病时,应对病人严加隔离。
-
喙羽病病毒
BFDV分类类型:种分类: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喙羽病病毒GeneBank编号:[AF080560]喙羽病病毒基本特性:鹦鹉喙羽病是由鹦鹉喙羽病病毒(PBFDV)引起的,以患病鹦鹉的羽毛对称性萎缩、脱落或异常生长以及某些鹦鹉喙和爪的异常变形为特征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遗憾的是目前尚未见有PBFDV细胞培养成功的报道。
-
BFDV
BFDV分类类型:种分类: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喙羽病病毒GeneBank编号:[AF080560]喙羽病病毒基本特性:鹦鹉喙羽病是由鹦鹉喙羽病病毒(PBFDV)引起的,以患病鹦鹉的羽毛对称性萎缩、脱落或异常生长以及某些鹦鹉喙和爪的异常变形为特征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遗憾的是目前尚未见有PBFDV细胞培养成功的报道。
-
超种
在地理分布上不重合均作为种,把这个种在分化前可认为具有共同的祖先和共同的分布区的一群种的综合,称为超种。确切地追溯种的进化的一群,在生物地理学上是可以见到的。最后的地理变种无论在形态、生殖等其他方面都显示起源的纯一性,而且地区上也是一致的,因而成为划分的标准。
-
新区
是指南美大陆地区,与北地理区和南地理区相对应。北部以克利布过渡带连接北界。新界是从中生代末期经过新生代由于与其他大陆隔离程度大,因此动物区系的特异性很强,是由新热带区、新热带亚区的一区和一亚区构成。
-
多瘤病毒科
病毒DNA为双链环形,能与宿主细胞的4种组蛋白H2A、H2B、H3和H4形成微染色体。多瘤病毒可以感染鸟类、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但对某一种病毒而言则有其最适宜的宿主范围,一种病毒通常仅能高效率地感染某一种或某一类宿主,形成增殖性感染,而对亲缘关系较远的宿主感染效率较低,不能形成增殖性感染。
-
鹦嘴鱼
4行,背鳍起点前方正中有3~两颌齿多数愈合成齿板,形如鹦鹉嘴;下咽骨愈合为一,齿盘长方形,齿亦宽扁呈铺石状排列;上唇分裂成内、外唇,大多数种类内唇仅存在于唇的后部,前端与外唇连合,少数内唇沿唇的全长存在;分布于各热带海区。鹦嘴鱼科的鱼类栖息于珊瑚礁或岩礁之间,以珊瑚、贝类、海胆等无脊椎动物及藻类为食。
-
乳头瘤病毒科
中文名称:乳头瘤病毒科英文名称:Papovaviridae分类类型:科乳头瘤病毒科成员:属种型甲型乳头瘤病毒属(Alphapapillomavirus)人乳头瘤病毒2型(Humanpapillomavirus2)人乳头瘤病毒27型(Humanpapillomavirus27)人乳头瘤病毒57型(Humanpapillomavirus57)人乳头瘤病毒6型(Humanpapillomavirus6)人乳头瘤病毒11型(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