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相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无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史。药物治疗可使用锂盐、丙戊酸盐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喹硫平、利培酮或齐拉西酮(可用于抑郁和具混合特征的轻躁狂患者);快速循环发作者治疗上仍然以锂盐、丙戊酸盐等心境稳定剂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为主,抗抑郁药不仅会诱导轻/躁狂的转换,还会加快循环发作的发生,应避免使用。
-
双相障碍
概述: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BD)也称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affectivedisorder),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碳酸锂的副作用与血锂浓度相关。常用药物为心境稳定剂(锂盐、丙戊酸盐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喹硫平、鲁拉西酮、哌罗匹隆等)。
-
暴食障碍
概述:暴食障碍(bingeeatingdisorder,BED)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病因和发病机制:进食障碍的病因目前公认为综合因素致病,可从易感因素、促发因素和维持因素三个方面加以分析。2.暴食后无防止体重增加的补偿行为。躯体治疗: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并发症的对症治疗,以及针对肥胖的内科及外科治疗。
-
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与精神障碍共病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一、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常见的精神障碍共病:(一)抑郁障碍:美国一项对18岁或以上者的调查显示,一生中曾诊断过抑郁障碍的患者中共病物质使用障碍为24%;90%的个体患有人格障碍,其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最常见。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共患焦虑障碍者,焦虑障碍的复发率高,对治疗的依从性差。
-
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与精神障碍共病
概述: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与精神障碍的共病(comorbidity)又称为共患障碍(co-occurringdisorders),指同时患有物质使用障碍及独立的精神障碍,即同一个体至少符合一种物质(酒精或药物)使用障碍和至少一种独立精神障碍的诊断。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共患焦虑障碍者,焦虑障碍的复发率高,对治疗的依从性差。
-
共患障碍
概述: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与精神障碍的共病(comorbidity)又称为共患障碍(co-occurringdisorders),指同时患有物质使用障碍及独立的精神障碍,即同一个体至少符合一种物质(酒精或药物)使用障碍和至少一种独立精神障碍的诊断。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共患焦虑障碍者,焦虑障碍的复发率高,对治疗的依从性差。
-
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
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等对人格障碍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焦虑、抑郁、情绪不稳、人格解体及社会隔离等症状有改善作用。常用药物如氟伏沙明、氟西汀、舍曲林等。精神分析治疗:是人格障碍的传统治疗方法,其中自体心理学集中于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理解,客体关系理论则更关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
-
赌博障碍
病理性赌博者的家系成员中酒精等物质使用所致障碍及抑郁等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神经生物学机制:赌博障碍患者存在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γ-氨基丁酸等多种神经递质系统的失调。心理治疗:基于循证证据推荐的心理治疗主要有动机访谈、专门针对赌博障碍设计的认知行为治疗及正念治疗等。
-
暴食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2.一般精神病理评估需要评估是否伴发特定恐惧症、社交恐惧、单相抑郁、双相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酒精滥用或依赖、边缘性人格障碍等。(二)鉴别诊断:1.神经性贪食暴食障碍和神经性贪食一样有反复的暴食,但暴食后没有防止体重增加的补偿性行为,因此患者常有体重超重或肥胖。
-
边缘型人格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基本信息:《边缘型人格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是《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的一部分。尤其是当患者感到失去别人的关心时,心境会发生戏剧性改变,往往表现出不适当的、强烈的愤怒。在应激情况下可出现偏执和分离性症状。研究显示,进行辩证行为治疗的患者冲动控制能力、专注力及情绪管理能力能够获得大幅提高。
-
赌博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行为学派主要认为病理性赌博是通过巩固强化程序而习得的行为;(四)神经生物学机制:赌博障碍患者存在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γ-氨基丁酸等多种神经递质系统的失调。3.游戏障碍。(一)心理治疗:基于循证证据推荐的心理治疗主要有动机访谈、专门针对赌博障碍设计的认知行为治疗及正念治疗等。
-
边缘型人格障碍
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等对人格障碍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焦虑、抑郁、情绪不稳、人格解体及社会隔离等症状有改善作用。常用药物如氟伏沙明、氟西汀、舍曲林等。精神分析治疗:是人格障碍的传统治疗方法,其中自体心理学集中于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理解,客体关系理论则更关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
-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主要包括患者的主诉、现病史,如起病时间、主要症状、伴随症状和这些症状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已有的诊治经过;②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帕利哌酮、齐拉西酮等。
-
分离性身份障碍
此外,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神经认知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癫痫、躯体不适障碍、做作性障碍等均要与分离性身份障碍进行鉴别。
-
分离性身份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此外,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神经认知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癫痫、躯体不适障碍、做作性障碍等均要与分离性身份障碍进行鉴别。
-
疾病焦虑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②身体功能(如排便);不同患者的自知力也各异;普通人群中有健康焦虑症状(持续的、不切实际地担心或确信自己有某种疾病)的个体比没有健康焦虑的个体更可能出现其他精神障碍,包括抑郁障碍、恶劣心境、双相障碍、场所恐惧症、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强迫症。⑩心理社会功能;
-
神经发育障碍
最新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ICD-11和DSM-5均已取消了“精神发育迟滞”“心理发育障碍”“通常起病于童年和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将这些儿童青少年特有的疾病分类全部纳入成人体系,按生命发展周期排序和分类。无论是DSM-5还是ICD-11,按生命周期进行分类的精神疾病均从神经发育障碍开始。
-
对立违抗障碍
概述: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defiantdisorder,ODD)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发育水平不相符合的、明显的对权威的消极抵抗、挑衅、不服从和敌意等行为特征。伴发问题:对立违抗障碍的患者常伴有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境障碍、品行障碍等。辩证行为治疗也可用于对立违抗障碍。
-
对立违抗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与情绪调节相关的困难气质被认为与对立违抗障碍相关,如高水平的情绪反应和挫折耐受性差等。诊断对立违抗障碍时要确认这些行为不是由物质依赖、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等疾病所导致,同时要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以及正常的青春期“逆反”等相鉴别。辩证行为治疗也可用于对立违抗障碍。
-
疾病焦虑障碍
概述:疾病焦虑障碍(illnessanxietydisorder,IAD)是DSM-5引入的诊断,可以理解为其中包括了部分既往被诊断为疑病症(hypochondriasis)的患者以及部分既往被诊断为健康焦虑障碍(healthanxietydisorder)的患者。不同患者的自知力也各异;⑩心理社会功能;心理治疗:推荐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一线治疗。
-
分裂情感性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有一些患者可在典型的躁狂或抑郁发作之间插入1~五、治疗原则与常用药物:该病的治疗原则与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一致,应针对主要症状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氨磺必利、帕利哌酮等)、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卡马西平、丙戊酸盐等)或抗抑郁药(如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等)。
-
改良电抽搐治疗
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的适应证:①严重抑郁,有强烈自伤、自杀行为或明显自责自罪者;最新发表的荟萃分析提示MECT对精神分裂症的总体症状是有效的,不管是否合并抗精神病药物。另外有小样本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发现长期维持MECT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与单独药物治疗相比益处更大。
-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
概述: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acuteandtransientpsychoticdisorder,ATPD)是一类以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发作为特征的精神疾病,于1992年被正式引入ICD-10诊断系统。③伴或不伴有急性应激;④排除躯体器质性疾病及药物或酒精中毒等。②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帕利哌酮、齐拉西酮等。
-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概述: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acuteandtransientpsychoticdisorder,ATPD)是一类以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发作为特征的精神疾病,于1992年被正式引入ICD-10诊断系统。③伴或不伴有急性应激;④排除躯体器质性疾病及药物或酒精中毒等。②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帕利哌酮、齐拉西酮等。
-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一、服务对象: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5级或精神病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急性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
-
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培训管理办法
《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培训管理办法》由卫生部于2012年5月9日卫办疾控发〔2012〕55号印发,自2012年5月9日起实施。必授课程为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规范化治疗。教学督导员由精神疾病防治培训区域指导中心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精神科医师担任。(三)中南大学湘雅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