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活量
概述: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VC受呼吸肌强弱、肺组织和胸廓弹性及气道通畅程度的影响。测定肺活量因不限呼气的速度,而测不出呼吸道通气不畅的疾病,因此采用时间肺活量测定法,作为肺功能的动态指标较为理想。患肺阻塞性肺部疾病者往往需要5~注意事项:测量前应向被检者说明测量方法;
-
肺容量
肺容纳气体的量,称肺容量。1.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平静呼气末肺内存留的气量,称为功能残气量,它是补呼气量和残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约为2.5L。肺活量反映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6.肺总(容)量肺组织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总(容)量。
-
肺总量
概述:肺总量为深吸气后肺内所含的气体总量,即等于肺活量加残气量。TLC增加见于老年肺、肺气肿;TLC减少见于限制性肺疾病,如肺纤维化、肺不张等。女4.00±0.83L。降低:导致限制性通气障碍的各种情况使肺总量明显降低。注意:肺总量正常不一定代表肺功能正常,因肺活量和残气量的增减可互相弥补。
-
补呼气量
补呼气量是指平静呼气之后,再作最大呼气时,增补呼出的气量。补呼气量旧称“补呼气容积”,指平静呼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约占肺活量的1/3,反映气道的通畅度和呼气肌力量。正常成人约为1000ml。ERV减少可见于肺气肿、肥胖等。
-
胸围差
胸围差是让被测者尽力深吸气,记录胸围长度,再尽力深呼气,记录胸围长度,两者长度差,叫做胸围差。胸围差,可以间接地反映肺在一次呼吸活动中,最大通气能力的高低。测量部位是:在背部,皮尺放在两肩胛骨的下角下,在胸部,男性皮尺应齐乳晕下缘,女性乳腺已发育者,沿乳腺上第4肋骨处。
-
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日
自2002年起,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三是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日。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日是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病倡议组织的,由世界各地的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和患者团体开展各项活动。关于慢阻肺: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慢阻肺为世界第四大致死原因,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与艾滋病一起并列第4位。
-
补吸气量
概述:补吸气量(IRV)为平静吸气之后,再作最大吸气时,增补吸入的气量。反映肺的吸气储备能力、胸廓弹性及气道通畅情况等,IRV降低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胸腔积液等。女:1.50L。补吸气量(IRV)临床意义:补吸气量是肺活量的主要组分。它反应肺胸的弹性和吸气肌的力量,需和其他肺功能检查综合判断。
-
世界慢阻肺日
自2002年起,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三是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日。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日是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病倡议组织的,由世界各地的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和患者团体开展各项活动。关于慢阻肺: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慢阻肺为世界第四大致死原因,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与艾滋病一起并列第4位。
-
IRV
概述:补吸气量(IRV)为平静吸气之后,再作最大吸气时,增补吸入的气量。反映肺的吸气储备能力、胸廓弹性及气道通畅情况等,IRV降低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胸腔积液等。女:1.50L。补吸气量(IRV)临床意义:补吸气量是肺活量的主要组分。它反应肺胸的弹性和吸气肌的力量,需和其他肺功能检查综合判断。
-
深吸气量
深吸气量(inspiratorycapacity)是指平静呼气后所能吸入的最大气量。为肺容量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肺活量的2/3。正常成年男性为2617±548ml,女性1970±381ml。反映肺及胸廓的顺应性和吸气肌力量。IC降低见于肺气肿、脊柱侧凸等。
-
气速指数
气速指数(airvelocityindex)即气体流速指数。气速指数=[(最大通气量实测值/预计值)/(肺活量实测值/预计值)]×100%。气速指数对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功能损害的鉴别有一定价值。气速指数1.0为阻塞性通气功能损害,如慢性阻塞性肺病;1.0为限制性通气功能损害,如肺间质纤维化。
-
时间肺活量
时间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
-
用力肺活量
用力肺活量(forcedvitalcapacity)是指最大吸气至肺总量位后,以最快的速度所能呼出的全部气量。记作FVC。反映较大气道呼气期的阻力。用力肺活量下降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
最大呼气中段流量
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aximummidexpiratoryflow)是指从用力肺活量曲线上,计算获得用呼出肺活量25%~75%的平均流量。记作MMEF或MM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下降反映小气道阻塞,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