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碱性染料
概述:碱性染料是使用最早的一种染料,是由阳性电荷色素和盐酸、草酸组成的盐,或与氯化锌组成的复盐,故又称为碱基染料。主要品种苯胺紫,橙色浆状物,分子式:C25-H30-N3.Cl,耐酸、耐碱及一般有机溶剂。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出现眼部刺激症状时可用大量清水冲洗,误服者立即催吐,清水洗胃,洗后用蛋清保护胃黏膜。
-
细胞化学
细胞化学是指把细胞内局部存在的物质与细胞结构联系起来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领域。细胞化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如何将细胞超微结构与局部的化学分析联系起来,这将会对研究细胞成分方面起重要作用,还为自动影像分析技术提供更多的新染色方法,使细胞组分着色对比清晰,便于细胞精细结构进行定量测定。
-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与网织红细胞不同,点彩红细胞用干燥血膜染色显示,因为点彩是在细胞干燥过程中形成的。
-
巴斯德氏菌属
巴斯德氏菌属是包括鼠疫杆菌的一属细菌。菌体两端可被碱性染料染色。不运动,不形成孢子,革兰氏染色阴性,为好氧或兼性厌氧菌。此菌具有易侵染中胚层性细胞的趋向,通常多是淋巴腺型鼠疫,但也有肺型鼠疫。同时它还有一种在低温培养时可消失的荚膜,荚膜物质的抗原性很高(称作Schütze’s外膜抗原)。
-
昂纳-佩彭海姆染色法
昂纳-佩彭海姆染色法是由昂纳(P.G.Unna.1931)改良的佩彭海姆(A.Pappenheim,1899)的核酸鉴别染色法。用甲基绿与哌咯宁两种碱性染料的混合液浸染组织切片,核被染成绿色,而核仁和细胞质则被染成红色。根据布拉舍(1940~对于DNA的检测虽然比富尔根反应的特异性差,但对于同一材料则可鉴别出RNA和DNA。
-
外分泌腺
外分泌腺是进行外分泌的腺体,一般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由腺上皮包围起来的腺体和排泄分泌物的导管即排泄管,所以也称为导管腺。按不同的观点,有以下几种分类:(1)按构成腺体的腺细胞数,分为单细胞腺与多细胞腺。但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在漏出分泌腺中,也有大量分泌物和与细胞质分离者,所以很难明确地加以区别。
-
性染色质
性染色质sexchromatln指高等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内的一种可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小体。在人类中主要用口腔粘膜上皮细胞观察,用来判断性别或性染色体异常。因此,在正常女性中可观察到1个性染色质,在具有3条X染色体的个体中能观察到2个性染色质。在正常男性或者只有1条X染色体的卵巢发育不全综合症患者中看不到性染色质。
-
细胞液
细胞液是指充满于液泡的液体。细胞液除含有盐类、糖、有机酸外,还溶解着色素、丹宁、生物碱和蛋白质等,通常呈酸性。浆果的果汁大部分是细胞液,其特有的色、香、味就是基溶解于细胞液中的这些物质的存在。这些物质偶而以结晶或者不定形的粒子被析出。主要是由于盐类的关系,使它有一定的渗透值,并成为细胞吸水的动力。
-
异固缩
异固缩是细胞分裂时,核内染色质要凝缩成染色体结构,对碱性染料着色很深,一旦脱离分裂期,染色体去凝集成松散状态,此时染色着色力减弱。但是,有些染色体或其片段的凝缩周期与其它的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异固缩。其中在间期或前期过度凝缩,染色很深的称为正异固缩。在中期凝缩不足,染色很浅,称为负异固缩
-
染色质
现在认为染色质是细胞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染色质的基本化学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它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复合物。核小体是染色质包装的基本单位。染色质是一种动态结构。其形态随细胞周期之不同发生变化,进入有丝分裂时,染色质高度螺旋、折叠形成凝集的染色体。
-
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种类很多,可分为致病性钩体及非致病性钩体两大类。电镜下钩体为圆柱状结构,最外层是鞘膜,由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其内为胞壁,再内为浆膜,在胞壁与浆膜之间有一根由两条轴丝扭成的中轴,位于菌体一侧。
-
葡萄球菌属
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含有血液和葡萄糖的培养基中生长更佳,需氧或兼性厌氧,少数专性厌氧。肠毒素型食物中毒由ⅲ和ⅳ群金葡萄菌引起,ⅱ群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速度比ⅰ和ⅳ群缓慢很多。食物中毒病人的呕吐物,粪便或剩余食物在作细菌分离鉴定的同时,接种于肉汤培养基中,孵育后取滤液注射于6~
-
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的形态呈多样性,通常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直径大约10~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是胸腺非依赖性的,颗粒中含有大量的组胺。两条链伸向胞浆内部,在结构和功能上都象CD3分子的ζ链;通过FcR,肥大细胞可从循环中吸附大量的IgE分子在细胞表面,作为相应抗原的特异性受体。
-
红细胞碱粒凝集试验
与网织红细胞不同,点彩红细胞用干燥血膜染色显示,因为点彩是在细胞干燥过程中形成的。检查名称:红细胞碱粒凝集试验分类:临床血液检查红细胞红细胞碱粒凝集试验的原理:红细胞经碱处理后破裂,溢出血红蛋白成为影细胞,残存的RNA呈颗粒状凝集沉积于影细胞中,经美蓝染色后,可清晰地见到蓝色颗粒。相关疾病:溶血性贫血
-
Heinz小体染色试验
概述: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可致红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减少,随之出现高铁血红蛋白增高,最后形成变性珠蛋白小体,这是附在细胞膜上的一种变性血红蛋白颗粒,又称血红蛋白包涵体,能补某些碱性染料染成紫色或蓝黑色小点。操作方法:(1)取耳血2滴,滴于凹玻片上,加入等量5g/L甲紫盐水溶液2滴。
-
甲基绿-哌咯宁染色法
昂纳-佩彭海姆染色法是由昂纳(P.G.Unna.1931)改良的佩彭海姆(A.Pappenheim,1899)的核酸鉴别染色法。用甲基绿与哌咯宁两种碱性染料的混合液浸染组织切片,核被染成绿色,而核仁和细胞质则被染成红色。根据布拉舍(1940~对于DNA的检测虽然比富尔根反应的特异性差,但对于同一材料则可鉴别出RNA和DNA。
-
布拉舍(Brachet)试验A
昂纳-佩彭海姆染色法是由昂纳(P.G.Unna.1931)改良的佩彭海姆(A.Pappenheim,1899)的核酸鉴别染色法。用甲基绿与哌咯宁两种碱性染料的混合液浸染组织切片,核被染成绿色,而核仁和细胞质则被染成红色。根据布拉舍(1940~对于DNA的检测虽然比富尔根反应的特异性差,但对于同一材料则可鉴别出RNA和DNA。
-
着丝粒
即使是局限型着丝粒,在减数分裂期也往往看不到原缢痕。在局限型着丝粒部位,无论是用四氧化锇固定和铁矾苏木精染色,还是用富尔根染色,在一条染色单体中都是由一个或者二—四个富尔根染色阳性的小粒及与此小粒相连接的细丝组成,而且有异染色质与着丝粒部位相邻。
-
变性球蛋白小体染色试验
概述: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可致红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减少,随之出现高铁血红蛋白增高,最后形成变性珠蛋白小体,这是附在细胞膜上的一种变性血红蛋白颗粒,又称血红蛋白包涵体,能补某些碱性染料染成紫色或蓝黑色小点。操作方法:(1)取耳血2滴,滴于凹玻片上,加入等量5g/L甲紫盐水溶液2滴。
-
粗面内质网
粗面内质网是指腺细胞和生长中的卵母细胞等的固定材料,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线状、层状,可被碱性染料充分染色的为C.Garnier(1897)称之为细胞质的部分。尤其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发展,显示该部分富有粗面内质网,并了解到RNA的存在是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决定的。从而肯定了粗面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场所这一假想。
-
胞饮作用
胞饮作用指活细胞不靠通透性从外界摄取液态物质的现象。继而从这些伪足的前端形成面向细胞内的凹陷,凹陷前端进一步缢缩断离而形成小泡(胞饮液泡)。通常这些小泡与溶酶体融合在一起,将内容物消化后,摄入细胞质内。碳水化合物或核酸本身并不是胞饮作用的诱导物,但若与蛋白质等共存时可一起被摄入。
-
芳甲烷染料
长期接触可致皮炎。常见为碱性嫩黄,又名盐基淡黄、盐基槐黄,是碱性染料一种,分子式:(C17-H21-N3)-,主要用于棉、麻、丝、毛、皮革和纸张的染色。芳甲烷染料中毒:芳甲烷染料碱性嫩黄具有轻度刺激性,可引起皮炎、结膜炎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一般短暂脱离即可自愈。有致膀胱癌病例,细胞培养可以抑制肝细胞生长。
-
核蛋白
核蛋白是指在细胞质内合成,然后运输到核内起作用的一类蛋白质。细胞中核蛋白主要存在于染色体和核糖体中。RNA-核蛋白能溶于等渗食盐溶液。组成核蛋白的蛋白质部分主要是组蛋白和精蛋白等碱性蛋白,也有其他蛋白质如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分子极大,每个分子由2130条肽链组成,每天肽链的分子量为1.7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