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的生物因素之间以及生物、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物质循环。对于物质特别是营养物质来说,非生物环境、生物等都是它的贮留场所,随着生活活动的进行,以特定的循环时间,循环率从一个贮留场所转移到另一个贮留场所,物质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一面发生变化,一面移动。
-
生态系统
这一科学概念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首次提出。水和C、H、O、N、P等营养物质也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合成、分解,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间反复进行着生物-地球-化学的循环作用。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以生物群落为核心,形成整个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生态系统除了需要能量外,还需要水和各种矿物元素。这些基本元素首先被植物从空气、水、土壤中吸收利用,然后以有机物的形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在整个地球上,极其复杂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网络系统把各种自然成分和自然地理单元联系起来,形成更大更复杂的整体——地理壳或生物圈。
-
微生物生态
在自然界,一切生物群落都包含微生物组分,如果没有微生物这些分解者,群落便不能完成其物质循环,大量的有机质堆积起来,势必窒息生物群落本身的发展。豆血红蛋白由原蛋白和血红素辅基组成,原蛋白的基因由植物编码,血红素由细菌提供,只有当固氮菌侵入豆科植物根部形成根瘤的过程中,豆血红蛋白的基因才表达。
-
生态农业
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玛雅农场的前身是一个面粉厂。
-
生产者
生产者主要指吸收、利用太阳能后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绿色植物。由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合成的有机物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础。它们通过叶绿素吸收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摄取的无机物质合成为有机物质,并将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质中,为地球上其他一切生物提供得以生存的食物。
-
化能合成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是自然界中存在某些微生物,它们能以二氧化碳为主要碳源,以无机含氮化合物为氮源,合成细胞物质,并通过氧化外界无机物获得生长所需要的能量。例如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等。这些微生物的活动,对维持地球上物质循环的平衡以及对净化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
真菌
菌体由菌丝组成,无根、茎、叶的分化,无叶绿素,不能自己制造养料,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活的低等生物。有些真菌的菌丝无隔膜,为多核细胞。真菌能分解各种有机物,增加土壤肥力,在自然界物质循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真菌作为病原微生物还能侵入人体和动物,引起毛发、皮肤、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其他内脏的真菌病。
-
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体系。(4)农业生态系统受到自外部的有目的控制,并非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通过内部的反馈实现的。
-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是存在于地表面或土壤颗粒间隙和颗粒表面的微生物。枯草杆菌、假单胞菌、梭状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纤维分解菌、放线菌以及各种真菌等,都是营有机营养生活的,都能分解土壤有机质,作为分解者而在自然界(生态系)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大作用。
-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人为的因素是指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所造成的。
-
生物地理群落
生物地理群落是生物群落和它赖以生存的环境所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由苏联生态学家苏卡切夫(B.CyкачeB)于1944年提出,其基本含义与生态系统的概念相同。它强调生物群落及其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一个森林,一片草原等都可视为一个生物地理群落,它是地球表面上自然界的基本单位。
-
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等生态学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例如,将秸杆作糖化处理,用作家畜饲料,再用家畜排出物培养食用真菌,然后用残留菌床碎屑养殖蚯蚓,最后把蚯蚓利用过的残屑,连同排泄物一同送回农田,做到物尽其用。
-
细菌门
细菌门(Bacteriophyta)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清楚。少数自养生活,如紫细菌、硫细菌等。杆菌:细胞呈杆棒状,长1.5~个体为单细胞分枝的丝状体,能产生分生孢子(conidospore)。由于放线菌的分枝丝状体和孢子形成的方式和真菌很相似,因此可把它们看作是细菌和真菌的过渡类群。
-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遗传变异、生命活动规律等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类、动植物等相互关系的学科。微生物与发酵工业、自然界物质循环及人类和动植物病害的发生关系密切。微生物是生物学的重要实验材料,因此微生物学对其他生物学科的发展,特别是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
生物圈
概述:生物圈亦称生态圈、生物层,是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生物圈是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具有一定调节功能的动态平衡的系统。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人类对生物圈的主要影响有:温室效应、破坏大气臭氧层、酸雨和排放有毒物质造成环境污染。
-
分解者
分解者亦称还原者(reducers)。是把动植物残体分解为简单化合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的异养生物。主要有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白蚁、螨等腐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与生产者所起的作用正好相反。各类生态系统的分解速率大不相同,它取决于分解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
-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是生物种类最多、结构最复杂、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比较旺盛、生物生产力和现存量最大、稳定性程度较高和生态效益最强的生态系统。它具有抗御风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环境和保护周围其他生态系统等作用。
-
北方针叶林
北方针叶林俄语叫做泰加林,我国又称为寒温性针叶林。林下有一个灌木层和一个草本层,而由苔藓构成的地被层在许多林下十分发育,有时连片分布,密被地表。低温限制了细菌和真菌等分解者的活动,使北方针叶林下具有很厚的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所以在这里物质循环比较缓慢,与热带和亚热带森林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