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目鳗
出处:《吉林中草药》拼音名:B M M n别名:七鳃鳗(薛德熵《系统动物学》),七星子鱼(《吉林中草药》)。生境分布:部分时期栖息于海中,成长后游至淡水河流中产卵,为洄游性鱼类。在鱼皮中维生素B1与维生素B12的含量远较其他鱼类为高,腹皮中的含量比背皮高。功能主治:治夜盲症、角膜干燥。
-
七星鱼
拼音名:QīXīnɡY 别名:七星子鱼、八目鳗、七鳃鳗来源:七鳃鳗目(八目鳗目)鳗科东北七鳃鳗LampetramoriBerg;生境分布:东北。化学成份:含甜菜碱(betaine)、基氨基酸(croatine)、蛋白质、维生素A、D。功能主治:滋补强壮。治夜盲症,角膜干燥:七星鱼风干,日服2次,每次1条,作菜肴,佐餐。
-
七鳃鳗
拼音名:QīSāiMán英文名:lamprey别名:七星子鱼、八目鳗、七星鱼、七星鳗来源:药材基源:为七鳃鳗科动物七鳃鳗的全体。肌节自最后鳃孔至肛门红75节。前、后部渐低,后部与尾鳍相连,鳍条软而细密。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部分时期栖息于海中成长后于4-5月回游至浅水河流中砂砾底产卵。鱼皮含维生素B1、B12。
-
IgM
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IgM)是由5个单体通过一个J链和二硫键连接成五聚体,分子量最大,为970kD,沉降系数为19S,称为巨球蛋白(macroglobulin)。膜表面IgM是B细胞识别抗原受体中一种主要的SmIg。(2)降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非IgA和IgG型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蛋白丧失性胃肠病等。
-
裂头蚴
迭宫属的裂头蚴形态:曼氏裂头蚴长0.5cm~当大鱼吞食含有裂头蚴的小鱼或鱼卵后,裂头蚴可侵入大鱼的肌肉组织内继续生存,直到终宿主食入带裂头蚴的鱼时,裂头蚴方能在其肠内经5周~5周发育孵出六钩蚴,被剑水蚤吞食后发育成原尾蚴,原尾蚴被蛙类吞食可发育成裂头蚴,人吞食含有裂头蚴的第二中间宿主可引起曼氏裂头蚴病。
-
阔节裂头蚴
概述:阔节裂头蚴(plerocercoidlarvaeofDibothriocephaluslatus或phyllobothriumlatum)为裂头属的裂头蚴,是寄生在鱼体内阔节裂头绦虫的第三期幼虫。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后,在15~当大鱼吞食含有裂头蚴的小鱼或鱼卵后,裂头蚴可侵入大鱼的肌肉组织内继续生存,直到终宿主食入带裂头蚴的鱼时,裂头蚴方能在其肠内经5周~
-
免疫球蛋白M
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IgM)是由5个单体通过一个J链和二硫键连接成五聚体,分子量最大,为970kD,沉降系数为19S,称为巨球蛋白(macroglobulin)。膜表面IgM是B细胞识别抗原受体中一种主要的SmIg。(2)降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非IgA和IgG型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蛋白丧失性胃肠病等。
-
性别分化
性别分化sexdifferentiation指个体发生中表现雌雄特征的过程。在原始生殖细胞向卵原细胞或精原细胞分化、生殖腺的发生、附属生殖器官的形成、二次性征的出现等情况下,无论那一方面,最初皆具既可向雌性又可向雄性的分化能力(性双能性)系统,以后再逐渐向某一性别方向发展。
-
无脊椎动物血红蛋白
无脊椎动物血红蛋白是以铁卟啉为辅基的一种结合蛋白质。但蛔虫血细胞和血浆中的血红蛋白,是两种不同的血红蛋白。长吻沙蚕、海参类、魁蛤、八目鳗的一种(EntosPhenusjoPonicus)等血球中的血红蛋白,其分子量为16,700—56,500,沙蚕属、旋螺属、蚯蚓以及其它无脊椎动物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分子量为35万—280万。
-
雌性先熟
雌性先熟指雌雄同体的生物,先是雌相发达,然后出现雄相的现象,与雄性先熟相对应。八目鳗以及某种两栖类,其生殖腺在发生初期虽然都有卵巢样结构,但约半数的个体在不到产生成熟卵的阶段,就分化为精巢。雄相的出现是为群体中的等级性所支配,在群体中雄者被除掉时,则雌性中之最强者出现雄相。
-
无颌类
无颌类是脊椎动物中仅有的不具两颌的一纲,无真正上、下颌动物的总称。分头甲亚纲和翼甲亚纲,现存的种类,前者有八目鳗目,后者有盲鳗目。脊椎动物除去无颌类,总称为有颌类(Gnathostom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