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筋藤
拼音名:JīnTénɡ别名:三托藤、坎香藤、香藤、藤满山香、九牛藤、骚羊果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筋藤的全株。花萼裂片长圆形,长约1.5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400m的山地疏林下或山谷、水沟旁。性味:辛;性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主风湿痹痛;胃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
四方藤
《中医大辞典》·四方藤:四方藤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药志》。性味归经:微苦、涩,平。化学成分:本品含岩白菜素。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胀痛,腰肌劳损,筋络拘急。拼音名:SìFānɡTénɡ英文名:TreebineStem别名:宽筋藤、红宽筋藤、春根藤、伸筋藤、方根藤、蚂蝗藤、软筋藤、风藤、方藤、红四方藤、翼枝白粉藤。
-
大松身
概述:大松身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南宁市药物志》记载的宽筋藤之别名。别名:伸筋藤、舒筋藤、大松身来源及产地:防己科植物中华青牛胆Tinosporasinensis(Lour.性味归经:微苦,凉。功能主治:舒筋活络,祛风除湿。①治风湿痹痛,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②捣敷乳腺炎,无名肿毒。
-
红四方藤
概述:红四方藤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草药》,即《广西中药志》四方藤的别名。别名:宽筋藤、红四方藤、蚂蝗藤、软筋藤。分布广西、广东等地。性味归经:微苦、涩,平。功能主治:祛除风湿,舒筋活络。主治风湿痹痛,四肢挛急,腰肌劳损,跌打内伤。或浸酒内服。化学成分:本品含岩白菜素。
-
桂龙药酒
其他应符合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M)。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温肾补血。用于风湿骨痛,慢性腰腿痛,肾阳不足、气血亏虚引起的贫血、失眠多梦、气短、心悸、多汗、厌食,腹胀、尿频等症。50ml,一日2次。广西壮族自治区药品检验所起草
-
蝶兰
拼音名:DiéLán别名:小接筋藤、金环草、缩筋草、分筋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蝶兰的全草。唇瓣紫色,3深裂,近十字形,侧裂片长圆形,中裂片近倒卵形,中央具褶片,基部各具1个2叉状的胼胝体。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附生于海拔1300-1800m的林中树上和岩壁上。性温功能主治:疏风解表;舒筋活络;风湿痹痛;
-
短瓣花
别名:短瓣石竹、僮仁局、小儿新光、扣仁荡、生烟叶、松筋藤、土牛膝[广西]来源:石竹科短瓣花属植物短瓣花BrachystemmacalycinumD.Don,以带根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舒筋活络。根:用于白喉,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病后虚弱。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金沙草
拼音名:JīnShāCǎo别名:牛吊西、曲须、扫把藤、斑鸠窝、须须药、软筋藤来源:药材基源:为海金沙科植物小叶海金沙的全草及孢子。营养羽片生于叶轴下部,长圆形,长7-8cm,宽4-7cm,单数羽状,或顶生小羽片有时二叉;小羽片9-11片,互生,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长1.5-3cm,宽1.5-2cm。性味:甘;舒筋活络;目赤肿痛;
-
雷公连
原形态:雷公连,附生藤本。中肋表面平坦,背面隆起,侧脉与中肋成30度锐角斜伸,然后弧形上升,边缘连接,细脉网状。花丝基部宽,长约4mm,药隔线形,药室长圆形,从顶部外向纵裂。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附生于常绿阔叶林中树干上或石崖上。性味:味辛;性凉功能主治:舒筋活络;祛瘀止痛。有祛瘀生新、镇痛的功能。
-
棱枝卫矛
《*辞典》:棱枝卫矛: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L nɡZhīW iM o别名:小千金、硬筋藤来源:为卫矛科植物棱枝卫矛的根。二歧聚伞花序腋生,花序总梗长约9厘米,小花有短梗,长约0.5厘米;生境分布:生于灌木丛林中。性味:辛微涩,温。功能主治:驱风除湿,舒筋活络。附方:①治风湿疼痛:小千金一两煨水服;
-
马尾伸筋
《*辞典》:马尾伸筋:出处:《江西中药》拼音名:MǎWěiShēnJīn别名:牛尾菜(《救荒本草,),大顺筋藤(《植物名实图考》),大伸筋(《中药志》),百部伸筋、水摇竹、伸筋草、龙须草、牛尾伸筋、牛尾节、牛尾卷、水球花、大叶伸筋、牛尾蕨(《湖南药物志》)。卵形、长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6~性味:苦,平。
-
牛抄藤
《*辞典》:牛抄藤: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拼音名:Ni ChāoT nɡ别名:长叶海金沙(《广州植物志》),驳筋藤,介指藤,缠藤(《广西药植名录》),柳叶海金沙(《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海金沙科植物曲轴海金沙的全草。5对,互生,柄长3~治风湿麻木,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肾炎水肿,跌打损伤。
-
伸筋藤
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拼音名:ShēnJīnT nɡ别名:宽筋藤、无地生须(《广西中兽医药植》),青宽筋藤(《陆川本草》),砍不死(《南宁市药物志》),舒筋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单叶互生;宽卵形至圆状卵形,长7~种子长约5毫米,半圆球形,腹面内陷。生境分布:生于林中。外敷跌打筋断,风湿骨痛;
-
小花五味子根
拼音名:XiǎoHuāWǔWèiZǐGēn别名:香石藤、铁骨散、过山龙、小血藤、满山香、小密细藤、接筋藤、黄袍、五味子、萝松根、大伸筋、小花五味子藤、黄袍小血藤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味子科植物小花五味子的根。花单性,雌雄异株;性味:辛;性温功能主治:祛风利湿;理气活血。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
小花五味子藤
拼音名:XiǎoHuāWǔW iZǐT nɡ别名:香石藤、大伸筋、铁骨散、小密细藤、接筋藤、黄袍小血藤、满山香[云南]来源:为木篮科北五味子属植物小花五味子SchisandramicrantbaA.C.Smith.以根入药。秋季挖根,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单叶互生;功能主治:祛风利湿,理气止痛。用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胃痛,月经不调,肾炎。
-
小千金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千金:别名:硬筋藤来源:卫矛科小千金EuonymusaculeatusHemsl.,以根入药。生境分布: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性味:辛、微涩,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治风湿疼痛,脚转筋。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患处。
-
链珠藤属
中文名链珠藤属拼音名lianzhutengshu拉丁名Alyxia中国植物志63:61属下物种长花链珠藤、长序链珠藤、串珠子、富宁链珠藤、橄榄果链珠藤、贵州链珠藤、海南链珠藤、尖叶链珠藤、筋藤、兰屿链珠藤、乐东链珠藤、链珠藤、毛叶链珠藤、勐龙链珠藤、茉莉链珠藤、卫矛叶链珠藤、狭叶链珠藤、陷边链珠藤
-
钻地风
《全国中草药汇编》:钻地风:拼音名:Zu nD Fēnɡ别名:桐叶藤、利筋藤来源:虎耳草科钻地风属植物全叶钻地风Schizophragmaintegrifolia(Franch.)Oliv.,以根及藤入药。淡归经:脾经功能主治:舒筋活络,祛风活血。附方:治四肢关节酸痛:钻地风根或藤一斤半,八角枫、五加皮、丹参各半斤,白牛膝六两,麻黄五钱。
-
南山藤属
中文名南山藤属拼音名nanshantengshu拉丁名Dregea中国植物志63:492描述DregeaE.Mey.南山藤属,萝藦科,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的南部,我国有南山藤D.volubilis(L.f.)Benth.exHook.f.等4种,主产南部。花萼裂片卵形,内面有腺体;属下物种大丽子藤、贯筋藤、苦绳、苦绳(原变种)、丽子藤、丽子藤(原变种)、南山藤、楔叶南山藤
-
大叶千里光
别名:松筋藤、滇南千里光来源:菊科大叶千里光SeneciohoiDunn,以藤茎入药。生境分布:广西、云南。性味:辛、微苦,微温。功能主治:舒筋活络,祛风除湿。主治风湿痹痛,肌腱挛缩,小儿麻痹后遗症。3钱,水煎服;或用全株适量,水煎外洗。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滇南千里光
原形态:滇南千里光攀援藤本,长达3m或更长。有细长梗及条形苞叶;总苞筒状,长约7mm,直径约4mm,被茸毛;花期10月至翌年1月。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疏林下及灌丛中。性味:味辛;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地上部藤茎:味辛、微苦、性微温。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的功能。用于风湿痹痛、肌腱挛缩,小儿麻痹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