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步癍
七步癍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腰部正中线,第五腰椎棘突下方与骶骨关节间凹陷中。主治癍。一般针刺出血。
-
小江
小江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腹部,平脐旁开2.25寸。左右计2穴。主治发痧、腹绞痛等。一般直刺0.5~1.0寸。
-
马蜞癍
马蜞癍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胸部,乳头直下1.5寸。左右计2穴。主治发癍结核。一般用针挑出血。
-
左宜
左宜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胸部,左乳头外侧旁开1寸直下,第五、六肋骨之间。主治春温、乳腺炎、胸膜炎、心内膜炎、肋间神经痛等。一般针刺0.2~0.3寸;可灸。
-
左俞
左俞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胸部,左乳头外侧旁开1寸直下,第九、十肋骨之间。主治秋疫、胃病、肠疝痛。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右宜
右宜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胸部,右乳头外侧旁开1寸直下,第五、六肋骨之间。主治乳腺炎、胸膜炎、心内膜炎、肋间神经痛等。一般直刺0.2~0.3寸;可灸。
-
右俞
右俞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胸部,右乳头外侧旁开1寸直下,第九、十肋骨之间。主治肝疾患、肠疝痛等。一般直刺0.2~0.3寸;可灸。
-
耳后静脉三条
耳后静脉三条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耳壳背面三条静脉处。主治目疔、目赤痛等。一般用针挑刺出血。
-
后期门
后期门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髂骨嵴上缘,正对大转子与尾骨尖连线之中点处。左右计2穴。主治难产、坐骨神经痛。一般针1.5~3.0寸;可灸。
-
纪门
纪门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胸部,乳头外侧1寸直下,当第六肋间隙处。左右计2穴。主治妇人月里风、胸膜炎、乳腺炎、肋间神经痛。一般针0.3寸;可灸。
-
足明
足明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大腿远端内侧,股骨内上髁上缘稍上方,胭窝横纹上2.5寸处。主治妇人月里风、膝关节炎。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足罗
足罗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大腿胫侧,股骨内上髁上方,髌骨中线上4寸。主治妇人月里风、下肢痉挛、月经不调、腿膝疼痛。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治转筋
治转筋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足内踝上缘,直对内踝高点之凹陷中。左右计2穴。主治腰痛、恶疮溃烂、转筋、腓肠肌痉挛、关节痛。一般灸7~14壮。
-
郎阴
郎阴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臀部,平第二骶椎棘突的两旁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吐血不止、腰神经痛、股神经痛、腹坚急、二便闭。一般针1~2寸;可灸。
-
蛎兑
蛎兑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足背侧,第二跖趾关节两侧前方处。左右计4穴。主治鼓胀虚肿。一般直刺0.2~0.3寸。
-
德与
德与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胸部正中线旁开三横指,当第一肋骨上缘处。主治昏迷。一般沿皮刺0.5~1.0寸。
-
五行散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福州方):方名:五行散组成:荆皮1两,川蒲1两,独活1两,赤芍1两,白芷1两。功效:化毒散结。主治:痈疽。制备方法:上为散。
-
叭哒杏仁粉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福州方)处方甜杏4两,白冰16两。功能主治润肺化痰,清金降火。主用法用量研和为粉。开水冲粘,当茶点服用,
-
鹧鸪血
《*辞典》:鹧鸪血:出处:福州台江区《验方汇集》拼音名:Zh GūXu 来源:为雉科动物鹧鸪的血。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鹧鸪条。功能主治:福州台江区《验方汇集》:治尿血,和冰糖冲开水服。摘录:《*辞典》
-
木瓜曲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福州方):组成:木瓜4两,沉香3钱,辰砂3钱。功效:敛肺健脾,伐肝和胃,开郁导滞。主治:气滞积聚。制备方法:上为末,面粉糊为曲。
-
肉桂理中丸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福州方):组成:理中丸加肉桂1两。主治:阴寒腹痛,霍乱呕吐,停食呕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