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地蕨
《中医大辞典》·阴地蕨:阴地蕨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12厘米,3回羽状分裂,最下羽片最大,有长柄,呈长三角形,其上各羽片渐次无柄,呈披针形,裂片长卵形至卵形,宽0.3~治头晕头痛,咳血,惊痫,火眼、目翳,疮疡肿毒。外包疮毒。(如无白萝卜,可单用冰糖煎水服)②治虚咳:一朵云二至五钱。水煎,早晚分服。
-
一朵云
出《天宝本草》。又名一朵云、小春花、蛇不见、独脚蒿、破天云。入肺,肝经。1.治头晕头痛,小儿高热惊风,惊痫,癫狂,瘰疬,火眼,目翳,百日咳,支气管肺炎,肺热咯血,哮喘。2.治痈疮肿毒,蛇咬伤。全草含阴地蕨素,槲皮素-3-O-α-L-鼠李糖-7-O-β-D-葡萄糖苷;鲜草煎剂在体外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
小春花
概述:小春花为中药名,出自《闽东本草》,为《本草图经》记载的阴地蕨之别名。别名:一朵云、小春花、蛇不见、独脚蒿、破天云来源及产地:阴地蕨科植物阴地蕨Botrychiumternatum(Thunb.)Sweet的带根全草。入肺,肝经。1.治头晕头痛,小儿高热惊风,惊痫,癫狂,瘰疬,火眼,目翳,百日咳,支气管肺炎,肺热咯血,哮喘。
-
阴地蕨属
中文名阴地蕨属拼音名yindijueshu拉丁名Botrychium中国植物志02:11属下物种薄叶阴地蕨、长白山阴地蕨、长柄阴地蕨、粗壮阴地蕨、钝齿阴地蕨、多裂阴地蕨、华东阴地蕨、劲直阴地蕨、蕨萁、绒毛阴地蕨、扇羽阴地蕨、四川阴地蕨、下延阴地蕨、小叶阴地蕨、药用阴地蕨、阴地蕨、云南阴地蕨
-
西南小阴地蕨
拼音名:XīNánXiǎoYīnDìJué别名:西南阴地蕨来源:药材基源:为阴地蕨科植物薄叶阴地蕨的全草或根茎。二回羽片4-5对,狭卵形至宽披针形,基部下侧1片最大,长约8cm,宽约3cm,羽状分裂;孢子叶自总叶柄上长出,高出营养叶,叶柄长14-16c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600-3200m的溪边林中。性味:甘;解毒消肿。
-
扇叶阴地蕨
拼音名:ShànYèYīnDìJué别名:高山独角蒿、蕨藄、独脚蒿来源:药材基源:为阴地蕨科植物扇羽小阴地蕨的全草。营养叶阔披针形,肉质,从总柄中部或中部以上生出,长3-8cm,宽1-1.5cm,有短柄;孢子叶生于营养叶片基部,柄长2.5-4c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0m以上的草甸或灌木林下。性味:苦;肺热咳喘;
-
孢子囊
1.孢子囊是孢子虫类的合子(受精卵),在卵囊内分裂,形成许多孢子母细胞,孢子母细胞再分裂后才形成孢子,这时,把孢子母细胞在卵囊中或卵囊外形成的膜,或连同内含物一起称为孢子囊。藓类的孢子囊特称为孢蒴。在种子植物中,胚珠相当于大孢子囊,花药相当于小孢子囊。后一类和泥盆纪的蕨类化石古生松叶兰类相当;
-
光板猫叶草
《*辞典》:光板猫叶草: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GuānɡBǎnMāoY Cǎo来源:为景天科植物大叶火焰草的叶及全草。一年生草本,全体有腺毛。上部叶互生,卵形至宽卵形,长2~花瓣5,白色,披针形,长3~心皮5,略叉开。生境分布:生于阴湿石隙,或砖墙、碎石缝中。治吐血,咳血。水煎,早晚饭前各服一次。
-
药用小阴地蕨
拼音名:YàoYònɡXiǎoYīnDìJué别名:蕨萁细辛来源:药材基源:为阴地蕨科植物药用阴地蕨的全草。总柄长2-3cm,基部有鞘状苞片,芽不外露。羽片4-6对,互生,第1对羽片最大,卵形或三角形,长5-8cm,宽5-6cm,二回羽状;孢子囊圆形,黄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2100m的竹林或灌丛阴湿处。性味:微苦;
-
独蕨箕
《*辞典》:独蕨箕: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拼音名:D Ju Jī别名:蕨箕参来源:为阴地蕨科植物绒毛阴地蕨的根。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26厘米。8厘米,末回小羽片或裂片边缘有粗大重锯齿。孢子叶自不育叶的下部或近基部生出,比不育叶短,2~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杂木林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滋补,平肝散结。
-
云南小阴地蕨
拼音名:YúnNánXiǎoYīnDìJué别名:蕨叶一枝蒿来源:药材基源:为阴地蕨科植物云南假阴地蕨的全草。孢子叶全长8-10cm,自基部1对羽片的腋间或稍高处生出,细瘦,孢子囊穗为圆锥状,长4-5cm,宽3-4cm,二至三回羽状,被绒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3000m的杂木林下。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抓地虎
《全国中草药汇编》:抓地虎:别名:劲直阴地蕨来源:蕨类阴地蕨科植物抓地虎BotrychiumstrictumUnd.,以全草入药。性味:甘,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毒蛇咬伤。3钱,水煎兑酒服;外用捣烂调麦面敷患处。
-
蕨类植物
至于蕨类植物起源于苔藓植物的论点,因缺乏足够的证据,而且难以解释两者生活史上的极大差异。在东北等地作蕨菜食用的主要是分株紫萁(OsmundacinnamomeaL.var.AsiaticaFernald)名薇菜。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耳蕨属(Polystichum)、铁角蕨属(Asplenium)的许多种及灯笼草(Palhinhaeacernua(L.
-
独蕨萁
拼音名:D Ju Q 别名:绒毛阴地蕨、蕨萁参来源:蕨类阴地蕨科蕨萁属植物独蕨萁BotrychiumlanuginosumWall.,以全草入药。性味:微苦,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平肝散结。用于疮毒,淋巴结肿,目中生翳。3钱,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经验九藤酒
处方:青藤4两,钓钩藤4两,红藤(即理省藤)4两,丁公藤(又名风藤)4两,桑络藤4两,菟丝藤(即无根藤)4两,天仙藤(即青木香)4两,阴地蕨(名地茶,取根)4两,忍冬藤2两,五味子藤(俗名红内消)2两。功能主治:远年痛风,及中风左瘫右痪,筋脉拘急,日夜作痛,叫呼不已。摘录:《医学正传》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