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薯
概述:山薯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性味归经:甘,平。治脾虚泄泻,肺虚咳嗽,消渴,小便频数,遗精,虚劳羸瘦,自汗盗汗,食少倦怠,慢性肾炎,小儿遗尿,妇女带下。化学成分:本品含薯蓣皂苷元、多巴胺(Dopamine)、山药碱(Batata-sine)、止杈素(AbscisinⅡ)、胆碱、鞣质和多种氨基酸、山药多糖等。
-
白薯莨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薯莨:拼音名:B iShǔL nɡ别名:山仆薯、板薯、那亚、榜花薯、叶板茨、榜薯、野葛薯、山薯来源:薯蓣科薯蓣属植物白薯莨DioscoreahispidaDennst.,以块茎入药。蒴果三棱状长椭圆形,硬革质,长3.5-7cm,宽2.5-3cm,密被柔毛;薯蓣皂甙(Dioscine)为薯蓣碱之二氢异构体,作用性质相似,但较弱。
-
小叶金花草
别名:孔雀尾、小野鸡尾、金花草、凤尾连、解毒蕨来源及产地:中国蕨科植物野鸡尾Onychiumjaponicum(Thunb.)Kuntze的全草,广布长江以南各地,北到河北西部,河南南部和秦岭南坡。1.治风热感冒,急性胃肠炎,痢疾,黄疸,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小便不利,煎服:15~"③《福建中草药》:"清热利尿,凉血止血。
-
芎黄散
《卫济宝书》卷下:芎黄散:处方:川芎大黄黄芩何首乌各15克当归黄连香白芷各10克制法:上为细末,捣烂。又治便毒。用法用量:温酒或白汤调服。《袖珍》卷四引汤氏方:别名:芎散组成:大芎半两,干地黄半两,山薯蓣2钱半,当归2钱半,芍药2钱半,甘草(炙)2钱半。用法用量:每服半钱,温盐汤调下,用少许揩齿脚亦佳。
-
金粉蕨
拼音名:JīnFěnJu 别名:野鸡尾、小野鸡尾、柏香莲、小金花草、水金鸡尾、孔雀尾、土黄连、解毒蕨、日本乌蕨来源:中国蕨科金粉蕨属植物金粉蕨Onychiumjaponicum(Thunb.)Kunze,以全草入药。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感冒高热,肠炎,痢疾,小便不利;解山薯、木薯、砷中毒;外用治烧烫伤,外伤出血。
-
马肠薯蓣
拼音名:MǎChánɡShǔYù别名:三叶薯、野山薯来源: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马肠薯蓣的块茎。茎左旋,有纵长条纹,常微带紫色,光滑无毛。叶互生,常有3种类型:一是全株单叶,叶片心形或三角状卵形;再是全为3全裂至3小叶,被针形,长5-16cm,宽1.5-5cm,先端骤凸,基部较狭而圆钝,外侧小叶基部稍偏斜,斜卵形。
-
苕叶细辛
出处:湖北《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拼音名:Ti oY X Xīn别名:盘山草、山薯(《广西药植名录》),土细辛(湖北《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治感冒头痛,咳喘痰多,牙痛,口舌生疮,跌打损伤。①《广西药植名录》:祛风,发汗,行气,消肿,祛痰止血。外用:捣敷、研末撒或吹鼻。
-
山薯面
《臞仙活人方》:方名:山薯面组成:山薯。功效:补养。用法用量:去皮,薄切,日中晒干,挼为末,筛,如常面食之。加酥蜜为醇面尤精。
-
山薯粥
《臞仙活人方》:方名:山薯粥组成:山薯(山生者佳,圃种者无味)。功效:补养。用法用量:去皮,捣研为泥末,每碗粥用2合,蜜2匙,同炒令凝,以匙揉碎,候粥熟,投搅令匀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