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触角
〔1〕触角指节肢动物的第一对头部附肢,为触觉及嗅觉器官。昆虫类、唇足类、倍足类、贫足类、综合类则具一对触角,而称为有角类(Antennata,Atelocerata)。〔2〕涡虫类其他无脊椎动物中,从身体前端附近左右成对的突起也称为触角。蜗牛等腹足类有2对,第二对的尖端(蜗牛等柄眼类)或基部(椎实螺等基眼类)有眼。
-
头触角
头触角亦称口触角。系腹足纲头部着生之触角,与外套触手及上足触手相对应。裸鳃亚目具前后2对。肺螺亚纲中,基眼目之头触角为1对,其基部有眼;柄眼目则有2对,于后头触角之顶端有眼。
-
外显性
在果蝇的‘无触角’的突然变异中,具有同质基因的果蝇并不是全部没有触角,而是一部分具有正常触角。与此相反有时不能表现其效果的异质显性基因及同质隐性基因,则称为不完全外显性(incompletepenetrance)。外显性与表现度相同,受变更基因或环境条件的影响,有时也可因性别而不同。
-
嗅感受器
昆虫类一般体表的角质层与特别薄的表皮膜相连,表面有突出的毛状物.或表皮层下埋有嗅小体,其本身也为薄的表层覆盖,内部有数个至数十个嗅感受细胞(为存在于感觉毛基部深处的双极神经元)的树状突,伸入并达到感觉毛的尖端,或侧壁的微细小孔.与外界空间接触。在齿鲸类缺乏嗅觉,鼻孔内也无嗅神经分布。
-
大触角
大触角即甲壳纲之第二触角。为小触角(第一触角)之对应词。
-
黑蚂蚁
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HēiM Yǐ来源:为蚁科昆虫黑蚁的全虫。前胸背板甚发达,中胸背板较小。雄蚁较雌蚁略小,均有翅,其触角细长,不呈屈膝状。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10%)可用作刺激剂,或作收敛剂以减少足汗。功能主治:治蛇咬伤和疔毒肿痛。②治疔毒肿痛:黑蚂蚁、苍耳虫共春绒涂。
-
家白蚁
翅微具淡黄色。后唇基极短,前唇基白色,长于后唇基。头后部呈圆形,而前部呈方形。前胸背板前缘略翘起。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家白蚁能建筑大型巢,营群集生活,群体一般居住于林地、庭园的土壤或树干内,以及建筑木材中等,有时也定居于衣箱书柜等家俱内。肾经功能主治:滋补强壮。用法用量:内服:晒干研粉,3-5g。
-
大颚类
大颚类亦称大鳃类。系节肢动物的一个亚门,由甲壳纲、唇足亚纲、倍足亚纲、烛亚纲、综合亚纲和昆虫纲等6纲组成。从唇足亚纲至昆虫纲这5纲以陆生为主,具触角和气管,故称有触角类(触角类Ante-nnata)或有气管类(Tracheata)。
-
大鳃类
大颚类亦称大鳃类。系节肢动物的一个亚门,由甲壳纲、唇足亚纲、倍足亚纲、烛亚纲、综合亚纲和昆虫纲等6纲组成。从唇足亚纲至昆虫纲这5纲以陆生为主,具触角和气管,故称有触角类(触角类Ante-nnata)或有气管类(Tracheata)。
-
被蛹
被蛹是昆虫蛹的一种类型,是裸蛹的对应词,属弱颚蛹之一种。全体表高度硬化,触角、足、翅紧密贴附身体,大部分鳞翅目、双翅目的长角类(蚊、大蚊)和短角类(虻)的蛹属此类型。有作茧的,也有裸体隐藏于土中的,还有用丝固定在地被物上的。
-
缘桑螺
《*辞典》:缘桑螺:出处:《证类本草》拼音名:Yu nSānɡLu 别名:桑树上牛儿(《丹溪心法》),桑牛、天螺(《纲目》)。原形态:雌雄同体。具螺形贝壳,形小如椎实,壳薄,暗色,半透明。性味:《品汇精要》:无毒。功能主治:①《范汪方》:主脱肛。②《小儿宫气方》:治小儿惊风,用七枚焙研,米饮服。
-
行夜
《*辞典》:行夜:出处:《别录》拼音名:X nɡY 别名:负盘(《别录》),屁盘(陶弘景),夜行(《本草拾遗》),气蠜(《纲目》)。触角丝状,11节。跗节5节,雄虫前肢的跗节膨大。成虫栖于石块及朽木下,昼伏夜出,捕食小虫,遇刺激则于肛门腺放出黄色恶臭的气体。功能主治:《别录》:疗腹痛,寒热,利血。
-
腺介幼虫
从背甲的腹端的开口部生出这种胸肢,并拨水游泳,腺介幼虫在进行短期的游泳生活后,靠固着盘的粘腺(cement腺)的分泌物,固着于岩石等物体上,头部向下倒立,脱去背甲,从左右的外套膜分泌背板、峰板、循板等壳板,完全包住身体,完成了变态。腺介幼虫因口器退化,不能摄食。
-
额斑黄胡蜂
中文名:额斑黄胡蜂拉丁名:Vespulamaculifrons中文目名:鞘翅目中文科名:胡蜂科中文属名:黄胡蜂属采集描述:李铁生,中国经济昆虫志-膜翅目胡蜂总科,科学出版社,1985,p41.有毒/泌毒部位:尾针毒素类型:血液毒毒性:动物毒素,蜂毒类。溶血作用(肥大细胞脱粒作用;神经系统作用);细胞溶解作用;过敏反应和免疫。
-
台湾铃腹胡蜂
中文名:台湾铃腹胡蜂拉丁名:Ropalidiataiwana中文目名:鞘翅目中文科名:胡蜂科中文属名:铃腹胡蜂属有毒/泌毒部位:尾针毒素类型:血液毒毒性:动物毒素,蜂毒类。细胞溶解作用;中毒途径:蛰刺形态:台湾铃腹胡蜂两触角窝之间下部黑色,上部深棕色,两复眼内缘下部黄色,上部黑色,额上半部及颅顶为黑色。
-
海牛
海牛外形呈纺锤形,颇似小鲸,但有短颈,与鲸不同。海牛皮下储存大量脂肪,能在海水中保持体温;御敌能力不强,行动迟缓。生出后,母兽把幼兽举出水面,驮在背上,过两小时,又逐渐把幼兽浸到水中,幼兽便能随着母兽游泳。外套膜覆盖头部。性味《本草原始》:"味咸,温,无毒。"②《纲目拾遗》:"益肾固精。
-
头眼
软体动物多种类型的眼中,与外套眼、背眼、壳眼相反,而把头部的1对眼称头眼。柄眼类(蜗牛)在第二触角上,基眼类椎实螺(Lymmaeajaponica)在触角的基部。
-
综合亚纲
综合亚纲Symphyla系节肢动物门大颚亚门的一纲。因兼具唇足亚纲、倍足亚纲和昆虫纲等的特征而得此名。形略似蜈蚣,由头部及与其相连的几乎同样的15个体节构成。具1对多分枝状的气管,其气门位于头部的下面,近触角的基部。生殖孔不成对,仅1个,位于躯干部第三体节的腹面,第四步足的前方。
-
无节幼体
无节幼体是低等甲壳类孵化后最初的幼体,但高等甲壳类在更高的发育阶段才开始出现(十足目、糠虾目)甲壳纲之幼体中,身体尚不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呈扁平椭圆形,在正中线前方有无节幼体眼1个,其后方有口和消化管(肛门尚未开启),左右具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和大颚等3对附肢,这一阶段称为无节幼体。
-
海蟑螂
拼音名:HǎiZhānɡLánɡ别名:海蛆、海岸水虱来源:药材基源:为海蟑螂科动物海蟑螂的全体。腹肢具有呼吸功能,雄性第1腹肢外肢是不等四边形,内肢较小,阴茎呈细长锥形;尾肢细长,原肢长度约为宽度的4倍,末端分出的内外肢,细长呈锥刺状,内肢长于外肢,且左右长度亦不相等,在雌雄性亦有明显差异。主跌打损伤;
-
触角芒
触角芒为昆虫触角顶端的枝状突起。果蝇具有该部分带足样构造的触角芒足(Aristapedia)的变异体,从其对应的分节构造来看,它可促使位置信息作用的形成。另外,多毛类的触手亦有称为触角芒的。
-
瓣鳃类
瓣鳃类亦称斧足类、无头类(Acephala)、缺头类(Lipocephala)、双壳类(Bivalvia)。贝壳藉背端(壳顶)之铰合齿铰合,腹缘藉前后2条闭壳肌(肉柱)之收缩而闭合,藉位于背缘外面(或内面)之韧带的弹性和闭壳肌之松弛而开张。无头部,除海扇等具外套眼外,均无眼,亦无触角。雌雄异体或同体,不行交接。
-
同源器官转化
同源器官转化是由W.Bateson(1894)提出的术语。指某一环节或其体段的附属构造,表现出其他环节或其他体段的附属构造的性状。这主要是见于节肢动物附肢上形成的畸形,典型的现象是原附属构造被其他环节的附属构造代换的所谓代换性器官转化(德Ersatzbom-osis)。此外尚有螳螂的触角被切断后能再生出足来;
-
头部附肢
头部附肢是构成节肢动物头部体节的附肢。包括触角(1对、2对或无)、大颚和小颚(1对或2对)。大颚和小颚特称为口肢,构成口器。
-
嗅觉突起
嗅觉突起rhinophore是软体动物的一种化学感受器,位于裸鳃类两对头触角内后部。有多数与长轴成直角的平行走向的皱襞。
-
信息素
信息素pheromone是在动物组织内产生、并分泌释放到体外能引起同种其它个体的特有行为或发育分化的活性物质之总称。信息素一般是结构比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极微量即可表现其特有的生理活性。凡借化学接触感受而发挥作用的(化学接触感受位于雌性姬蠊(Blattella)的触角表面,是雄性识别雌性的信息),称为接触信息素。
-
转决定
转决定是一般胚胎细胞一旦决定,沿着特定类型进行分化的方向是稳定的,但在果蝇中发现了某种突变体或培养的成虫盘细胞中有时会出现不按已决定的分化类型发育,而生长出不是相应的成体结构,这种现象叫转决定。转决定同基因突变不同,它是一群细胞而不是单一细胞发生变化。如触角成虫盘细胞变成翅或腿等。
-
虱目
虱目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头小,触角短,复眼退化,无单眼;3个胸节完全愈合,故分节不明显;攀缘足,渐变态。人及哺乳动物的外寄生虫终生不离寄主。可传播斑疹伤寒,回归热等病。阴虱(Pthiruspubis),状如蟹,白色,中、后胸足具大爪。寄生于人的阴部,世界性分布。体虱(phumanusvar.cor-poris),寄生在人体各处。
-
赤翅蜂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Ch Ch Fēnɡ来源:为胡蜂科昆虫赤翅蜂的全虫。触角1对,细长弯曲。腹部黄褐色,呈长椭圆形,各腹节之中央及后半均有黑褐色的横纹。生境分布:多集于杉、桧林中,至7、8月间,营巢产卵,幼虫孵化后于9月间化蛹而渐变为成虫。毒性:有小毒。功能主治:主蜘蛛咬及疔肿、疽病疮。
-
灯蛾
《*辞典》:灯蛾: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Dēnɡ 别名:飞蛾、火花、慕光(崔豹《古今注》),扑灯蛾(《祝穆试效方》)。秋季捕取。原形态:体肥大,茶褐色,长约3厘米,展翅阔约8厘米。口吻发达,下唇须长。附方:治痔管:扑灯晕十个,蜣螂一个,同放罐内一宿,加麝香一钱。阴干为末,吹入管内,自能出水,水干即愈。
-
石蜐
《*辞典》:石蜐:出处:《纲目》拼音名:Sh Ji 别名:紫蜐(《苟子》),龟脚(《纲目》),龟脚蛏(《纲目拾遗》),观音掌(《药材资料汇编》)。原形态:为大型的有柄蔓足类。体分头状部和柄部;头状部宽3厘米,高2厘米,呈淡黄绿色,由8块大的主要壳板及基部24片小型壳板所成,每壳的表面都有明显的生长线;触角退化;
-
花蚊虫
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HuāW nCh nɡ别名:黄蚂蚁(《全展选编 皮肤科》)。原形态:形如蚂蚁,全身散生褐色毛,鞘翅甚短,长方形,颜色深蓝或暗绿。功能主治:解毒,杀虫,止痒。(性味以下出《云南中草药》)②治神经性皮炎:黄蚂蚁适量,除去蚁头,挤出内脏浆汁涂患部,6~5天脱痂,皮肤光滑柔软而痊愈。
-
水黾
《*辞典》:水黾: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ShuǐMiǎn别名:水马(《本草拾遗》),水爬虫(《纲目》),婆子(《东医宝鉴》),水和尚,水豆油(蔡邦华《昆虫分类学》)。单眼退化;栖于水上,能跳跃,捕食其他小虫。性味:《本草抬遗》:有毒。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治痔。三日连三服。久痔脓血者,二、三十服。
-
香蕉弄蝶
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原形态:香蕉弄蝶,成虫体长30-35mm,展翅展75-85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成虫产卵于香蕉、芭蕉叶上,以老熟幼虫在卷叶中越冬,翌年春季化蛹。性味:苦;寒归经:肝;胆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聤耳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吹耳。治化脓性中耳炎。摘录:《中华本草》
-
蝤蛑
《*辞典》:蝤蛑: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Y uM u别名:蝤媒(陶弘景),拨棹子、蟳(《本草图经》),海蟳(《闽中海错疏》)。腹部退化,折伏于头胸部下方,无尾节及尾肢,雌性腹部呈圆形,雄者呈三角形,腹肢退化,藏于腹的内侧,雌者4对,用以抱卵;生境分布: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
蝇虎
《*辞典》:蝇虎: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Y nɡHǔ别名:蝇狐、蝇蝗、蝇豹(崔豹《古今注》)。第2对为脚须,如触角,雄性末节膨大成交配器。腹部较狭,前腹有生殖孔及生殖板,尾端有疣状突起的纺锤突,内通纺绩腺,能分泌粘掖而抽丝。功能主治:《纲目拾遗》:《徐顺之验方》云,调血脉,治跌打损伤;
-
螲蟷
《*辞典》:螲蟷: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Zh Dānɡ别名:土蜘蛛、蛈蝪(《尔雅》),颠蟷虫(《本草拾遗》),蛈母(《纲目》)。下面有附肢6对,第1对螯状,第2对为脚须,似触角,雄者末节膨大成交配器。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一切丁肿,附骨疽蚀等疮,宿肉赘瘤,烧为束和腊月猪脂敷之。
-
竹蠹虫
《*辞典》:竹蠹虫:出处:《纲目》拼音名:Zh D Ch nɡ来源:为竹蠹虫科昆虫竹蠹虫的幼虫。原形态:体形小而细长,长约5毫米,亦褐色。头部隐于前胸下,触角1对,从眼前直出,分11节,末端呈棍棒状。竹秆旁有小孔而落粉屑者,即被害处。功能主治:《纲目》:治小儿蜡梨头疮,取慈竹内者,捣,和牛溺涂之。
-
竹象鼻虫
拼音名:ZhúXiànɡBíChónɡ英文名:Weevil别名:竹象来源:药材基源:为象虫科动物竹象鼻虫的全虫。鞘翅茎角亦有一大的黑斑;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竽竹林中。成虫5月底出现,6-8月日子盛,在土室内越冬。性味:辛;温归经:肝;肾经功能主治:祛风湿;主风湿痹痛用法用量:内服:浸酒,3-5个。主治风寒腰腿痛。
-
唇足类
唇足类系节肢动物门大颚亚门之一纲。躯于部的体节(最后的2-3节除外)中各有步足1对,各体节的背板、侧板、腹板有明显区别。在头部有由10余个至400个小节构成的1对长触角,以及数个单眼或1对复眼。口器由大颚、第一、二小颚和毒颚(toxi-cognath)组成,毒颚具第一节的附肢变态而成的毒爪。
-
触角腺
触角腺系甲壳纲软甲亚纲中之端足目、糠虾目、燐虾目、十足目的排泄器官,开口于第二触角基部。在系统上也与环节动物的体节器相同。始于薄壁之体腔囊,经具括约肌的漏斗和复杂曲折的输尿管、排泄管,开口于上述部位,输尿管有时互相交叉,在管壁的连接处产生连络口,形成网状的迷路。
-
触手
大多具有触觉和化学感觉的感受器。栉水母的1对触手出自触手鞘。软体动物的外套膜和上足周围有许多丝状突起,分别称为外套触手(pallialtentacle)和上足触手(epipodialtentacle)。触手的伸缩和屈曲除由于肌肉(水螅型为表皮肌细胞)的作用外,海参和原环虫类还藉助于体液于其基部的垒内进出而伸缩。
-
叩头虫
《*辞典》:叩头虫:出处:《纲目》拼音名:K uT uCh nɡ别名:跳百丈(《纲目拾遗》),跳搏虫、膈膊虫(《中国医学大辞典》),跳米虫、蛷(《动物学大辞典》),剥剥跳(《系统动物学》)。幼虫多栖于地下,啮食作物的种子、根及茎等。(《泉州本草》)③治四肢痿痹,行动不便:叩头虫,酒炙为末,泡酒服。
-
葡萄斑衣蜡蝉
葡萄斑衣蜡蝉发生与为害葡萄斑衣蜡蝉,在北方葡萄产区多有发生,零星为害。成虫和若虫均可跳跃,爬行较快,可迅速躲开人的捕捉。(2)抓住幼虫大量发生期喷药防治,可喷的药有:2000倍溴氰菊酯、功夫菊酯、速灭杀丁、灭扫利、天王星、菊马乳油、菊氧敌、辛硫磷等1000倍液或甲胺磷1500倍液,狠抓幼虫期防治,可收良好效果。
-
草蜘蛛
《*辞典》:草蜘蛛:出处:《纲目》拼音名:CǎoZhīZhū别名:花蜘蛛(《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来源:为草蛛科动物草蛛的全虫。第2对为脚须,似触角,雄性末节膨大成交配器;生境分布:单独生活,5、6月间,抽丝张漏斗状的网于灌木,草丛间,捕食其他小虫。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丁肿出根,作膏涂之。
-
豉虫
《*辞典》:豉虫: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ChǐCh nɡ别名:豉母虫(《补缺肘后方》)来源:为豉虫科昆虫豉虫的全虫。生境分布:生活于池沼中,常在水面旋回游泳,夜间每飞行空中。卵产于水草上,幼虫成长后,造茧化蛹而变为成虫。性味:《本草拾遗》:消毒。功能主治:《本草拾遗》:蚀息肉,敷恶疮。
-
大头狗
《*辞典》:大头狗:出处:《陆川本草》拼音名:D T uGǒu别名:毫螭虫、土蚱子、土蚂蚱子(《中国农作物病虫图谱》)。来源:为蟋蟀科昆虫油葫芦的全虫。足3对,后足的腿节甚粗壮。生境分布:常栖息于杂草内或砖瓦、土块下。性味:《陆川本草》:辛咸,温。功能主治:《陆川本草》:解毒。9个研末,蜜糖调服。
-
头盾
〔l〕头盾是后鳃类侧腔目头盾类头部的盘状物。一般认为由触角愈合而成,其背面有眼,与前鳃类之扁玉螺的前足相似。壳蛞蝓等的头盾可能在砂泥中潜行时起作用。〔2〕头盾=唇基。
-
头骨测量法
头骨测量法是为客观地表现头骨性状的测量方法(骨骼测量法之一),常将头骨固定于耳眼面。主要测量点如图所示,测量器械是用触角计(德Tasterzi-rkel)、滑动计(德Gleitzirkel)测直线距离,用卷尺测周径,用坐标计(德Koordin-atenzirkel)同时测弦长与弧高,用角度计(德Goni-ometer)测颜面角和其它的角。
-
螯肢
螯肢是属于有螯亚门(Chelicerata)头部第一对附肢,相当于其他节肢动物的大颚,第二对是足须相当于小颚(第一小颚),但这些也有认为是相当于各种甲壳类的第二触角及大颚。螯肢由2—3节构成,多数成为适于捕捉的钳状构造,有的还在末端钩尖内面具毒腺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