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蓼子草
《*辞典》:蓼子草: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LiǎoZǐCǎo别名:小毛蓼(《种子植物名称》),小蓼子草、红蓼子(《四川中药志》)。来源:为蓼科植物细刺毛蓼的全草及根。叶互生,披针形,长8~(选方出《重庆草药》)备注:此外,同属植物酸模叶草(参见假辣蓼条)及蚕茧草(参见蚕茧草条),在四川亦作蓼子草用。
-
假辣蓼
出处:《陆川本草》拼音名:JiǎL Liǎo别名:白辣蓼(《岭南大学校园植物名录》),大马蓼(《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来源:为蓼科植物酸模叶蓼的全草。叶披针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先端渐尖,常微钝,基部楔形,下面具腺点,上面常有新月形斑点,绿色,主脉及叶缘具粗硬刺毛;生境分布:喜生于近水处。
-
水蓼
兹据《本草衍义》、《纲目》等,将《本经》的蓼实、《别录》的蓼叶均作为水蓼的药用部分,蓼叶见本条,蓼实另详专条。治痧秽腹痛,吐泻转筋,泄泻,痢疾,风湿,脚气,痈肿,疥癣,跌打损伤。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利湿消滞,杀虫止痒。(《广西中草药》)④治痢疾,肠炎:水辣蓼全草二两,水煎服,连服三天。
-
蚕茧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蚕茧草:拼音名:C nJiǎnCǎo别名:蓼子草、小蓼子草、红蓼子来源:蓼科蓼属植物蚕茧草PolygonumjaponicumMeisn.的全草。叶片披针形,长6-12cm,宽1-1.5cm,先端渐尖,两面有伏毛及细小腺点,有时无毛,但叶脉及叶缘往往有紧贴刺毛。2.毒性蚕茧草乙醇提取物小鼠胃的LD50为31.5g/kg[1,2]。腰膝寒痛;
-
小毛蓼
拼音名:XiǎoM oLiǎo别名:小蓼子草、红蓼子草、小红蓼子草、细刺毛蓼来源:蓼科小毛蓼PolygonumbarbarumL.var.gracile(Dans.)Steward,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四川。性味:微辛,温。功能主治:散寒活血。主治大病后虚寒,久疟。外用治麻疹。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搓皮肤或煎水洗,使疹透发。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白辣蓼
拼音名:BáiLàLiǎo别名:蓼子草、马蓼、假长尾叶蓼、假长尾蓼、山蓼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长鬃蓼的全草。叶片披针形,稀广披针形,长3-5(-8)cm,宽1-1.5(-2.5)cm,先端渐狭,钝头,基部楔形,两面无毛,边缘及背面中脉有伏生小刺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草地上。性味:辛;大肠经功能主治:解毒;无名肿毒;
-
红辣蓼
《*辞典》:红辣蓼: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拼音名:H nɡL Liǎo别名:琼柳草(《贵州中医验方秘方》),蓼子草(《贵州民间方药集》),斑蕉草(《中国药植图鉴》),青蓼、蝙蝠草(《泉州本草》),辣马蓼、辣椒草(《江西民间草药验方》)。(《贵州中医验方秘方》)②治痢疾:辣蓼根八钱,水煎,糖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