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壳斗
指壳斗科植物坚果外面或下部呈杯状、碗状、盘状或球状的总苞,外面常有针刺或鳞片,例如槲、栗、栎、棒的果实外部的壳斗。
-
野槟榔
《*辞典》:野槟榔: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拼音名:YěBīnɡLɑnɡ来源:为壳斗科植物白皮柯的花序。叶互生,革质,椭圆状披针形或矩椭圆形,长6~果序长10~1.5厘米,果实的3/4为壳斗包被,壳斗木质,上排为覆瓦状的鳞片,被有棕黄色细毛,苞片三角形和壳斗贴生,顶端和壳斗分离;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温、湿密林中。
-
白猪栗
拼音名:BáiZhūLì别名:滇锥栗、椎栗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高山栲的果实。壳斗宽卵形至近球形,常有短柄,顶端破裂,连刺直径1.5-2cm,高1.2-1.8cm,熟时2瓣裂,刺常基部连生成3-5刺环,刺长3-6mm,稀达1cm,壳斗壁可见;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2800m的针阔叶混交林或杂木林中。摘录:《中华本草》
-
白猪栗根
拼音名:BáiZhūLì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高山栲的根或茎皮。壳斗宽卵形至近球形,常有短柄,顶端破裂,连刺直径1.5-2cm,高1.2-1.8cm,熟时2瓣裂,刺常基部连生成3-5刺环,刺长3-6mm,稀达1cm,壳斗壁可见;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2800m的针阔叶混交林或杂木林中。性平功能主治:收敛止泻。
-
栲栗果壳
花单性,雌雄同株;雌花每朵藏于一总苞内,排成一短的穗状花序。总苞径约2.5cm,外被密生鹿角状锐刺,成熟时开裂,3-4裂瓣,壳斗壁厚1-1.5mm,刺长0.7-1.4cm,基部或中部以下汇合生成刺束,较密生,壳斗内壁密被棕色长绒毛,外壁及刺幼时被灰色细毛,壳斗成熟时近无毛,每壳斗具1坚果;性味:味苦;性平功能主治:除湿热。
-
栲栗
拼音名:KǎoLì别名:锥栗、米锥栗、勒翠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桂林栲的种子。总苞径约2.5cm,外被密生鹿角状锐刺,成熟时开裂,3-4裂瓣,壳斗壁厚1-1.5mm,刺长0.7-1.4cm,基部或中部以下汇合生成刺束,较密生,壳斗内壁密被棕色长绒毛,外壁及刺幼时被灰色细毛,壳斗成熟时近无毛,每壳斗具1坚果;性味:甘;
-
栲栗叶
拼音名:KǎoLìYè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桂林栲的叶。总苞径约2.5cm,外被密生鹿角状锐刺,成熟时开裂,3-4裂瓣,壳斗壁厚1-1.5mm,刺长0.7-1.4cm,基部或中部以下汇合生成刺束,较密生,壳斗内壁密被棕色长绒毛,外壁及刺幼时被灰色细毛,壳斗成熟时近无毛,每壳斗具1坚果;性味:苦;涩肠止泻。
-
多穗石柯叶
《*辞典》:多穗石柯叶:出处: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拼音名:DuōSu Sh KēY 别名:甜茶来源:为壳斗科植物多穗柯的叶。单叶互生;卵状披针形至近椭圆形,长12~果序长22~1.6厘米,基部圆形,仅中央和壳斗愈合;生境分布:生于温暖的山地,在土壤湿润肥沃的山谷中生长最好。性味:甜。功能主治:治高血压。
-
锥栗
《全国中草药汇编》:锥栗:拼音名:ZhuīL 别名:栲栗、山椎、锥子树、勒翠、桂林栲、米锥栗来源:壳斗科锥栗CastanopsischinensisHance,以壳斗、叶和种子入药。生境分布:南部及西南部各省区(云南除外)。性味:种子:甘,平。功能主治:健胃补肾,除湿热。种子:治肾虚,痿弱,消瘦。1两,水煎服。
-
栗
拼音名:L 别名:板栗、毛栗壳、栗子树、大栗来源:壳斗科栗CastaneamollissimaBlume[C.bungeanaBlume],以果实、花序、壳斗、树皮、根皮、叶入药。生境分布:辽宁、陕西、河北、山东、江西、四川、湖南、广西。树皮含有鞣质。功能主治:果实:滋阴补肾。主治腹泻,红白痢疾,久泻不止,小儿消化不良。瘰疬瘿瘤。
-
多穗石柯根
拼音名:DuōSuìShíKēGēn别名:甜茶根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多穗石栎的根。壳斗浅盘形,包围坚果基部,直径9-14mm,高3-5mm;果脐深内陷,直径6-8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2000m的山地密林中,路边的灌丛中偶见。性味:甘;主肾虚腰痛;风湿痹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摘录:《中华本草》
-
多穗石柯果
拼音名:DuōSuìShíKēGuǒ别名:甜茶果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多穗石栎的果实。Lithocar-puslitseifolius(Hance)Chun]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鲜用或晒干。壳斗浅盘形,包围坚果基部,直径9-14mm,高3-5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2000m的山地密林中,路边的灌丛中偶见。性味:甘;
-
多穗石柯茎
拼音名:DuōSuìShíKēJīnɡ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多穗石栎的茎枝。壳斗浅盘形,包围坚果基部,直径9-14mm,高3-5mm;果脐深内陷,直径6-8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2000m的山地密林中,路边的灌丛中偶见。功能主治:祛风湿;主风湿痹痛;损伤骨折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摘录:《中华本草》
-
槲实仁
《*辞典》:槲实仁:出处:《纲目》拼音名:H Sh R n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槲树的种子。冬季果实成熟后采收,连壳斗摘下,晒干,除去壳斗及种壳,取出种子,晒干。放通风干燥处。性味:《纲目》:苦湿,平,无毒。②《现代实用中药》:治小儿佝偻病。注意:桃可成《食物本草》:小便淋涩者,不宜食之。
-
柯树皮
《*辞典》:柯树皮: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KēSh P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柯树树皮的韧皮部。叶互生,革质,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花雌雄同株;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坡丛林间。性味:《本草拾遗》:味辛,平,有小毒。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大腹水病,取白皮作煎,争可丸,如梧桐子大,平旦(服)三丸,须臾又一丸。
-
青杠膏
《*辞典》:青杠膏: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拼音名:QīnɡG nɡGāo来源:为壳斗科植物高山栎之叶煎煮成的膏。3厘米,先端圆形或钝,基部圆形至浅心形,全缘或有齿状锯齿,幼时有锈色柔毛,老后仅下面除中脉外有蜡质锈色细绒毛,侧脉6~苞片卵状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钝头,顶端与壳斗分离,开展;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橡实壳
《*辞典》:橡实壳:出处:《唐本草》拼音名:Xi nɡSh K 别名:橡斗壳(《日华子本草》),橡豆子壳(《余居士选奇方》),橡子壳(《玉楸药解》)。②《日华子本草》:止肠风,崩中,带下,冷热泻痢。(《仁斋直指方》)②治肠风下血:橡豆子壳,用白梅肉填满,两个合定,铁线扎住,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米饮下。
-
青冈栎
青冈栎是壳斗科的常绿乔木,5月开黄绿色花,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柔荑花序,细长下垂。坚果卵形或椭圆形,生于杯状壳斗中,10月成熟。它对气候条件反应敏感,是因为叶片中所含的叶绿素和花青素的比值变化形成的。农民就根据这个信息,预报气象,安排农活。种子含有淀粉,可酿酒,做糕点、豆腐;
-
板栗
板栗壳斗科。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边缘有刺芒状锯齿,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被灰白色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成直立的穗状--花序,花被6裂,雄蕊10~雌花生于雄花序基部,常3朵集生,外包针刺状总苞。3,褐色,顶端常具短柔毛,生于总苞形成的壳斗内,成熟时总苞4裂。树皮可提取丹宁和染料;
-
白栎蔀
《*辞典》:白栎蔀: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B iL B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白栎果实上带有虫瘿的总苞。11毫米,毡片卵状披针形,覆瓦状排列。果期10月。生境分布:生于丘陵的山坡、林中。化学成份:白栎的壳斗、树皮均含鞣质,种子含淀粉30%。功能主治:健脾消积,理气,清火,明目。治疝气,疳积,火眼赤痛。
-
壳斗科
中文名壳斗科拼音名kedouke拉丁名Fagaceae描述Fagaceae壳斗科,双子叶植物,8属,约900种,大部产北半球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5属,约279种,几乎全国均有分布,大部种类的木材都很有价值,有些种类的果实可食,有些种类的树皮和壳斗含单宁,作染料或鞣料,有些树叶作天蚕的饲料,为我国主要造林树种之一。
-
辽东栎
拼音名:Li oDōnɡL 别名:青冈、杠木、小叶青冈、青冈柳、柴树来源:壳斗科辽东栎QuercusliaotungensisKoidz.,以果实、壳斗、树皮、根皮入药。生境分布:黄河流域和东北各省。性味:果:苦,微温。功能主治:果:健脾止泻,收敛止血。主治脾虚腹泻,久痢,痔疮出血,脱肛便血,子宫出血,白带,恶疮,痈肿。
-
槠子
《*辞典》:槠子: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ZhūZǐ别名:株子(《饮膳正要》)。来源:为壳斗科植物苦槠或青椆的种仁。羽状侧脉9~雌花序穗状腋生。壳斗扁球形,直径8~果期10月。叶互生,坚纸质;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至倒披针形,长3~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遗》:止泄痢,食之不饥,令健行,能除恶血,止渴。
-
槲皮
《*辞典》:槲皮:出处:《唐本草》拼音名:H P 别名:赤龙皮、槲木皮(《肘后方》),槲白皮(《崔氏纂要方》)。小枝粗壮,淡黄色或灰黄色,被灰黄星状柔毛。壳斗含鞣质3.41~(《崔氏纂要方》)⑤治小儿瘰疬:槲皮,去粗皮,切,煎汤频洗。(《圣惠方》)⑥治一切赤白痢久不差:干姜、槲白皮(姜汁炙五度)一两。
-
栗毛球
《*辞典》:栗毛球:出处:《纲目》拼音名:L M oQi 别名:栗毛壳(《唐本草》),栗刺壳(《日用本草》),风栗壳(《广东中药》Ⅱ),板栗壳斗(江西《草药手册》)。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总苞。功能主治:治丹毒,瘰疬痰核,百日咳。②《唐本草》:疗丹火疮、毒肿。附方:①治痰火头疬:风栗壳一两,蜜枣三枚。
-
柞树皮
《全国中草药汇编》:柞树皮:拼音名:ZhàShùPí别名:柞树、橡子树、青风栎、小叶槲树来源:壳斗科栎属植物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Fisch.的树皮,其叶也入药。叶片例卵形至长椭圆状例卵形,长7-19cm,宽4-1O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窄圆形或耳形,边缘具7-10对深波状钝牙齿,幼时沿叶脉有毛,老时变无毛,侧脉7-11对;
-
青杠碗
《*辞典》:青杠碗: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QīnɡG nɡWǎn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栓皮栎的果壳或果实。原形态:栓皮栎,又名:软木栎、粗皮栎、白麻栎。单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状卵形,长8~果熟期9月。生境分布:生于灌木丛中。功能主治:①《广西药植名录》:果实:健胃,收敛,止血痢。治咳嗽,水泻,头癣。
-
风栗壳
概述:风栗壳为中药名,出自《广东中药》Ⅱ(生草药部分),为《本草纲目》记载的栗毛球之别名。别名:栗毛壳、栗刺壳、风栗壳、板栗壳斗。来源:壳斗科植物栗CastaneamollissimaBl.的总苞。性味:微甘、涩、平。功能主治:化痰,散结,解毒。1.治百日咳,瘰疬,痰核。2.治丹毒、肿毒。
-
广西花点草根
拼音名:GuǎnɡXīHuāDiǎnCǎo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广西紫麻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reocnidekwangsiensisHand.-Mazz.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托叶披针形,背面中肋疏生微粗毛;退化雌蕊棒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m左右的石灰岩疏林中或灌丛中。性味:苦;解毒消肿。
-
短柄枹栎虫瘿
拼音名:DuǎnBǐnɡFúLìChónɡYǐnɡ别名:青杠转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短柄枹栎带虫瘿的果实。叶片革质,生于枝顶端,长椭圆状倒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5-10cm,宽2-4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窄圆形,具内弯浅腺齿,幼时有丝质毛,老叶无毛,侧脉7-12对,直达齿端,齿端具腺体。花雌雄同株;
-
黄栎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栎:拼音名:Hu nɡL 别名:黄栗树、黄椆来源:壳斗科黄栎QuercusdelavayiFranch.,以树皮入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3000m的常绿阔叶林或松栎混交林中,在沟谷地带生长最好。性味:微苦;性微温功能主治:平喘。研末,每次3-6g。附方:治哮喘:黄栎树皮、水冬瓜树皮各一两。
-
锥连栎
小枝被灰黄色细绒毛。叶片革质,倒卵形或椭圆形,长5-10(-12)cm,宽2.5-6cm,先端渐尖或钝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中部以上有锯齿,齿端有腺点,幼时两面密生灰白色或灰黄色绒毛,老叶下面被黄色绒毛,侧脉8-12对,直达齿端。花单性,雌雄同株;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味涩,微苦,性微温,有止喘,定喘的功能。
-
红椽木子
出处:出自《陆川本草》。叶片薄革质,卵形、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7-12cm,宽2-3.5cm,全缘或顶部有数对浅锯齿,上面光亮无毛,下面密生红棕色或黄棕色紧贴的鳞秕,二年生叶下面黄灰色或灰白色,叶中脉凹下,侧脉10-14对,支脉常不明显。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1900m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性味:甘;
-
埋博树
《全国中草药汇编》:埋博树:别名:埋哥当牧[傣语]来源:壳斗科埋博树QuercuskerriiCraib,以树皮、壳斗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涩,温。功能主治:涩肠止泻,解毒,截疟。主治痢疾。5钱,水煎服,每日1剂。注意:孕妇忌服。
-
茅栗根
出处:1.茅栗,《蜀本草》:“《图经》云:茅栗似板栗而细,其树虽小,然叶与诸栗不殊,春生,夏花,秋实,冬枯。总苞近球形,直径3-4cm,外面生细长尖刺,刺长4-5.5mm,密生,每壳斗有3-7个坚果,常为3个;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喜光,耐干旱瘠薄,均系野生,常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向阳灌丛中。性味:苦;
-
茅栗叶
拼音名:MáoLìYè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茅栗的叶。雌花生于雄花序下部,通常三花聚生,子房下位,6室。总苞近球形,直径3-4cm,外面生细长尖刺,刺长4-5.5mm,密生,每壳斗有3-7个坚果,常为3个;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喜光,耐干旱瘠薄,均系野生,常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向阳灌丛中。
-
杠木
出处:《宁夏中草药手册》拼音名:G nɡM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辽东栎的果实。原形态:辽东栎,又名:柴树、青冈柳、小叶青冈。单叶互生,倒卵形至椭圆状倒卵形,长5~苞片小,卵形,扁平:坚果卵形至长卵形,直径1~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中。性味:苦,微温。功能主治:健脾止泻,收敛止血。治脾虚腹泻,痔疮出血,脱肛。
-
栎属
中文名栎属拼音名lishu拉丁名Quercus中国植物志22:213描述QuercusL.栎属,壳斗科,约450种,分布于北温带和热带高山上,我国约110种,南北各省均产之,为重要林木之一,产木材、炭、染料、栓皮和饲养柞蚕等。雄花排成纤弱的葇荑花序;果为具一种子的坚果,多少为木质、鳞片状的总苞(即壳斗)所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