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
辣蓼草
《*辞典》:辣蓼草:出处:《江苏植药志》拼音名:L LiǎoCǎo来源:为蓼科植物柳叶蓼的全草。叶互生,有短柄或近乎无柄;分布南北各地。药理作用:辣蓼(品种未鉴定)煎剂20~治肿疡,痢疾腹痛。晒干,浓煎温服。(性味以下出《江苏药材志》)备注:同属植物辣蓼、水蓼、假长尾蓼和本品的全草,在不同地区均作辣蓼入药。
-
辣蓼
拼音名:L Liǎo别名:辣蓼草来源:蓼科蓼属植物辣蓼PolygonumflaccidumMeism及水蓼P.hydropiperL.,以全草或根、叶入药。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散瘀止痛,解毒消肿,杀虫止痒。用于痢疾,胃肠炎,腹泻,风湿关节痛,跌打肿痛,功能性子宫出血;外用治毒蛇咬伤,皮肤湿疹。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丛枝蓼
《*辞典》:丛枝蓼:出处:《全展选编 内科》拼音名:C nɡZhīLiǎo别名:水红辣蓼、辣蓼(《全展选编 传染病》)。来源:为蓼科植物丛枝蓼的全草。单叶,互生,通常卵形,有时呈披针形,两端狭尖,两面无毛或有短柔毛,在叶缘和中脉上经常有小刺状毛;待体温下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后再续服2~
-
水蓼
兹据《本草衍义》、《纲目》等,将《本经》的蓼实、《别录》的蓼叶均作为水蓼的药用部分,蓼叶见本条,蓼实另详专条。治痧秽腹痛,吐泻转筋,泄泻,痢疾,风湿,脚气,痈肿,疥癣,跌打损伤。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利湿消滞,杀虫止痒。(《广西中草药》)④治痢疾,肠炎:水辣蓼全草二两,水煎服,连服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