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孢蒴
1苔藓类的孢子囊,在苔类称为孢子囊,在藓类称为孢蒴。大金发藓(Polytrichumco-mmune)的孢蒴,中央有蒴轴,四周为子囊壁所包围,蒴轴和蒴壁之间有为气室所包围的孢囊(sporesac)。孢蒴的顶端生有蒴盖,孢子成熟后,蒴盖脱落,散出孢子。在胚发生的初期,由5—12个排成一列纺锤形的细胞群,此时其上半部的细胞形成蒴。
-
苔藓植物
^^藻的卵囊与精子囊的构造可与苔藓植物的颈卵器和精子器相比拟。地钱主要以胞芽进行营养繁殖。有性生殖时,分别在雌雄配子体上产生伞形有柄的雌器托(颈卵器托)和雄器托(精子器托)。孢蒴成熟后开裂,孢子借弹丝的力量散出,在适宜的环境中萌发成雌性或雄性的原丝体,进而发育成新的雌、雄配子体(叶状体)。
-
苔藓植物的世代交替
配子体独立生活。在有水的条件下,精子游入颈卵器与卵融合,形成合子,合子在颈卵器中发育成胚,由胚进一步长成孢子体(孢蒴及蒴柄)寄生在雌枝上。孢蒴成熟时,其中的孢子母细胞行减数分裂,形成孢子,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先长成丝状叫原丝体(幼小配子体),由原丝体上再生出形态上具茎和叶的配子体。
-
黄牛毛藓
拼音名:HuánɡNiúMáoXiǎn别名:刀口药、金牛毛来源:药材基源:为牛毛藓科植物黄牛毛藓的植物体。孢蒴长卵形,直立或略弯曲,长达3mm,黄褐色,薄壁,蒴口小;叶多列,卵状披针形或条状,长3-5mm,基部较宽,向内卷,下延呈尖耳状,全缘,上部渐狭,顶部叶缘具细齿,中肋1条,较粗,直达叶尖;苞叶较大,基部鞘状。
-
回心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回心草:拼音名:Hu XīnCǎo别名:茴心草、茴薪草、铁脚一把伞、岩谷伞来源:苔藓类真藓科大叶藓属植物暖地大叶藓Rhodobryumgiganteum(Schwaegr.)Par.,以全草入药。用于心悸怔忡,神经衰弱;原形态:红大叶藓,多年生苔藓植物;气微,味淡微苦。性味:淡;平归经:心经功能主治:养心安神;
-
太阳针
《全国中草药汇编》:太阳针:拼音名:T iY nɡZhēn来源:珠藓科平珠藓属植物平珠藓Plagiopusoederi(Gunn.)Limpr.,以全草入药。叶披针形,具长尖,边缘有双列锐齿,中肋强,在叶尖部消失,近尖端有锯齿。孢蒴直立,近卵形,棕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流水或滴水石壁上或沼泽地。肝经功能主治:镇静安神。
-
苔藓植物门
苔藓植物在有性生殖时,在配子体(n)上产生多细胞构成的精子器(antheridium)和颈卵器(archegonium)。精子器产生精于,精子有两条鞭毛借水游到颈卵器内,与卵结合,卵细胞受精后成为合子(2n),合子在颈卵器内发育成胚,胚依靠配子体的营养发育成孢子体(2n),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配子体上。
-
万年藓
拼音名:WànNiánXiǎn别名:天朋草来源:药材基源:为万年藓科植物万年藓的植物体。茎上部的叶及分枝基部的叶片呈宽卵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略下延。中肋单一,达于叶尖前终止,叶片上部细胞狭菱形,叶角部细胞圆形,无色半透明。孢蒴直立,长柱形,多出;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潮湿的针阔林下或沼泽地附近。
-
偏叶白齿藓
拼音名:PiānYèBáiChǐXiǎn来源:药材基源:为白齿藓科植物偏叶白齿藓的植物体。叶三角披针形,基部卵形,上端渐尖,叶缘略反曲,尖部具细齿。雌雄异株。蒴帽兜形,覆盖全孢蒴。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树干上或岩石表面,四季均可生长。性味:淡;凉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散瘀止痛。主血热妄行之吐血;跌打损伤;
-
大金发藓
出处:《中国药植志》拼音名:D JīnFāXiǎn别名:独根草(《中国药植志》),小松柏、岩上小草、眼丹药、一口血(《贵州草药》),矮松树、万年杉(《四川常用中草药》)。来源:为金发藓科植物大金发藓的全草。雌雄异株;附方:①治盗汗咳嗽:小松柏三钱,黄柏二钱,沙参三钱,梧桐树皮二钱,大血藤二钱,五皮风二钱。
-
多蒴曲尾藓
拼音名:DuōShuòQǔWěiXiǎn别名:大曲尾藓来源:药材基源:为曲尾藓科植物多蒴曲尾藓的植物体。叶密生,长披针形,叶尖细长镰刀状弯曲,叶缘上部具细齿,中肋细,长达叶尖,背部具刺突。雌雄异株。孢蒴长卵形,弓形弯曲,平列或倾斜;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湿地上。主肺热咳嗽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
土马鬃
出处:《嘉佑本草》载:“土马鬃;拼音名:TǔMǎZōnɡ别名:大金发藓、独根草、眼丹药、小松柏、一口血、矮松树、万年杉、拳头草、千年松、一寸松、千年枞来源:药材基源:为金发藓科植物金发藓的植物体。雌株较高大,顶生孢蒴,蒴柄长10cm,红棕色,雌苞叶长而窄,中肋及顶。大肠经功能主治:滋阴清热;主阴虚骨蒸;
-
真藓
出处:1.《别录》下品记有屋游,云:“屋游生屋上阴处。八月、九月采。”拼音名:ZhēnXiǎn别名:垣衣、屋游、古屋瓦苔、银叶真藓来源:药材基源:为真藓科植物真藓的植物体。中肋粗,突出叶尖。孢蒴近于长梨形,下垂。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住房周围和低山土坡及薄土岩面或火烧后的林地。性味:甘;主细菌性痢疾;
-
小金发藓
拼音名:XiǎoJīnFāXiǎn别名:红孩儿、止血药来源:药材基源:为金发藓科植物东亚小金发藓的植物体。叶片基部椭圆、内凹,半鞘状,上部阔披针形,长6-7mm,宽0.4-0.7mm,叶缘中上部具红色锯齿,由2-3枚细胞组成;雌雄异株,雄株较小,顶端精子器呈花蕾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湿土上或岩石薄土上。性味:辛;
-
小口小金发藓
拼音名:XiǎoKǒuXiǎoJīnFāXiǎn英文名:microstomiaPogonatum别名:小口杉叶藓、大蒴小金发藓来源:药材基源:为金发藓科植物小口小金发藓的全草。叶多集生于上部,紧贴茎上,似不卷曲,湿时倾立,阔披针形,基部卵圆半鞘状,上部阔披针状,短尖,叶缘具多细胞组成的锐齿;雌雄异株。孢蒴圆柱形,蒴盖有长喙;
-
泥炭藓
拼音名:NíTànXiǎn别名:大泥炭藓、水藓、水苔、地毛衣来源:药材基源:为泥炭藓科植物泥炭藓的植物体。茎及枝表皮细胞具多数螺纹及水孔。雌雄异株。精子器球形,集生于雄株头状枝或短枝顶端,每一苞叶叶腋间生1个;颈卵器生于雌株头状枝丛的雌器苞内;枝生叶表皮细胞壁有螺纹及水孔。性味:淡;凉功能主治:清热明目;
-
石地钱
拼音名:ShíDìQián别名:石蛤蟆来源:药材基源:为瘤冠苔科(石地钱科)植物石地钱的叶状体。雌托生于叶状体先端,柄长1-2cm,托顶半球形,绿色,4瓣裂,每瓣腹面有总苞片2枚。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石壁和土坡上。附方:1.治疮疖肿毒(石地钱)鲜品配苎麻根或南瓜瓤,捣烂敷。4.治外伤出血石地钱晒干,研末外敷。
-
水木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木草:拼音名:ShuǐM Cǎo别名:尖叶提灯藓来源:苔藓类尖叶提灯藓MniumcuspidatumHedw.,以全草入药。主治鼻衄,崩漏。雌雄同株;孢蒴下垂,卵圆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区、原野和城镇附近的溪边、阴湿土坡或树干基部成片生长。性味:苦;凉归经:肝经功能主治:止血凉血。
-
密叶绢藓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拼音名:MìYèJuànXiǎn英文名:densemoss别名:石苔来源:药材基源:为绢藓科植物密叶绢藓的全草。雌雄异株。孢蒴椭圆形、卵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湿地或岩石表面的薄土层上,多成片生长。性味:苦;平归经:膀胱经功能主治:利尿消肿。多用于治水肿病。
-
柳叶藓
拼音名:LiǔYèXiǎn来源:药材基源:为柳叶藓科植物柳叶藓的植物体。叶稀疏着生,长卵状披针形,基部较宽,上部渐尖;角细胞方形。雌雄同株。孢蒴弯曲如鹅颈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湿地,或高山桦木林和云杉林下。性味:涩;平功能主治:收敛止血。主外伤出血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撒。摘录:《中华本草》
-
大羽藓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拼音名:DàYǔXiǎn英文名:cymbifoliumThuidium来源:药材基源:为羽藓科植物大羽藓的全草。鳞毛多数,披针形至线形,分叉。中部细胞卵菱形至长圆形,具单疣。雌雄异株。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岩石表面、林地湿土面及树干上。性味:淡;胃经功能主治:清热;用于治水火烫伤。
-
问题特
拼音名:WènTíTè来源:药材基源:为壶藓科植物并齿藓的植物体。叶片稀疏着生,向上倾立,长卵形或阔披针形,尖端渐狭呈毛状;中肋基部宽,突出叶尖;雌雄同株。苞叶基部卵形,顶端具长毛尖;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高山草甸的湿土上或岩面薄土上。性味:淡;中风不语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
-
细叶小羽藓
拼音名:XìYèXiǎoYǔXiǎn别名:尖叶小羽藓、青苔、树毛衣、绿青苔来源:药材基源:为羽藓科植物细叶小羽藓的植物体。茎叶阔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具狭长尖端,叶基部具2折皱,边缘平展或内卷,全缘或有细锯齿;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阴湿的土坡上、树干基部或墙脚废弃的砖瓦上。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泽藓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拼音名:ZéXiǎn英文名:dampmoss别名:阴阳草、旱青苔(陕西)来源:药材基源:为珠藓科植物泽藓的全草。叶直倾,基部阔卵状或心形,渐上成狭长尖,下部具纵褶,叶缘内卷,具疣突构成的齿;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沼泽地、潮湿草原或流水、滴水石上。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孢子囊
1.孢子囊是孢子虫类的合子(受精卵),在卵囊内分裂,形成许多孢子母细胞,孢子母细胞再分裂后才形成孢子,这时,把孢子母细胞在卵囊中或卵囊外形成的膜,或连同内含物一起称为孢子囊。藓类的孢子囊特称为孢蒴。在种子植物中,胚珠相当于大孢子囊,花药相当于小孢子囊。后一类和泥盆纪的蕨类化石古生松叶兰类相当;
-
小石藓
拼音名:XiǎoShíXiǎn别名:垣衣来源:药材基源:为丛藓科植物小石藓的植物体。茎单一直立或具分枝,高0.5-1cm,叶呈长披针形,先端渐尖,叶缘内卷,全缘。孢蒴直立,卵状圆柱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岩石表面,石缝中或砂砾土上。性味:淡;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急慢性鼻炎;摘录:《中华本草》
-
牛角藓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拼音名:NiúJiǎoXiǎn英文名:cattlehornsmoss别名:短叶牛角藓来源:药材基源:为柳叶藓科植物牛角藓的植物体。茎枝密被鳞毛。叶缘具细齿;中肋粗壮,长达叶尖。雌雄异株。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地的草地上或林缘土上。性味:淡;平归经:心经功能主治:养心安神。
-
牛毛七
《*辞典》:牛毛七:出处:《陕西中草药》拼音名:Ni M oQī来源:为曲尾藓科植物山毛藓的全草。叶密生,干时卷缩,湿时倾立,狭长披针形,全缘,内卷;雌雄同株。生境分布:生于高山背阴的岩壁、岩穴或石隙中。功能主治:养阴清热,安神定志,祛风除湿,止血镇痛。治骨蒸潮热,神经衰弱,风湿疼痛,癫狂,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