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螺
2.浅缝骨螺,外形与前种相似而较小,唯棘刺短而稀少,缝合线浅,肩角较明显,肩部斜平。肩角棘的高度不超过前一螺层之上。3.生态和分布均与栉棘骨螺相似。在体螺层的纵肿肋上具有3支较长的尖刺。这种物质可能通过刺激神经节和阻断神经肌肉的传导而起作用。各家论述:《中国药用动物志》: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功能。
-
紫腺
紫腺(purplegland)截尾海兔(Dolabella)和黑斑海兔(Tethys)等的鳃下腺,通过刺激可排泄出粘液和有毒物混合的紫色蛋白色素,故称为紫腺。骨螺类[骨螺属(Mu-rex)、荔枝螺属(Purpura)等]的紫腺的分泌物,排出当时为淡黄色接触光线后变为紫色,曾被用作泰尔红紫(Tyriompurple德antikerPurpur)的原料。
-
海螺
洗净晒干。肩角结节突起,在体螺层上结节成三角形,特别突出,有时呈棘状。性味味甘;附方①治目痛累年:取生螺一枚,洗之内燥,抹螺口开,以黄连一枚纳螺口中,令其螺饮黄连汁,以绵注取汁,着眦中。海螺适合的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1.适宜黄疸,水肿,小便不通,痔疮便血,脚气,消渴,风热目赤肿痛以及醉酒之人食用;
-
海螺壳
《*辞典》:海螺壳:出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HǎiLu K 来源:为骨螺科动物红螺的壳。功能主治:《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化痰消积,止痉。治胃痛,淋巴结结核,手足抽筋。附方:治慢性骨髓炎:海螺壳煅成炭一两,人中白三钱,冰片八分。研细,用陈猪油或麻油调成稀糊状,外敷。
-
海螺厣
拼音名:HǎiLuóYǎn来源:药材基源:为骨螺科动物脉红螺和皱红螺等的厣。肩角结节突起,在体螺层上结节成三角形,特别突出,有时呈棘状。其他形状近似前种。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幼螺多生活于低潮线附近的岩石间;性味:味咸;性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顽疮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焙干研末调敷。
-
蓼螺
拼音名:LiǎoLuó来源:药材基源:为骨螺科动物蛎敌荔枝螺及疣荔枝螺的壳。体螺层有5裂疣状突起。壳口卵圆形,内面淡黄色,有大块黑色或褐色斑。2.蛎敌荔枝螺,贝壳含碳酸钙、微量元素铁、铜等,并含甘氨酸(glycine),天冬氨酸(asparticacid),丝氨酸(serine),丙氨酸(alanine)等,以及脂类、胆甾醇(cholesterol)。
-
足腺
(iv)后足腺(posteriormucousgland):开口于肺螺亚纲的后足背面(背后腺dorsalposter-iorgland)或后鳃亚纲的腹面(腹后腺ventralpo-steriorgland)。这些腺体的分泌物与水或空气接触即行凝固,从而具有维持形状的作用,特别是海蜗牛之足腺分泌物能形成含有空气的泡,在足的内面附有许多这种气泡,以使身体浮出水面。
-
消化酶
细胞外消化酶中,有以胃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羧肽酶原等一些不活化酶原的形式分泌然后再被活化的。糜蛋白酶,含于高等动物的胰液中,氨肽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肠液中,除作用于蛋白质的中间分解产物以外,在低等动物的蜗牛和骨螺的中肠腺中作为胃液而分泌,另外也作为中肠腺细胞内的消化酶而存在。(2)碳水化合物分解酶;
-
有毒贝类
常见毒螺有:节棘骨螺、蛎敌荔枝螺(辣螺)、红带织纹螺(乌螺、割香螺)、泥东风螺、泥螺(青螺、梅螺)、地纹芋螺和织绵芋螺。有毒贝类毒素主要储存在肝脏和胰腺,目前检测出的毒素种类可达十余种,如毒蛤的消化腺和肝脏的毒素为3,4,6-三烷基四氢嘌呤,海兔毒为芳香异环溴化物,其毒性多以神经麻痹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