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海棠
《全国中草药汇编》:秋海棠:拼音名:QiūHǎiT nɡ别名:岩丸子来源: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秋海棠BegoniaevansianaAndr.,以块茎和果入药。初冬采果,晒干或鲜用。性味:酸、涩,凉。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散瘀,调经。用于吐血,衄血,咳血,崩漏,白带,月经不调,痢疾;外用治跌打损伤。
-
岩酸
出处:本品原名独羊,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十七卷石草类,云:“独牛生云南山石间。拼音名:YánSuān别名:独牛、酸杆杆、一面锣、岩丸子,石鼓子,一口血。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柔毛秋海棠的块茎。蒴果长近1.8cm,略具柔毛,有3翅,1翅较大,狭三角形,尖头。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阴湿山地石隙中。
-
蚬肉海棠
出处:《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拼音名:XiǎnR uHǎiT nɡ别名:蚬肉秋海棠来源:为秋海棠科四季海棠的花、叶。原形态:秃净、肉质草本,高15~叶稍肉质,卵形或宽卵形,长5~生境分布: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化学成份:干叶含草酸4.8毫克当量/克,痕量的延胡索酸、琥珀酸和苹果酸等。功能主治:清凉散毒。
-
花酸苔
《*辞典》:花酸苔:出处:《云南恳茅中草药选》拼音名:HuāSuānT i别名:山海棠、公鸡酸苔来源:为秋海棠种植物花叶秋海棠的全草。叶互生,斜心脏形,先端渐尖,多少浅裂,裂片为宽三角形,锐尖头,边缘有小牙齿和睫毛,上面绿色,并有彩色环纹,叶脉深红。功能主治:消炎清热,解毒祛瘀。
-
叶基
叶基(leafbase)即叶片的基部,常见的有:(1)楔形(cuneate):叶片自中部以下嚮基部两边逐渐变狭,形如楔子,如含笑花的叶。(3)心形(cordate):叶基两侧各有一圆裂片,呈心形,如同麻、紫荆的叶。(7)抱茎(amplexicaul):叶基部抱茎,如青菜的茎生叶。(8)偏斜(oblique):叶基两侧不对称,如秋海棠、地锦、朴树的叶。
-
蟹甲草属
中文名蟹甲草属拼音名xiejiacaoshu拉丁名Parasenecio中国植物志77(1):19描述CacaliaL.蟹甲草属,菊科,约80种,分布于亚洲东北部和美洲,我国约50余种,广布于各地,但主产地为西北部和西南部。多年生草本;叶具柄,互生;总苞片少数至多数;有些学者把本属置于Senecio属内,但本属头状花序无舌状花。
-
石蝴蝶属
中文名石蝴蝶属拼音名shihudieshu拉丁名Petrocosmea中国植物志69:305描述PetrocosmeaOliv.石蝴蝶属,苦苣苔科,17种,除1种产泰国外,余分布于我国云南、贵州、湖北、陕西南部及广东海南。 ^^状,2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全部裂片近相等;发育雄蕊2枚,退化雄蕊极微小,鳞片状;子房卵形,被毛,向上渐狭而成一长花柱;
-
青灵丹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方名:青灵丹组成:牛黄1分,冰片1分,胆矾3分,雄精8分,硼砂8分,儿茶8分,山豆根8分。主治:虚火上炎之喉癣,喉间生红丝,如戈窑纹,又如秋海棠叶背,不闭不肿,气出如常,干燥而痒,饮食不遂。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白梅3枚去核,共捣作10丸。用法用量:加入柳仙散内吹之。
-
草酸
草酸指含有二分子结晶水的无色柱状结晶,是植物特别是草本植物常具有的成分,多以K盐或Ca盐的形式(不溶性)存在。酸模、酢浆草、秋海棠、巴蕉中以游离酸形式存在。某些微生物,例如曲霉(Asper-gillus)属的灰绿青霉(Penicilliumglaucum)以及木材腐朽菌(Meruliueniveus)中也有草酸的形成。
-
新出
新出Neuentfaltung在植物的再生(狭义)中是指以下两种情况:(1)在把植物的某一器官切除时,代替它的是由若干已存在的原基发育起来的新器宫。另外,把茎和枝条的一部分(接穗,插条)置于适当的条件下,腋芽就能生长发育;(2)再生器官没有原基,但通过其他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变化而产生新的器官时,也称为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