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螯
虾、蟹等甲壳类动物,其胸足中第一对末端的2节(指节和端肢节)变态而成为螯,司捕食或作为武器。其大小和形态因左右和雌雄而有明显不同,后者为第二性征之一。螯内具开肌和闭肌,分别有兴奋性神经纤维和抑制性神经纤维分布,一般认为相互具有颉颃作用。昆虫纲中,有的种类在腹部末端第10或第11节具1对尾叶;
-
蝇虎
《*辞典》:蝇虎: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Y nɡHǔ别名:蝇狐、蝇蝗、蝇豹(崔豹《古今注》)。第2对为脚须,如触角,雄性末节膨大成交配器。腹部较狭,前腹有生殖孔及生殖板,尾端有疣状突起的纺锤突,内通纺绩腺,能分泌粘掖而抽丝。功能主治:《纲目拾遗》:《徐顺之验方》云,调血脉,治跌打损伤;
-
蜕皮抑制激素
这是F.A.Brown,Jr.和O.Cun-nigham氏于1939年通过克拉氏螯虾的柄眼(包括窦腺)摘出,而蜕皮的间隔缩短,以及将柄眼重新植入,而蜕皮又恢复原状等实验,而发现的。此激素是窦腺附近的X器官产生的神经分泌物,沿着神经轴突传递而贮存于窦腺,由此再向体液内释放。
-
螯肢
螯肢是属于有螯亚门(Chelicerata)头部第一对附肢,相当于其他节肢动物的大颚,第二对是足须相当于小颚(第一小颚),但这些也有认为是相当于各种甲壳类的第二触角及大颚。螯肢由2—3节构成,多数成为适于捕捉的钳状构造,有的还在末端钩尖内面具毒腺开口。
-
Ⅱ细丝
Ⅱ细丝亦称肌动蛋白细丝。是肌肉Ⅰ带中直径为5—7纤米的细丝。在脊椎动物的骨胳肌中,Ⅰ细丝长为1微米一端固着于Z膜。蟹的螯肌等,其Ⅰ细丝长达2微米以上。在平滑肌中,它与粗的肌球蛋白细丝(A细丝)分散在一起。其主要成分是F肌动蛋白,呈双重螺旋结构,与原肌球蛋白、原宁蛋白结合着。
-
肌动蛋白细丝
Ⅱ细丝亦称肌动蛋白细丝。是肌肉Ⅰ带中直径为5—7纤米的细丝。在脊椎动物的骨胳肌中,Ⅰ细丝长为1微米一端固着于Z膜。蟹的螯肌等,其Ⅰ细丝长达2微米以上。在平滑肌中,它与粗的肌球蛋白细丝(A细丝)分散在一起。其主要成分是F肌动蛋白,呈双重螺旋结构,与原肌球蛋白、原宁蛋白结合着。
-
竞争性拮抗作用
竞争性拮抗作用为拮抗剂能和激动剂竞争同一受体而使激动剂作用减弱或消失。如果是不可逆的,即拮抗剂与受体形成螯合牢固的共价键而不易解离,则即使增加激动剂剂量,仍不能克服其拮抗作用,称为不可逆性竞争性拮抗作用(irreversiblecompetitiveantago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