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纪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分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晚第三纪距今2500万年至300万年,内分中新世(MioceneEpoch)和上新世(Pliocene)。早第三纪形成的地层叫“下第三系”,代表符号为“E”;第三纪以被子植物、昆虫、鸟类和哺乳类最繁荣。早第三纪海生无脊椎动物以大型有孔虫(货币虫)、哺乳动物以古老类型为特征。
-
北陆界
北陆界是动物地理区的三大单元之一,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各大陆区域,与南陆界、新陆界相对等,分为全北区和旧热带区。欧亚大陆与澳大利亚大陆是在中生代的一部分时期和新生代第三纪分开的,这大致已被弄清楚,北美大陆与南美大陆也是从中生代末到第三纪大部分时期分开的。
-
有袋目
有袋目是哺乳纲后兽次亚纲的1目。在大洋洲,有袋类与有胎盘类平行进化,适应辐射,产生许多不同的种类。根据化石资料,有袋类起源于北美中白垩世原兽亚纲动物中的一支,到晚白垩世成为北美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现生的有袋类中,负鼠科和新袋鼠科分布在南、北美洲,其余的科分布在大洋洲。
-
新生代
新生代Cenozoicera,Cainozoicera是由JohnPhillips命名(1841)的地质年代最后的大代。哺乳类动物处于极盛,所以也称为哺乳类时代。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从前到后又分为古新、始新、渐新、中新、上新等五世。人类的发展在第四纪,年数估算为200万年,在高纬度地方广泛地覆盖着冰川。
-
爆发性进化
爆发性进化又称爆发性发生,是指在地质学上比较短的时期内,某一生物种类一下子产生许多种类的现象。南方有蹄目在始新世分化为11科20多属,但其中只有少数种属延续到新第三纪(渐新世、中新世),而延续到更新世的仅不过3科而已。从白垩纪一直到新生代初期出现有单于宫哺乳类的爆发性进化。
-
爆发性发生
爆发性进化又称爆发性发生,是指在地质学上比较短的时期内,某一生物种类一下子产生许多种类的现象。南方有蹄目在始新世分化为11科20多属,但其中只有少数种属延续到新第三纪(渐新世、中新世),而延续到更新世的仅不过3科而已。从白垩纪一直到新生代初期出现有单于宫哺乳类的爆发性进化。
-
澳洲区
澳洲区是属于南界的动物地理区之一。在本区现存的有针鼹及鸭嘴兽等单孔类;鸟类的鸸鹋、琴鸟,爬行类的喙头蜥和毒蜥,两栖类的攀蛙(Chiroleptis)等都是有名的。在巴布亚亚区有以极乐鸟、营塚鸟为特征的鸟类大势活动于森林中。由于欧亚大陆,从中生代后期到新生代第三纪是隔离的,所以有很多固有种。
-
象类
象类Elephantoidea为哺乳类长鼻目的一个亚目或其一科(Elepha-ntidae)。象类从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直到现在。头颅骨有许多大小不同的空洞。分三科,即颌骨缘延长而具瘤齿的Gomphothe-riidae、颌骨缘缩短有棱齿的Mastodontidae以及剑齿象(Stegodon)、猛犸(Mammoth)、象等缺下颌门齿而有板齿的象科。
-
长尾鲨属
长尾鲨属是鼠鲨目长尾鲨科的1属,有3种,通称长尾鲨。眼圆形,小或中大,无瞬膜。广泛分布在大西洋、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各海区。化石见于第三纪至近代。中国有3种:①狐形长尾鲨,第一背鳍下角未伸达腹鳍起点上方;长尾鲨为上层鱼类,常成群以长尾击鱼,使其昏厥而捕食。卵胎生,幼鱼在夏季降生。
-
蝠鲼
鼻孔恰位于口前两侧,出水孔开口于口隅;化石见于第三纪至近代。蝠鲼行动敏捷,以翼状胸鳍自由翱翔水中,平时栖息底层但常上升停近表层,张口吞食,并运用头鳍转动纳食入口。有时成群游泳,雌雄常偕行。母体子宫壁上具乳头状突起,分泌营养液以滋养发育后期的胎儿。9月去黄海。肉可食、肝可制油,内脏和骨骼可制鱼粉。
-
冰川植物区系
在第四纪的更新世,寒冷气候几次侵袭了中欧和北欧,因此第三纪植物区系从欧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植物区系称为冰川植物区系。冰川植物区系以仙女木(Dryasoctopetala),极地柳(Salixpolaris),矮小桦(Betulanana),Bistortavivipara等,现在以北极圈及阿尔卑斯山脉的植物区系为代表,也称为Dryas植物区系。
-
松柏纲
叶针形、鳞状、条形,少钻形、刺状或披针形,单生或成束,螺旋状着生或交互对生,稀 生。小孢子叶球(雄球花)常多数聚生于新生的长枝近基部。雪松[Cedrusdeodara(Roxb.)G.Don]以及铁杉属(Tsuga)、黄杉属(Pseudotsuga)、落叶松属(Larix)、和云杉属(Picea)的一些种类。珠鳞与苞鳞半合生,珠鳞腹面有2-9枚胚珠。
-
冰川期
冰川期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continentalglacier)所覆盖的时期。在日本根据分析冰斗地形(围谷地形,kar)地形发现有两次冰川期。除上述两大冰川期外,在欧洲和美洲还发现有前寒武纪、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冰川遗迹,但都不太显著。
-
北美大西洋岸区系植物区
例如槭属(Acer)、木兰属(Magnolia)、桦木属(Betu-la)、山毛榉属(Fagus)、黄杉属(Pseudotsu-ga)、檫树属(Sassafras)等与中国和日本的各属都为近缘种,在世界上只有这两个地区有生长〔例如,鹅掌揪属(Liriodendron)、檫树属、三白草属(Saururus)〕。
-
北极地中新世植物区系
北极地中新世植物区系由O.Heer命名,是以单纯落叶阔叶树种为主体的古植物区系。区系以山毛榉属(Fagus),榆属(Ulmus),赤杨属(Alnus),桦属(Betula),榛属(Corylus),杨属(populus),胡桃属(Ju-glans)等为代表树种。
-
大洋区
大洋亚区具有与世隔绝的显著的大洋岛特征,鸟类、爬行类、无脊椎动物中有非常多的固有种,南极亚区,有海豹类、企鹅类等一些固有种,独立性强,所以有人主张另划出南极界(Antarctogaea)。南极大陆从中生代到第三纪初,曾是联系澳大利亚与南美大陆的大陆桥,在生物分布上起过重要作用。
-
陈宜瑜
姓名:陈宜瑜职务:主任职称:院士工作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内外兼职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主任,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委员会(CNC-DIVERSITAS)主席,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