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及其特性和规律的现代科学门类。系统科学对医学的影响:系统科学对医学产生深远影响,正从根本上改变着医学的生命观、人体观、疾病观和防治观,推动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导致医学方法论从还原论转向系统论,系统科学在医学的应用必将引起一场新的划时代革命。
-
合成生物学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法国学者和企业界合作,耗时10年之久完成了一项巨大的合成生物学项目-重组人源化酵母工程菌发酵糖和醇产生皮质甾体激素基本药物氢化可的松,它经由人工设计操作15个不同来源的基因,其中9个基因由外源有机体提供,包括从人、动物及植物来源获取;三是合成生物材料与物质;
-
系统
系统科学概念:指包含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并有确定性能的整体。按发生机制,可分为分化系统、组合系统、自组织系统、他组织系统;按与环境的关系,可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人体解剖学术语:指机体内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而组成的整套器官的总称。复杂的系统具有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层次结构。
-
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将事物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考察和调节的方法。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把整体分解开来研究之后用部分去说明整体的分析、还原方法的局限性,要求对影响系统整体性能的各有关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调节,包括要素的性能、要素与要素的关系、要素与系统的关系、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等;
-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指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对影响系统整体性能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考察的方法。结构分析、要素分析、环境分析、流程分析等,特别注意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由这些相互关系制约着的各因素为满足整体最佳而呈现的最佳适宜状态,而不是割断和抹杀相互关系把整体分解为各部分,从孤立的各部分之状态来说明整体。
-
中医系统论
是以经典中医学的系统论思想为基础,运用现代系统科学进行研究和发展而形成的,既是系统科学在医学领域的分支学科,又是现代中医学新兴的理论学科。中医系统论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系统规律,它的进一步发展将建立起医学系统论和医学系统工程,并在临床上发挥理论和方法的作用。
-
有序度
有序度指系统的有序性的程度。或者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要么有序性下降,无序性上升;系统的有序度高,表明系统的有序的程度高,无序的程度低;系统的有序度升高,表明系统从有序程度低向有序程度高的进化。目前,系统科学对于有序度变化的描述已经提出了信息、熵、序参量等几个重要概念。
-
泛系方法论
吴学谋指出,泛系思想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易经》、《墨经》、《内经》、《孙子兵法》等,阴阳学说已经描述了泛系、泛关系、泛对称。泛系理论在中医学的应用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泛系中医学正在研究和形成,它运用泛系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表达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建立泛系数学模型并应用到电脑中医专家系统研制中。
-
灰色系统理论
它是对控制论的“灰箱”概念的发展。同时它又有本征性内容,找不到其物理原型,如中医研宄的阴阳、藏象、经络、气化、虚实、寒热等。邓聚龙认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灰色观,干支学说是客观世界灰序化研究的成果,辨证施治是中医的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望闻问切是灰信息的收集,十二经脉是人体的灰色信息结构模型。
-
控制论
控制论提出的主要概念和原理有:控制、稳定、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前馈)、功能模拟,以及信息变换原理、反馈控制原理、黑箱控制原理等。控制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取得重要进展,它从信息变换和控制机制的角度,可以揭示许多病因、病机,提供许多新型的治疗原理、方法,手段,成为中医现代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
一般系统论
20世纪20年代,贝塔朗菲在生物学研究中,批判了“整体一活力论”和“简化一还原论”的局限,提出了机体系统论,强调了生命机体的整体性、能动性、动态结构、等级组织,奠定了系统论的思想基础。一般系统论规定了“系统”这一科学概念,即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
-
有序
有序指系统的要素间的关系是确定和规则的。系统科学用有序性来描述一个系统的质,它包括有序和无序两个方面,有序是关于系统的质的正面测度。二是“过程之秩序”,即系统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先后持续关系是确定和规则的。电磁波干扰是无序的,无线电通讯电波是有序的。
-
有序性
有序性指系统的有序与无序的性质。系统科学用以描述系统的质,认为一个系统的质的水平,主要在于系统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是否有序,以及有序的程度。有序性强,标征着系统的整体性强,系统的质的水平高;因此,用有序与无序、以及有序度来描述一个系统的质,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同一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
-
有序性原理
有序性原理系统论的主要原理之一,认为系统的整体性的质的规定性在于系统的有序性。在现代系统科学中,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等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系统有序化的机制和规律,提出了描述系统的有序性的信息、熵、序参量等概念。“调”为特定有序度的保持,“失调”为特定有序度的下降。
-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工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技术。即系统的总目标是多个目标的综合,影响每一目标的是多项因素的综合,要作综合的全方位的处理。系统工程开始在医学研究、医院管理、卫生保健、社会防治等方面得到应用和发展。
-
系统自组织理论
系统自组织理论是研究自组织系统的自组织机制和规律的各学科的总称。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的学科探求一个共同的目标:自组织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机制和规律。耗散结构理论指出“耗散导致有序”,协同学指出“协同导致有序”,超循环理论指出“超循环导致有序”,信息论和控制论也揭示了信息、负熵、负反馈等机制。
-
现代科学
现代科学指20世纪以来发展的自然科学。在这些成就的推动下,各个学科领域都发生深刻革命,分化为4000多个学科,形成庞大的结构体系,从总体上可划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大层次,每一层次内部又包含上千个学科,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形成众多的交叉学科。现代科学还在发展当中。
-
协同学
概述:协同学是研究系统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呈现有序化的自组织现象的学科。是现代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物理学家哈肯(1327~协同学与医学:在医学领域,协同学的协同、序参量、功能结构、目的点等概念和支配原理,对于深入研究生理、病理、治疗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在中医学的应用研究已有一定进展。
-
信息论
是现代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1948年美国数学家申农(1916~信息论所提出的信息、信息量、信息通道、信息传输、信息变换及信息是负熵,信息是系统有序性的量度等概念和理论,对于研究生命过程和人的生理、病理开辟了新的途径和领域,医学在信息疾病、信息疗法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
国科大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介:中国科学院大学(英文名: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简称“国科大”,是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科教融合、独具特色的高等学校。文件规定,中国科学院为培养科学研究人才招收研究实习员,教育部为培养高等学校的师资招收研究生。1978年10月14日开学。
-
稳态
研究人体稳态是医学特别是生理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医学的“阴平阳秘”是对人体有序稳态的最早认识,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提出了“内环境恒定”理论,20世纪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了“内稳态”理论,钱学森倡导的人体科学又提出了“人体功能态”和“亚稳态”学说。
-
地球系统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人类的生存环境,亦称地球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的地球系统,是一个各部分相互作用着的、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处于变化之中的整体。
-
农业科学
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如生物学、化学、生理学、遗传学、昆虫学、微生物学、土壤学和气象学等的研究成果,及其实验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农业,促进了农学研究从经验水平到现代农业科学的质变。随着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工程等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开始取得成果,预示着育种技术的一场新的革命。
-
层次序列
层次序列指系统的结构层次按一定内容或方向呈现的有序性排列。现代科学和哲学把整个物质世界理解为一个庞大的层次序列:总星系一星系团—银河系—太阳—地球—生物圈—社会—人—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层次序列是现代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现实世界的层次序列具有普遍性;
-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是研究生物大分子自组织机制的学科。艾根指出,有序结构不仅存在于耗散结构那样的宏观尺度上,而且存在于生物大分子这样的微观系统中,在化学演化阶段和生物进化阶段之间,存在着一个生物大分子自组织阶段,生物大分子形成有序化组织,在类似达尔文所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统一遗传密码的细胞结构。
-
信息
偶然事件的不确定性是由该事件的概率熵度量的,信息量在数值上等于概率熵。另外在发生学方面,识别胚胎各部分在整个胚胎中的位置以及与其相应所进行的组织分化、形态构成有关的位置信息概念的提倡等(L.Wolpert,1969)。信息概念和信息技术应用于医学,从信息角度研究病因、病机及诊治方法,已取得一系列成果。
-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介:中国科学院大学(英文名: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简称“国科大”,是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科教融合、独具特色的高等学校。文件规定,中国科学院为培养科学研究人才招收研究实习员,教育部为培养高等学校的师资招收研究生。1978年10月14日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