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素
信息素pheromone是在动物组织内产生、并分泌释放到体外能引起同种其它个体的特有行为或发育分化的活性物质之总称。信息素一般是结构比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极微量即可表现其特有的生理活性。凡借化学接触感受而发挥作用的(化学接触感受位于雌性姬蠊(Blattella)的触角表面,是雄性识别雌性的信息),称为接触信息素。
-
产卵外激素
产卵外激素指控制产卵的外激素。亦称为密度控制信息素或地盘(势力范围)信息素(territorialpheromon)。产卵于贮粮的鳞翅目害虫,地中海粉螟(Ephestiakuehniella)等幼虫从大颚腺分泌一种外激素。幼虫的密度低时,产大量的卵在贮粮中,而密度高时,外激素的量就多,由于这种外激素的作用,成虫的产卵减少。
-
报警反应
报警反应是对危险信号作出的一种反应,作用是向其他个体报告危险。报警可采取视觉报警、听觉报警和嗅觉报警三种形式。有些动物是靠释放特殊的化学物质来报警的。类似的报警物质在椎实螺、蚯蚓和海胆中也曾发现过。报警反应可认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防御行为,有利于保护同种其他个体免受捕食动物的攻击。
-
性信息素
性信息素sexpheromone是指进行两性生活的动物,为互相识别而释放出的物质,通过此种物质可使雌、雄接近,并导致交尾。它们是含有12—16个碳原子的直链醇或其乙酸醋,分子中大多都含一、二个双键。最近已知有许多例子证明配偶行为是与复数的信息素有关。性信息素及其类似化合物已被研究用于防治虫害上。
-
魏顿氏效应
魏顿氏效应是向由于群体饲养而延迟发情的雌小白鼠群中放进雄性时,便能恢复其有规律的发情现象,这是由W.K.Whitfen(1956)所发现的。推测这是由于在雄性尿中存在有信息素(pheromone),促进雌性的促性腺激素分泌所致。
-
群聚
群聚是动物个体独立地受到某一特定环境因素(如食物源)的吸引而形成的群体。群聚常常是由于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而形成的,如潮虫只喜欢在潮湿的地方栖息,它们依靠动性定向方式最终总是群聚在潮湿的地方。这种群聚实际上是防御行为的一种形式。
-
促集行为
促集行为见于蚁等社会性昆虫,为催促同伙趋赴增援的行为。在搬运食物或向新巢迁移的个体(工蚁,通过路标信息素对同伙产生的促集行为。有时为其他工蚁咬住腹端而直接被带着前去,还有的抱着送去。
-
类萜
类萜是异戊二烯五碳单位(饱和的或部分饱和的五碳支链化合物)的聚合物。三萜无环三萜鲨烯是由两个倍半萜“头-头”连接而形成的,是胆固醇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如细菌萜醇含11个异戊二烯单位,10个双键,是从干酪乳杆菌内分离出来的。维生素E(生育酚)和维生素K都是具有类异戊烯侧链的化合物。调节胆固醇代谢。
-
臭腺
半翅目的椿象类能发散出某种恶臭的分泌物,这种分泌物是由后胸部的一对分泌腺分泌的,因此将这种腺又称臭腺或后胸腺(metathorac-icgland),其分泌物贮存于贮藏囊中,贮藏囊的一端开口于胸部的腹面。哺乳类动物,臭鼬和黄鼬都有肛门腺,其分泌物排至靠近肛门的肛门囊(analsac)中,这种腺体亦见于其它食肉类和齧齿类。
-
外分泌
外分泌是动物的腺细胞或腺组织向体表、消化管即身体内、外表面的分泌,是内分泌对应词。在脊椎动物,最明显的外分泌有汗、皮脂、泪、乳、消化液等;在无脊椎动物具有特殊的外分泌,如多数昆虫类的茧(蚕丝)、蜜蜂的蜡以及各种动物的壳等。另外,动物界还普遍有毒液、粘液等信息素(pheromone)的外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