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级
量子理论预言并且用物理数据证明,很多系统中的要素(如原子)仅有一定程度状态的能量,而其他状态的能量是不允许存在的。那么,存在于原子壳电子中、原子的质子中和中子及原子核中的这种允许的能量状态称为能级(energylevel)。
-
能量最低原理
能量最低原理自然界一个普遍的规律是“能量越低越稳定”。在不违反保里原理的条件下,电子优先占据能量较低的原子轨道,使整个原子体系能量处于最低,这样的状态是原子的基态。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也称能级)主要由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决定。Pauling根据光谱实验数据以及理论计算结果,提出了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近似能级图。
-
能态
能态(energystate)是指将分子、原子及原子粒子联系在一起的不同能级。显微系统下展示了多种量子化的能级或能态(量子理论)。X射线是在原子中电子从一个电子壳跃迁到另一个电子壳时产生的;自旋状态下能量的跃迁是很小的,其中电子的能量跃迁比光子和中子要高;分子和其他多原子成分可因旋转和振动而产生额外的能量。
-
能带理论
能带理论在固体金属内部构成其晶格结点上的粒子,是金属原子或正离子,由于金属原子的价电子的电离能较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包括热效应等),价电子可脱离原子,且不固定在某一离子附近,而可在晶格中自由运动,常称它们为自由电子。金属中为数不多的价电子不足以形成如此多的共价键。所以金属键不同于离子键;
-
吸收波谱
这些能量都是被量子化的,在系统内取固有的(电子)离散值。分子的电子波谱一般由几个吸收带组成,造成吸收带宽度(widthofab-sorptionband)的原因有下列三种:(1)振动:由于测量条件(如光谱仪的分辨率或温度)的限制,不能将取决于旋转状态的细微结构分开,这就在吸收光波长的吸收带宽度上表现出来。
-
光化学反应
大气污染的化学原理比较复杂,它除了与一般的化学反应规律有关外,更多的由于大气中物质吸收了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光子)发生了光化学反应,使污染物成为毒性更大的物质(叫做二次污染物)。分子吸收光子后,内部的电子发生能级跃迁,形成不稳定的激发态,然后进一步发生离解或其它反应。
-
电离能
元素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而变成气态1价阳离子,这时要吸收的能量叫做元素的第一电离能(I1),通常叫做电离能,又叫电离势。用X射线作为激发光源照射到样品上,使元素原子中某个“轨道”上的电子突然受光激发,这时原子中其他电子的运动按理都要发生变化。用元素的I1可以衡量元素金属性的强弱。
-
蓝色荧光粉
如果往ZnS晶体中掺入大约0.0001%的氯化银(AgCl)时,Ag和Cl-分别占据ZnS晶体中Zn2和S2-的位置,造成晶体缺陷,破坏了ZnS晶体周期性结构,使得杂质原子周围的电子能级与Zn2和S2-周围的不同。这种掺杂的ZnS晶体,在阴极射线激发下,放出波长为450nm的荧光,可做彩色电视荧光屏中的蓝色荧光粉。
-
电子学
电子学是研究自由电子或离子在真空管、充气管、半导体及超导体中的运动、发射等的科学和技术。电子学与生物学、医学相结合,研究生命现象和人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治中的电子和电磁场运动规律以及电子技术,形成了生物电子学、医学电子学。
-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当原子处在基态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三个原则:(1)泡利不相容原理——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并且自旋方向相反。当没有d电子填充时(例如第四周期K,有E3d=-0.64eV,而E4s=-4.00eV)E3d>E4s,发生了能级“倒置”现象,其他第五、六、七周期也有类似情况。其中n是主量子数,l是角量子数。
-
波浪能
波浪能是海洋能源中能量最不稳定的一种能源。波浪能是由风把能量传递给海洋而产生的,它实质上是吸收了风能而形成的。能量传递速率和风速有关,也和风与水相互作用的距离(即风区)有关。信风区(赤道两侧30°之内)的低速风也会产生很有吸引力的波候,因为这里的低速风比较有规律。3m、周期为9s的波列,波浪功率可达17~
-
能量转换
能量转换(energyconversion)是指在x线球管中受激发电子的动能转变为电磁能。量子理论预言并且用物理数据证明,很多系统中的要素(如原子)仅有一定状态的能量,而其他状态的能量是不允许存在的。此时,在质子和外磁场间将通过对频率为E=hv(h为普朗克常数)放射线的吸收或释放来实现能量的转移。
-
电子跃迁
电子跃迁(electronictransition)是指发生在同一原子中的电子从一层电子壳跃迁到另一层电子壳的过程。如果电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则是一个释放过程。并不是所有的跃迁都是在两层之间进行的。一般情况下,电子从较外层进入较内层是经过多步跃迁的。